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為什麼要殺方孝孺,不殺不行嗎?

蟲蟲寶貝


靖難之役是由朱棣發動得與建文帝爭奪政權的戰爭,也是明朝皇族內部爭奪最高權力的戰爭,朱棣因不滿朱允文削藩之策,因而發動靖難之役

下面依次對上述原因進行分析

1.方孝孺是建文帝最親近的大臣,也是建文帝的老師,二人之間政治主張相同,都致力於文人治國思想,在農業土地上希望恢復西周井田制,但顯然這種想法在封建大一統的明朝是不合時宜的。

2.建文帝削藩政策得以進行,方孝孺以及齊泰等人的支持有著巨大的關係,所以說不同陣營,存在的利益關係也不同,尤其在皇權問題上,註定是殘酷的。

3.方孝孺不肯起草詔書,又謾罵明成祖朱棣,本就違拗了朱棣,這顯然是不被朱棣接受的,因而方孝孺非死不可。


景粼玖序


朱棣稱帝,方孝儒必死無疑。

首先朱棣“靖難”本身就是冒險之舉,討伐聲不斷,而當時大多數討伐的檄文都出自方孝儒之手。

其次朱棣稱帝時,方孝儒拒絕投降,並不認可朱棣的身份。朱棣要求其草擬即位詔書時,方孝儒不僅不買賬,還冷嘲熱諷,這徹底激怒了朱棣。

更重要的一點,當時方孝儒是天下讀書人的精神寄託。據《明史》記載:“皇宮中大火突然升起,建文皇帝不知道去哪兒了。”這是一個令朱棣寢食難安的心腹大患。

畢竟在儒家思想中,朱棣和建文帝之間還是君臣關係,朱棣登上帝位顯然是大逆不道的。殺了方孝儒便絕了天下讀書人的種子。

朱棣向天下人發出了一個這樣的信號:連方孝儒這樣的一代大儒我都敢株連十族,你們還是洗洗睡吧。殺雞儆猴。


輑下公子


朝史暮想:


朱棣為什麼要殺方孝孺?這個問題可以用,為什麼方孝孺非死不可來解答。原因如下:


其一,初登大寶的朱棣,急需鞏固政權,收攏人心。


殺人,也是一種收攏人心的方式。本質上,朱棣的“靖難”是統治階層的內部一次奪權行動。對於朝臣來說,不論是建文帝朱允炆還是朱棣,誰做皇帝,這個王朝的國號都是“大明”,他們依舊是朱家的臣子。絕大多數人,往往最後選擇站在勝利者一方。相對於徹底的改朝換代,這種心理上的落差其實並不大。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在朱棣入主北京後,都主動向朱棣宣示效忠。


而方孝孺是堅定的朱棣反對者,一口一個亂臣賊子,無視朱棣的示好,嚴拒朱棣要求他起草登基詔書的要求。誠然,從一位儒學大家的角度來講,方孝孺的硬氣與氣節,是值得我們尊敬的,但對於朱棣來說,這種頑固派分子,就是非常好的”立威“人選。殺人立威!通過誅殺方孝孺及其家族,以血腥手段恐嚇所有心存不滿乃至異心的人。不得不承認,這個效果很好。


其二,方孝孺可能是當時朱棣能夠找到的“最佳人選”。


我非常尊敬方孝孺的氣節,每次讀到方孝孺,總是能夠想到那句“可託六尺孤,可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君子也!”。但我又不得不承認,在整個建文朝,方孝孺作為一名儒學大家,在政務上的建樹的確屈指可數。


這點,同樣也被朱棣看到了。大亂之後,終將大治。朱棣在奪取政權之後,接下來就是內部經濟建設問題。說實話,如果換做一位頗有政務能力,資歷頗深的朝廷重臣反對朱棣,朱棣真不一定會殺。可偏偏是方孝孺站了出來。畢竟在朱棣眼中,方孝孺除了整天和朱允炆談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外,可能一無是處。而剛好方孝孺也擁有一定的影響力,那麼這個時候的方孝孺,也許是非死不可了。


其三,方孝孺也許是求仁得仁。


封建時期的儒家,講究的秩序。君臣,父子,夫妻,都是在教育所有人要牢記自己的社會階層。對於方孝孺這樣的大儒來說,君主只能是朱允炆,朱棣永遠都是亂臣賊子。在金殿上,方孝孺屢次刻意激怒朱棣,已存死志。這點,朱棣應該是明白的,朝臣也明白。朱棣最後殺方孝孺,也許正是方孝孺求仁得仁。


一家之言。


朝史暮想,總有些乾貨可以在歷史中挖掘。


朝史暮想


方孝孺是建文帝最親近的大臣 他也視建文帝為知遇之君,忠心不二,明成祖的第一謀士姚廣孝曾跪求朱棣不要殺方孝孺,否則“天下讀書的種子就絕了”,明成祖答應了他。南京陷落後,方孝孺閉門不出,日日為建文帝穿喪服啼哭,明成祖派人強迫他來見自己,方孝孺穿著喪服當庭大哭,叫人反覆勸他歸順,不聽

明成祖要擬即位詔書,大家紛紛推薦方孝孺,遂命人將其從獄中召來,方孝孺當眾嚎啕,聲徹殿庭,明成祖也頗為感動,走下殿來跟他說:“先生不要這樣,其實我只是效法周公輔弼成王來了。”方反問:“成王安在?”明成祖答:“已自焚。”方問:“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道:“國賴長君。”方說:“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道:“此朕家事!”並讓人把筆給方孝孺,說:“此事非先生不可!”方投筆於地,且哭且罵:“死即死,詔不可草。”成祖暗壓怒火說:“即死,獨不顧九族乎?”方孝孺用更大的聲音答道:“便十族奈我何?”

朱棣氣急敗壞,恨其嘴硬,叫人將方孝孺的嘴角割開,撕至耳根,大捕其宗族門生,每抓一人,就帶到方面前,但方根本無動於衷,頭都不抬。

明成祖徹底絕望了,也橫下一條心,把方孝孺的朋友門生也列作一族,連同宗族合為“十族”,總計873人全部凌遲處死~!

方孝孺一介書生,手無束雞之力,卻面對專制君主的屠刀視死如歸,抗節不屈,這可謂感天地泣鬼神!受到後人的無限敬仰和讚頌。就其個人氣節來看,歷史上實在不多見,這正應了中國人的一句話:“士為知己者死!”





周朝文DMU


方孝孺身懷匡世之才而無用武之地,實在是件憾事。此後十年,他隱居在家,一心著書立說,過著清苦的生活。著有《周易考次》、《宋史要言》、《文統》等多部作品,還寫了大量的詩歌。直到洪武二十五年(1392),經人再次推薦,朱元璋才讓他擔任漢中府學教授,成了個剛剛入流的九品學官。

後來朱棣佔領南京後,方孝孺果然不肯歸附。因姚廣孝事先囑託過,朱棣沒有殺他,而是將他投入獄中。其實,朱棣也有意借用方孝孺的威望來收攬人心,所以燕軍攻破南京後,朱棣屢次派人到獄中向方孝孺招降,希望由他撰寫新皇帝即位的詔書,方孝孺堅決不從。朱棣又派孝孺的學生廖鏞、廖銘二人前去勸說,反被孝孺痛斥一頓。最後朱棣強行派人押解方孝孺上殿,方孝孺披麻戴孝而入,悲慟而極,哭聲響徹大殿。

孝孺接過筆,寫上“燕賊篡位”幾個字後,隨即擲筆於地,且哭且罵:“死就死!詔書絕不能寫。”朱棣勃然變色,提出警告:“你難道不怕滅九族?”“滅十族又如何?”“好!”朱棣惡狠狠地說,“我就滅你的十族。”

在當年的六月二十五日,也就是朱棣登上皇帝寶座的第八天,就在南京的聚寶門,當著方孝孺的面,朱棣將“十族”一個一個地殺戮。每殺一個追問一聲方孝孺,是否回心轉意。當方孝孺看到他的弟弟方孝友受自己的牽連,就要被砍頭時,深感痛心,淚流滿面。

臨到最後殺方孝孺時,方孝孺謾罵不止。朱棣先是命人將方孝孺的嘴割裂至兩耳,並割下舌頭,隨後處以凌遲之刑。


貓耳洞


大家好,我是“趣史雜談說”,一個歷史愛好者,在學習歷史的路上讓我們一起前行,是有趣如歷史讓我們“遇見”,真心希望得到您的點贊、評論、關注、轉發,不勝感激!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針對題主的問題,我分兩個方面回答。一個是為什麼要殺?另一個是不殺行不行?

首先,我們應該確立一個角度的問題。從朱棣的角度來說,殺方孝孺是非殺不可。但從文人士子的角度,確實不該殺,也不能殺。

從朱棣的角度來說

自己作為太祖的親兒子,繼承皇位的事輪也該輪到他了,太子朱標英年早逝,他繼承皇位無論從哪個方面說,都是最合適不過的了。

用了三年多的時間,現在自己好不容易,把自己的隊伍拉到了南京,趕走了明惠帝朱允炆,眼看就要走上登上皇位,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偏偏你方孝孺是個十足的迂腐之人,看不清歷史的大勢。之前,你方孝孺寫討檄文書怎麼罵我都不怪你,現在我已經取得了勝利,想利用你的名寫下繼位詔書,你卻在群臣百官面前百般羞辱我,站在道德的至高點,迂腐阻擾,壞我大事!這事誰也不能忍。

另一方面,從皇室家族的角度來說,這也是我們的家事,你一個迂腐的文人在當中瞎搗亂幹什麼?

從方孝孺自身來說

方孝孺是明朝重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學者,也被稱作是“天下讀書人的根”,是文人士子極具旗幟性的代表人物。

朱棣的謀士姚廣孝曾告訴他,千萬不能殺了方孝孺。此人非常剛,很有骨氣,天生一幅傲骨,剛起來連自己都怕的一個人。

從方孝孺的角度來看,大明太祖朱元璋皇帝已對繼承人的問題解決好,沿著這個路走下去是沒有問題的。可是,偏偏朱棣同志不服氣,自我感覺良好,自信爆棚,他堅信他有這個能力,能把國家治理地比太祖還要好,當然事實也證明了他是一代雄主。但在方孝孺的眼裡這就是個混賬的事,是謀逆,是篡位,是大逆不道!

一個是已經取得決定性勝利的王者,本無意要殺方孝孺這樣一個天下讀書人的代表;一個是竭力維護秩序的迂腐學者,他也不是說非死不可,但在那個特定的歷史時刻,一切都失控了,朱棣不僅殺了方孝孺,而且是滅了他十族,這在歷史上是沒有過的事,也是極度殘忍的。


趣史雜談說


洪武九年(1376),二十歲的方孝孺拿著自己寫的談立身之道的文章《雜誡》來到宋濂那裡,拜宋濂為師。宋濂好多年都未見過這樣好的文章了,很高興地把方孝孺納為弟子。

相傳,一次太祖朱元璋設宴,宋濂出席,太祖命宋濂作一篇《靈芝甘露論》,限明晨交卷。宋濂回家後將此事告訴了方孝孺後,自己因宴中飲酒過多,一覺睡到天明才醒。

準備上朝了,宋濂才想起作《靈芝甘露論》的事,大驚失色。方孝孺胸有成竹地對宋濂說:“老師不必驚慌,我已代師寫成一篇,未知可否?請老師定稿。”宋濂看後十分滿意,未作修改,便直接上呈太祖。太祖看後,覺得此文與宋濂的文風不同,問道:“這是學士的手筆嗎?”宋濂只好如實說:“這是我門生方孝孺的手筆。”太祖聽後很高興,說:“此生良勝汝。”

洪武十五年(1382),經東閣大學士吳沉等人推薦,二十六歲的方孝孺來到南京,受到明太祖朱元璋的召見。明太祖見他舉止端莊,學問深厚,稱讚他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方孝孺力主施行仁政,志存教化,與朱元璋重典治國的政治主張相差甚遠。朱元璋深知才非所用,不如不用,只是對皇太子說:“這是一個有才華的正直之士,但現在還不是用他的時候,讓他歷練得更加成熟一些,將來好輔佐你。”於是厚禮相待,送他歸鄉。

對於方孝孺而言,身懷匡世之才而無用武之地,實在是件憾事。此後十年,他隱居在家,一心著書立說,過著清苦的生活。著有《周易考次》、《宋史要言》、《文統》等多部作品,還寫了大量的詩歌。直到洪武二十五年(1392),經人再次推薦,朱元璋才讓他擔任漢中府學教授,成了個剛剛入流的九品學官

後來朱棣佔領南京後,方孝孺果然不肯歸附。因姚廣孝事先囑託過,朱棣沒有殺他,而是將他投入獄中。其實,朱棣也有意借用方孝孺的威望來收攬人心,所以燕軍攻破南京後,朱棣屢次派人到獄中向方孝孺招降,希望由他撰寫新皇帝即位的詔書,方孝孺堅決不從。朱棣又派孝孺的學生廖鏞、廖銘二人前去勸說,反被孝孺痛斥一頓。最後朱棣強行派人押解方孝孺上殿,方孝孺披麻戴孝而入,悲慟而極,哭聲響徹大殿。

孝孺接過筆,寫上“燕賊篡位”幾個字後,隨即擲筆於地,且哭且罵:“死就死!詔書絕不能寫。”朱棣勃然變色,提出警告:“你難道不怕滅九族?”“滅十族又如何?”“好!”朱棣惡狠狠地說,“我就滅你的十族。”

在當年的六月二十五日,也就是朱棣登上皇帝寶座的第八天,就在南京的聚寶門,當著方孝孺的面,朱棣將“十族”一個一個地殺戮。每殺一個追問一聲方孝孺,是否回心轉意。當方孝孺看到他的弟弟方孝友受自己的牽連,就要被砍頭時,深感痛心,淚流滿面。

臨到最後殺方孝孺時,方孝孺謾罵不止。朱棣先是命人將方孝孺的嘴割裂至兩耳,並割下舌頭,隨後處以凌遲之刑。

死前,年僅四十六歲的方孝孺器宇軒昂,作《絕命詞》一首。

天降亂離兮孰知其由?

奸臣得計兮謀國用猶;

忠臣發憤兮血淚交流!

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

嗚呼哀哉兮庶不我尤!

清初史家谷應泰這樣嘆道:“嗟乎!暴秦之法,罪止三族;強漢之律,不過五宗……世謂天道好還,而人命至重,遂可滅絕至此乎!”


野聞秘史


我們都知道朱棣登上皇位是打著清君側的名義,他將齊泰、黃子澄視為奸臣,並以此為由,一路起兵是打到了皇宮,而朱棣當時並沒有打算殺他,因為他是一代大儒,反倒隱隱有要啟用他的意思。然而,方孝孺認為朱棣是反賊,是叔叔篡奪侄子的皇位,所以獨自在家中為朱允炆設置靈堂,披麻戴孝,而此時朱棣已經殺心漸起,但還是耐著性子派人把方孝孺帶到面前來,再次勸說他草擬登基詔書,因為,只有方孝孺的威望才能鎮住尚有腹誹的群臣,才能使朱棣登基更加名正言順,以鞏固自己皇家正統的地位。方孝孺開口便說:只有皇上才能命我擬詔!朱棣告訴他朱允炆已經葬身大火,我現在要作為新皇接手這個國家。方孝孺指責說:先皇即使駕崩,還有兒子可以立為皇帝,朱棣又告訴他,朱允炆的兒子太小,無法治理國家,方孝孺再次對抗說:那就該立先皇的弟弟,你為何要篡權?

方孝孺的對抗終於激怒了朱棣,朱棣威脅說:這個國家是我朱家的,你竟然一再插手我的家事!如果你不擬詔,難道不怕我誅你九族?九族是指父系四族,母系三族,妻系二族,誅九族就幾乎要殺光方孝孺的所有親屬。但方孝孺還是大膽的頂撞了朱棣一句:別說九族,就算誅我十族又如何!朱棣怒極而笑,連聲說好,隨即派人捉拿方孝孺所有九族親屬,外加第十族,也就是師生和朋友,接近一千人,全部處死於江蘇南京聚寶門外。方孝孺最後衝動的一句話,使得師生和朋友成為遭殃的池魚,多死了一百多人。


探秘檔案TM


  • 方孝孺從小聰明好學,是塊讀書的好料子。長大後拜大儒宋濂為師。洪武二十五年,因別人推薦被招入宮廷,朱元璋任命其為教學的職位。後 來蜀獻王朱椿聽說方孝孺的賢名,聘請他當世子的教師。可見其學識淵博,品學端莊,很受人敬重。他是中國歷史上最早被譽為“讀書種子”的大儒,卻怎麼會惹來殺身之禍?

  •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死,惠帝朱允炆即位後,即遵照太祖遺訓,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人被委以重任的輔佐大臣。朱允炆為鞏固皇權,與齊泰,黃子橙等人密謀削藩,同時以邊防為名調離燕王的精兵,準備削除燕王。雖然方孝孺並沒有參與,但是討伐詔令、檄文皆出於方孝孺的手筆。朱棣知道肯定會不高興的。

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被迫無奈,起兵南下,發動了“靖難之役”。在此期間,方孝孺為朱允炆出謀劃策,從中阻擾,且利用朱棣兩兒子為了爭奪世子之位,謀劃用計策離間他們,造成他們內部變亂,後被識破,計謀得意失敗。


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攻下南京,篡位稱帝。入南京後,大肆殺戮曾為朱允炆出謀劃策及不肯降附的文臣武將。因起兵時,姚廣孝囑託朱棣不要殺方孝孺,說“殺了方孝孺,天下的讀書種子就滅絕了”。朱棣點頭應承。至此,朱棣想要方孝孺起草即位詔書。方孝孺把筆擲到地上,邊哭邊罵道:“死就死了罷,詔書我絕不能起草。朱棣發怒處死方孝孺,據說株十族。


其實不殺也行,天下都已是他的了,又豈會非要殺一儒生。只是方孝孺忠於自己的信仰,忠於太祖,忠於惠帝,誓死都不效忠他,且又言行惹怒了他,便被殺了,實在可惜。


左手指傷


方孝孺自幼聰明好學、機警敏捷,長大後拜大儒宋濂為師,朱元璋很欣賞他,並將輔佐朱允炆的重任交給他,朱允炆也很敬重這位大儒,有什麼問題都向他請教,可以說建文帝朱允炆對方孝孺有知遇之恩,以至於後來誓死不投降燕王。當時燕王起兵造反,討伐燕王的檄文就是出自方孝孺之手,可以說燕王對方孝孺恨之入骨。當時姚廣孝在南京城破前就告訴朱棣,方孝孺是天下文壇領袖,千萬不可以殺掉他,朱棣打下南京後,在大部分官員都投降的背景下,方孝孺仍然在家中為朱允炆設靈堂,後來方孝孺拒不起草詔書並破口大罵惹惱了朱棣,一氣之下誅殺了方孝孺十族,我們通常都說誅九族,朱棣自創誅十族,在九族的基礎上殺掉了方孝孺的學生和朋友,可見朱棣對方孝孺恨之入骨。

朱棣殺方孝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吧。

第一點就是擾亂視聽,在朱棣剛剛起兵時,方孝孺為朱允文出謀劃策,還親自寫下討伐檄文,是朱棣的眼中釘肉中刺;第二點是拒不投降,在朱棣攻破南京後,也不斷勸降方孝孺,並許以高官厚祿,但方孝孺並不為所動,一心追隨朱允文,這樣的人朱棣肯定不允許留在身邊;第三點就是事情的導火索讓朱棣痛下殺手,雖然當時方孝孺的種種行為讓朱棣很不滿,但畢竟方孝孺是一代大儒,天下文壇的領袖,況且軍師姚廣孝也曾囑咐過他,朱棣還是忍了。後來朱棣讓方孝孺草擬新皇登基詔書,主要的考慮是方孝孺是文壇領袖,讀書人的偶像,如果方孝孺寫了相當於天下的讀書人都歸復了,但方孝孺依舊不從,並在朝堂上大罵朱棣,讓朱棣很是難堪,最後逼著方孝孺寫,方孝孺寫下燕賊篡位幾個字,終於惹怒了朱棣,對他的不滿終於爆發,最後誅其十族,將近一千多人,十分慘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