好萊塢停擺、奧運營銷打水漂…後疫情時代,定義新的“品效合一”

好萊塢停擺、奧運營銷打水漂…後疫情時代,定義新的“品效合一”


01 2020年已過1/4,N次見證歷史


雖然歷來有“大而不倒”的說法,但不可否認的是,在這次疫情中,公司越大,尤其是線下業務佈局佔比較大的公司,更容易被牽連,損失也足夠明顯。

典型比如好萊塢。


先是湯姆·漢克斯夫婦確診,緊接著一週內又有數十位好萊塢明星先後宣佈確診,給美國的娛樂業蒙上一層不確定性。


再之後,行業措施開始明確,所有劇組基本停工,影院關閉、電影撤檔,所有人只能在家隔離等待疫情高峰過去。


一切的變化,都與前一個月的中國一樣。

不同的是,美國的影視產業更為集中,好萊塢所涉及的人員更龐大,組織之複雜,一旦業務停擺,也意味著損失只會更加慘重。


好萊塢停擺、奧運營銷打水漂…後疫情時代,定義新的“品效合一”

據媒體好萊塢報道者指出,這次疫情對美國娛樂業的打擊,甚至可以跟”大蕭條”時期相提並論。

與以往的金融危機一樣,不難預見,個人失業、公司倒閉等一系列社會問題也會隨之而來。

美國娛樂界IATSE指出,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隨著全美影院、劇院和各種娛樂設施的停擺,好萊塢已有12萬人失去工作。

同樣遭遇鉅額損失的,還有日本東京的奧運。

根據經濟學家的預測,推遲東京奧運會造成的經濟損失將超過3.2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2063億元)。

而重要的一點是,這次疫情是持久戰,而每一項都是密集關聯的。

所以,這也就意味著,無論是電影,還是某個推進的項目,只要停擺,都會像多米諾骨牌一樣,一個倒下,就意味著更多的牽連者。

誰都無法置身事外。

本想按照傳統路徑,憑藉賽事進行品牌及業務營銷的企業也受到牽連。比如本想借助東京奧運進行全球化宣傳的阿里。

阿里還曾為此不惜投入大筆資金,還是唯一一家獲得TOP席位的中國品牌,在麥迪遜邦的報道里,按照以往入選TOP的慣例,阿里所出的贊助費用將不低於8億美元,摺合人民幣約50億元。

但人算不如天算,從去年開始,就推出一系列預熱活動的阿里巴巴,其奧運營銷計劃也被迫中止。

跟阿里類似的,還有跟中國女排簽約的長城葡萄酒,營銷被打亂計劃,但為此投入的簽約費用不可能退回。

而且因為疫情影響,線下銷售一度停滯,銷量相比往年也明顯下滑。

不過,這也不代表疫情對公司就是百害而無一利。

看相關的營銷費用是不是完全損失,其實還是先要分清哪些是沉沒成本。


好萊塢停擺、奧運營銷打水漂…後疫情時代,定義新的“品效合一”

如果是對於片商和影院,比如春節檔之前,片商為影片投入的宣發費用、院線為了宣傳新片大張旗鼓進行的營銷,大概率是一定收不回來的了。

而且被擱置的電影,只能無限期的往後退,又會導致積壓更多的庫存,相關成本也很難從別的地方完全收回。

但換個思路,如果對於電影本身來說,也不意味著完全無用。

雖然疫情讓不少電影無法上映,但曾經做過營銷的電影,一定會在大眾心中佔據更深刻的印象,人們總是會對經歷過波折的事物更念念不忘,也可謂“霍亂時期”效應。

對於阿里等公司來說,奧運推遲,並不代表努力完全白費。

奧運某種程度也相當於一個世界級的經典IP,不同於新電影,在營銷上,本不需要費盡心機教育用戶,但近年來,觀看量也在下滑,年輕人對奧運會的熱情似乎有衰退趨勢。美國AC尼爾森的數據顯示,2016年的里約奧運會,美國18歲到49歲人群的收視率相較上一屆下滑了25%。

而因為疫情,大眾對這屆“命運多舛”奧運更是加深印象,反而可能會因此重振年輕人對奧運會的熱情,甚至還會因為延期而抱有更多的期待。

02 有危就有機


在2003年非典時,衝擊較大的也是線下電影院,因為觀影本身就並非人們剛需,加上因為公共場所具有安全隱患,沒有人會為了看一個電影而承擔不可知的風險。

但在當時,並沒有像現在這般豐富的互聯網平臺,影片上映受到影響,電影製作方只能白白受到損失,也沒有其他的渠道可以讓積壓影片在短期內重見天日。

但這一次的疫情則不同,能看到許多企業,會選擇在線上尋找更多方式來尋求損失最小化。

比如在各種平臺上的“雲”活動中,更多線下活動都搬到了線上場景,有數據顯示,2月中旬的幾周裡,觀眾每天花7.3個小時觀看電視和在線電視,人們花在屏幕上的時間增長,不少企業也因此收穫了粉絲,成為小型“網紅”。

可以看到,這次疫情,讓線上平臺成為救星,對於一些內容製作公司而言,購買版權即意味著會覆蓋公司的部分成本,減少損失壓力;另一方面,對於大眾而言,意味著疫情不會中斷新的供給,相關需求依舊能夠得到滿足,也會對平臺更有認同感。

此外,正是因為一些老牌好萊塢公司派拉蒙、環球影業早就佈局線上平臺,在平臺上賺到的“內容許可收入”大大增加,同時線下的運營費用有所減少,抵消了票房收入下降的負面影響,利潤反而有所提升。

疫情還讓我們看到了,效率成為如今企業制勝的關鍵詞。

都是搶佔用戶注意力,顯然,誰更快,誰就更佔有優勢。


好萊塢停擺、奧運營銷打水漂…後疫情時代,定義新的“品效合一”

一些典型的線上平臺,如國內的抖音,國外的Netflix,與第三方機構或個人達成合作的動作極其迅速,同樣也能得到更多的流量,以相對較低的成本進行獲客。

此外,電影從院線到流媒體的窗口期極大縮短,過去的窗口期普遍是90天,但因為疫情緣故,這一數字縮短為只有十幾天,這也同樣順承“效率至上”的思路。

可見,雖然都是遭遇疫情,很多企業不僅沒有損失,甚至還帶動了行業的部分變革產生。

03 後疫情時代,品牌營銷更看重“效”


後疫情時代,一個非常明顯的趨勢是,越來越多的品牌,會更加註重營銷的效果,即使是針對品牌宣傳,也會更加註重具體的數據反饋。

奧格威的那句名言,在當下也得到了最好的體現,“廣告不是藝術,做廣告是為了銷售,否則就不是廣告。”

有統計顯示,從2019年開始,廣告市場就逐漸低迷,前三季度中國廣告市場同比下降8%。

連很多互聯網大廠都接連感受到了這波趨勢,廣告業務受到牽連,百度、騰訊、微博等財報顯示,從去年起,廣告業務收入都在下滑。

原本行業就不景氣,加上疫情衝擊,畢竟廣告主的錢也不是大風颳的,也會更加重視營銷的投入產出比。

也就是,對於行業過去常說的”品效合一“,當下的廣告主會更加看重“效”。

用人話來說,也就是更加傾向於變現,再進一步,就是更加註重跟電商、帶貨有關,直接刺激消費者們翻錢袋子的領域。

畢竟,直播的本質就是以人為本,同樣,在疫情之中,品牌營銷的本質也更加突出,這也就更加倒逼企業思考營銷方式。

特殊時期,營銷內容需要更具溫度感,雖然重點仍舊是與人溝通,但只有真正打動人心的東西,才能打動受眾,獲得營銷“效果”。

以往H5、長圖片等傳統打法不好使時,總有人能找到新的形式。


好萊塢停擺、奧運營銷打水漂…後疫情時代,定義新的“品效合一”

比如前不久的老鄉雞,搞笑中帶著認真,誇張中又帶著樸實,花200塊的成本作出的發佈會,達到了2000萬的營銷效果,可謂疫情中的典型營銷案例。

再如最近引起熱議的網易嚴選,因為在線下戶外廣告的一句“還是別看這個廣告了”,用接地氣的語言,也博得不少人的好感,刷了一波不小的存在感。

這些出圈思路,與以往完全不同,要麼是形式,要麼是內容,在接地氣的同時也非常具有巧思,故而吃到了疫情期間的注意力紅利。

可以預見,在人們繼續宅家、疫情結束之前,可能還會有更多意想不到的爆款,甚至還可能會在諸多中小品牌當中產生。

在某種程度上,也算是疫情催生下的另闢蹊徑。

相比有的公司還在自暴自棄,另一邊,總有公司能及時應變,化危為機。

具體到個人也是一樣,同樣是疫情宅在家裡,有人每天只做吃喝玩樂的肥宅,生活過的更加頹廢;有的人靠著自律,又解鎖了一個新領域,進步明顯。

疫情什麼時候結束,大家都不知道,但唯一確定的是,總有公司或個人能在疫情當中,產生一鳴驚人的爆發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