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騷讀罷怨聲聲——屈原的生平及影響

在先秦時代,特別是秦漢以後,屈原都是一個有重要影響力的歷史人物。比如我們今天的端午節,據說一開始就是為了紀念屈原這位偉大的愛國者的。我們今天能夠看到的關於屈原的歷史資料並不是很多。讀一讀《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我們會發現太史公記錄的史實性的東西不是很多,而評論或感慨的卻不少,由此可以看出太史公對於屈原的遭遇是深表同情的。

離騷讀罷怨聲聲——屈原的生平及影響

屈原原本出身貴族,其姓氏“屈”和楚國王族同姓,其先祖可追溯至楚國王室。由於年少好學,加上頗具才華,所以屈原曾經深得楚王的信任,被委以重任。然而或許是應了“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的老話,屈原遭到同僚的嫉妒和陷害,於是楚懷王疏遠了屈原。

雖然楚懷王疏遠了屈原,但是屈原仍然關心國事。其時,懷王昏庸不堪,內惑於鄭秀,外欺於張儀,吃了幾個外交和軍事上的敗仗之後,最終客死於秦。此後,懷王長子頃襄王立,並重用其弟子蘭,而子蘭也是個扶不起來的公子哥。此前,在秦國誘騙懷王入秦時,就是受到了子蘭的慫恿。乃父客死於秦,與子蘭有直接關係。所以當時楚國人怨恨子蘭,屈原同樣也怨恨子蘭。子蘭得知後,就讓上官大夫又去向頃襄王進讒言而陷害屈原。頃襄王果然聽信了讒言,而放逐了屈原。

離騷讀罷怨聲聲——屈原的生平及影響

屈原被貶之後,來到江濱,神情憔悴,遇到一個漁父。漁夫問屈原為何被放逐,屈原說:“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勸導屈原看開些:“舉世皆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吃點酒糟喝點薄酒。意謂同流合汙)”然而屈原終不肯妥協,終於不肯與邪惡勢力同流合汙。於是,屈原自投於汨羅江而死。在死前,屈原還作了《懷沙賦》,以明心志。

屈原用自沉於江的方式,捍衛了自己的尊嚴,用生命的代價與世俗勢力劃清了界限,也成就了偉大的人格。正像那句名言所說:“生存還是滅亡,是個嚴肅的命題”。屈原有著如此糾結的人生經歷,無怪乎我們在讀《離騷》時看到屈原一唱三嘆,哀怨聲聲,良有以也

離騷讀罷怨聲聲——屈原的生平及影響

屈原對後世最重要的影響,還在於其文學成就。屈原是中國古代浪漫主義文學的開創者(另一源頭為《莊子》)屈原還創作了《離騷》、《九歌》、《九章》及《九歌》等,這些作品構成了楚辭的主體。因此,屈原還是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詩人。北方現實主義文學代表作是詩經,而南方浪漫主義文學代表作則就是楚辭,而詩經和楚辭合稱“風騷”,對後世文學的發展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

屈原的內政上主張舉賢修法,外交上力主聯齊抗秦,文學上創作騷體新詩,他不願與其他惡人同流合汙,雖然被楚懷王冷落,但是他依然關心國事,一心為百姓著想。但是這樣的性格似乎是不能合群的,陰險狡詐之人,賣國的小人怎麼會容忍一個屈原這樣的性格存在呢,所以導致與屈原被奸人陷害。楚懷王對他的誤會最後直至被貶,最後投江結束自己的性命,捍衛自己的尊嚴,就算是死也不願意做對不起國家的事情。這種愛國精神是值得後人所學習的。

離騷讀罷怨聲聲——屈原的生平及影響

屈原對於後世文學的重大影響,還有極其關鍵的一點,就是開創了“香草美人”的傳統。現在對於《離騷》中香草美人的理解有很多解釋,香草美人既可以自指,也可以指代理想的君主。同時在《離騷》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屈原實際上是以棄婦自擬而抒情的,譬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眾女嫉餘之娥眉兮,謠諑謂餘以善淫”,也就是說屈原把自己和楚懷王的君臣關係,比作夫妻關係,被懷王放逐的自己,就像被薄倖的丈夫拋棄的妻子一樣。在後世我們經常士大夫詩人仿效屈原,以夫妻關係類比君臣關係或領屬關係寫詩。如著名的《節婦吟·寄東平李司空師道》。“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以巧妙的戀情關係來表達拒絕政治上的誘惑。特別是在文人鬱郁不得志時,更是用這個類比來抒寫內心的鬱悶,如很多宮怨詩。明白了這些,我們才能真正理解後世的很多詩詞的深意。

離騷讀罷怨聲聲——屈原的生平及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