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大明王朝的崇禎皇帝為什麼不逃跑?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是對大明朝皇帝的經典評價,死社稷的這位就是不逃跑的崇禎皇帝。這裡的“不逃跑”應該分為兩個層面,

一個是帶著朝廷南遷,二個是個人逃跑。第一個不跑的原因一方面是源於崇禎的傲氣和自負,死要面子活受罪,放不下皇帝的身段主動提出南遷議案,另一方面是一些迂腐大臣沽名釣譽,揮舞著道德大棒攻擊“逃跑論”,把大家都困死了。第二個不跑的原因是確實跑不了了,手持當時最先進武器三眼火銃的崇禎皇帝,率領著一群宦官,攜帶著一眾利斧,跑哪個門都跑不出去,不是守軍不開門就是門被封死,一點機會都沒有。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讓我們來回顧下漢人最後一個王朝的最後一段時光。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大明王朝的崇禎皇帝為什麼不逃跑?

【南遷計劃的流產】

事實上,崇禎是考慮過戰略轉移的。從明史來看,當時李自成破宣府和大同以後,布聲了一道討明檄文,其中的一句——“君非甚黯,孤立而煬蔽恆多;臣盡行私,比黨而公忠絕少”。也就是說:“皇上啊,閣下其實並不是昏庸不明之人,奈何孤身而立,身邊到處都是隻吃飯的人;大臣們都在顧著自己的私利,而到處結黨謀私,忠於閣下的人幾乎都沒有了。”引起了極大的震動,儘管李自成說“君非甚黯”——皇帝並不壞,朱由檢還是頒佈了一道“罪己詔”,深刻地為國家危亡而檢討,一再聲稱都是朕的過錯。他的本意是想凝聚日趨渙散的民心,挽狂瀾於既倒。可惜的是,事已至此,空話已經於事無補了。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大明王朝的崇禎皇帝為什麼不逃跑?

崇禎

崇禎皇帝隨後第一次想到南遷,並召見了附馬都尉鞏永固,鞏永固也極力表示贊同:“宣大已失,京師實不能在守,闖逆兵峰朝夕將至矣。”隨後,左中允李明睿也上書皇帝“南遷”,但是遭到內閣首輔陳演,兵科給事中光時亨的極力反對。崇禎無奈,從他後面回覆給李明睿的奏摺中可以看出:“汝意與朕合,但外邊諸臣不從,奈何?”

都察御使李邦華是支持李明睿的,他寫給皇帝的秘密奏疏,提出折中方案,派遣太子“南遷”,把南京作為陪都,留下一條退路,維繫民眾的希望。崇禎看了他的奏疏,讚歎不已,興奮得繞著宮殿踱步,把奏摺揉爛了還不放手——這應該是他第二次有了南遷的想法。但是他犯了一個錯誤那就是立即召見了陳演,對他說:李邦華說得對!不過陳演是堅決反對“南遷”的,他故意向外透露了這個消息,並且鼓動言官猛烈抨擊“南遷”的主張。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大明王朝的崇禎皇帝為什麼不逃跑?

言官的猛烈抨擊讓崇禎皇帝受到了巨大的壓力——他臨終曾說“文官皆可殺”,估計就是來源於此。崇禎的立場被迫發生變化,只能做出一個決定:死守北京。而內閣也出了一折中的方案——讓太子去南京監國。該方案被崇禎否決。他認為太子太小不足於服眾,事實上南明的發展證明他的這個觀點是有道理的,皇帝不去南京,太子去是沒什麼效果的!

【不恥下問的皇帝】

很快李自成大軍兵臨城下,在他們抵達北京之前,崇禎與大臣商議,當今之事且當如何?匪夷所思的是,從首輔到內閣大臣,沒有一個人正面回答他。繞來繞去都是“皇上聖明,一切由您決斷”。崇禎也給逼急了:“不管我說啥,你倒是給個建議啊!”大臣們鐵了心封嘴,長達一個時辰就是不張口。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大明王朝的崇禎皇帝為什麼不逃跑?

李自成

皇帝已放下身段不恥下問,奈何大臣們無以回應。為什麼?答案還是在崇禎皇帝的身上。在李自成大軍進入河南時,崇禎帝想到了議和,不過不是與李自成,而是密令兵部尚書陳新甲與後金議和。誰料人算不如天算,崇禎的心腹陳新甲把他與崇禎的秘密和議很隨便的就放在了自家的桌子上,其家童誤以為是《塘報》,交給各省駐京辦事處傳抄,事情敗露,群臣譁然。崇禎惱羞成怒,推卸責任,梟首陳新甲示眾。面對本輪大亂,崇禎不想獨自擔負拋棄社稷宗廟罪名。但,誰會上當?誰能摸清這位17歲就滅了權奸魏忠賢的英主啊!一個對答不合,可能就掉了腦袋。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大明王朝的崇禎皇帝為什麼不逃跑?

滿朝文武乃至皇上都不敢與後金公開議和,我們看到宋金恥辱的記憶印刻在東林黨人心間,秦檜的叛與岳飛的忠,使得晚明士人、時風認定談判即投降。即使,後金與金國大大不同,明帝國與後金談判只能是暫時休戰,完全不是宋時稱臣納貢。但,社會輿論就是不許。

【君王死社稷】

1644年3月19日(農曆),對於崇禎皇帝來說,這是他人生的最後一日,此時的他已經萬念俱灰,望著城下李自成的大軍重重圍困,而自己所能做的,卻只能是坐在金鑾殿的龍椅上痛哭失聲。大順兵團於3月17日到達北京,大明王朝用以保衛首都、但卻五個月不發薪餉的10萬人的防衛部隊(京管),霎時叛變。在宣府(河北宣化)投降的監視宦官杜勳,告訴城上的宦官同僚說:“我們的富貴,另有地方,不要太死心眼。” 18日夜晚,監視城防的宦官巨頭曹化淳大開城門,迎接大順兵團進城。鐵鑄一樣堅固的北京城,沒有經過戰鬥,就此陷落。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大明王朝的崇禎皇帝為什麼不逃跑?

崇禎皇帝朱由檢聽到消息,企圖乘天還未明,趕緊逃走。他換上私服,帶著當時最新式的武器三眼火銃,率領十數個尚能接受命令的宦官,手持利斧緊急出逃,慌不擇路地來到城門前想打開一個出口。可是,城門緊緊關閉,城外的農民軍裡三層外三層的圍困,城內的士兵正在與其激戰。礙於面子,崇禎皇帝並未表露身份,只是想將城門打開逃生,可此時打開城門就意味著放起義軍入城,故此在城內守軍的壓根就不會開門,崇禎皇帝和太監們根本就衝不出去。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大明王朝的崇禎皇帝為什麼不逃跑?

跑到東華門時,守門的宦官用亂箭阻止他們逃走;再跑到齊化門,齊化門的守將是崇禎最親信的成國公朱純臣,崇禎找到朱純臣的住宅,平日積極接駕的重臣沒有出現,但下了一道命令不準開門;再奔向安定門,安定門的守軍早已潰散,但城門封閉堅固,砍破內門的門鎖後,才發現外門被千斤銅閘閘住,利斧已無法奏效。

接連換了幾座城門,沒有一座守城的軍官和士兵,肯於開門放行,也沒有一道城門,能用利斧劈開。當時,守城的明軍士兵,不知道這群手提著三眼火銃的人到底是什麼來頭?反正他們知道,此時城門若是被這群人打開,必然城破人亡,故此守城士兵紛紛張弓搭箭對準崇禎及眾太監,進行遠距離防禦並警告其立刻退走。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大明王朝的崇禎皇帝為什麼不逃跑?

三眼火銃的威力十分巨大,可相比於現代槍械來說,其射擊頻率要低得多,以至於每一次發射後都要重新裝填彈藥,即使是在原始的弓箭面前,也會被壓制的抬不起頭來,這一點崇禎十分清楚。左右權衡之下,崇禎沒有選擇對著明軍開槍,他一是不想削弱守城力量,二是不想死在自己士兵的利箭之下。

這時已到了19日的拂曉,大火四起,大順兵團搜索前進的聲音漸漸逼近,眼見著逃生無望,崇禎被迫撤了回來,羞惱交加的他仰天長嘆,最後只好登上煤山(景山公園裡的景山),找了一棵老槐樹,上吊,自縊而死。

【久遠的年號】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大明王朝的崇禎皇帝為什麼不逃跑?

亡國之君讓人感慨,崇禎死後,他的年號依然在朝鮮李朝沿用,中朝前後一共使用了265年!當年的朝鮮,即便歸入滿清的藩屬也不認夷狄為正統。不忘故主的朝鮮王室表現的有些陽奉陰違,除了對清廷的公文賀表使用清朝皇帝年號外,其他一切內部公文,包括王陵、宗廟、文廟祭享祝文,仍用崇禎年號,地方官上的疏章、箋文也如此。

據朝鮮《仁祖莊穆大王實錄》記載,在明亡前用崇禎年號,在明亡後用干支紀年和國王在位年號。在仁祖之後的歷代朝鮮國王《實錄》中,只書干支紀年和國王在位紀年。至於私人著述,其刻書所用年號則標以“崇禎後××年”。直到清末,仍有人書寫崇禎年號,以至竟然有“崇禎二百六十五年”的紀年。

其實,事實上朝鮮對明朝一直很有感覺,很崇拜明朝。在明朝滅亡之後,他們甚至還收留了明朝遺民。關鍵是,明朝對朝鮮是真的不錯。明朝有不少來自朝鮮的妃子,兩國之間長久聯姻。明朝不僅僅沒有徵伐朝鮮,還幫助朝鮮打敗了日本,打得日本落花流水。因而,朝鮮一直對明朝抱有懷念之情,一直在悄悄使用崇禎皇帝的年號。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大明王朝的崇禎皇帝為什麼不逃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