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豪傑輩出,生性多疑的他,到底算是"英雄"還是"奸雄"?

三國演戲對於大家來說肯定是不陌生的,因為在三國時期出現了很多膾炙人口的事件甚至是這個時代也產出了不少經典的成語,像是"三顧茅廬"、"隔岸觀火"等等成語都是一個個經典故事的縮影,其中故事的發生永遠缺少不了人物的參與,今天主要給大家的介紹的就是在三國這場畫卷中曾留下深刻痕跡的人物——曹操。對於瞭解三國的朋友們來說,對於曹操這個人那是相當的屬實,有人感嘆他的識人用人能力、有人感嘆足智多謀、也有人誇讚其文采,同樣的有人贊,那就是會有人不屑,有人表示曹操為十足的"奸雄",其用人不看其道德,只看其才能,不斷的戰事讓民眾苦不堪言,挾天子令諸侯等等種種表現其奸雄的一面,那麼就來品讀一下曹操的一些經典事件,來分析其"英"、"奸"之辯。

三國豪傑輩出,生性多疑的他,到底算是

1、 曹操對於北方當時農業發展和經濟復興功大於過

當時曹操在北方可謂是雄霸一方,在曹操統治北方以後,曹操也清楚民生的重要性,大力的幫助北方發展農業幫助北方經濟進行恢復,甚至對於糧食的愛惜達到了讓人尊崇的地步,相信大家都看過,其出征對於將士的限制,不允許去破壞其糧食,就當自己的坐騎失去控制的時候,曹操甚至為了想要兌現自己設下的軍令,企圖"自刎",最後經過眾將士極力勸阻,曹操依然是短髮來彌補自己的過失,這樣的一個小動作不僅得到了將士的尊重,也將曹操對於農業的尊重展現出來。在當時北方不可謂是幸福的地方,按照曹操他的話來說,若不是我統一北方,或許北方還是深處水深火熱當中,各種君王的出現,不斷的爭鬥,其統一北方以後積極的開展農業,興修水利,可謂將當時的北方打理的井井有條。

三國豪傑輩出,生性多疑的他,到底算是

儘管說影視劇中曹操給大家留下了更多是自私的表現,甚至那句"休叫天下人負我"也是將其自我展現的淋漓盡致,但在《三國志》當中,不難發現對於差曹操這一句經典的評價,"太祖運籌演謀……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可見其在當時還是備受肯定的,可謂是英雄之證。

三國豪傑輩出,生性多疑的他,到底算是

2、 在文學上面的貢獻對於後代產生了較為不錯的影響

對於曹操來說在亂世當中可謂是有勇有謀,文韜武略可謂是十分精通,其《觀滄海》、《短歌行》、《冬十月》、《對酒》等景點作品,可謂是朗朗上口,不敢說曹操可以和大文豪相提並論,可人們永遠無法的否認的是曹操在文學上面的造詣,在當時亂世三國當中,有子龍、張飛等一眾猛將,但是很多在文學上的發展都十分的有限,可謂是一心不可二用典型,可曹操不僅在謀略上讓人佩服,其很多文學作品也是讓人印象深刻,尤其是《觀滄海》為出名,那種壯闊和自己心中的志向,讓其描寫的淋漓盡致,如果僅說曹操其在文學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還不足夠,或許加上曹氏父子產生的文化作品是為足夠,只能說曹操將軍事和文學都掌握的很多,可謂是三國時期出色的軍事家和文學家,可謂是英雄的展現。

三國豪傑輩出,生性多疑的他,到底算是

3、 用人大膽,敢於先天下人不敢為而為之,卻也褒貶不一

對於曹操可以有當時的成就,不可否認其自己有謀略上的才能,可這不可離開其在用人上面的才能,曹操儘管說極其的自我,但是不可直接判定其不珍惜人才和使用人才,反而是其用人十分大膽,並且十分看重人才,這才讓當時三國時期在自己迷茫或者沒有犧身之處的時候願意去到曹操的身邊為其出謀劃策,為其討伐出戰,曹操在當時可謂是唯才就用,在當時對於普羅大眾來說,用人更多的是看重道德品質,但是曹操卻對於用人更多的是看重才華,在當時也是收穫了大批的人才。在《求賢令》當中其對於人才的渴望可謂是展現的淋漓盡致,並且也是打破常規的用人之策"若必廉士而後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對於當時亂世來說,很難評價這種用人的政策是否合理,但不可否認其用人識人之能。其中尤其在其創業初期可謂是一代賢君的典型,在當時官渡之戰之後,發現和袁紹有私下的苟勾結,但曹操當時表示自己都難以保全,何況其部下,對於這樣的寬宏大量和唯才就用的政策才讓曹操在亂世當中有一定的地位,其中典型用人典故也就是許攸和郭嘉了,不得不說這兩人在曹操創業的時候都是不可獲取的基石,幫助曹操出了很多經典的謀略,輔佐曹操一步步強大。

三國豪傑輩出,生性多疑的他,到底算是

4、 曹操之"奸",可謂是難成其為"英"

首先我們一定要清楚的是什麼是可以成為英雄,在傳統的認知當中英雄者,扶危濟困,捨己為人是普羅大眾的基本認識,對於這種評判的標準我們熟知的岳飛、戚繼光等人才是英雄,誠然其對於北方做出了穩固的貢獻,不難想象如果其不統一稱霸北方,或許真如其所描述,不知道北方將會出現多個了帝、多少個王,又會有多少不間斷的戰爭讓民眾處於水深火熱當中,可其在《述志令》當中的所陳述,其自己永遠不可能放棄權利,因為他怕自己失去自己的性命。可謂是和英雄的特徵相差很遠,在三國亂世時代我們可以稱我其雄,而是"奸雄"不是"英雄"。當然在當時那個亂世來講,永遠不知道第二天會發生什麼的情況下,曹操可謂是笑道了最後,儘管自己沒有實現稱帝,但是挾天子令諸侯已經讓完全體驗到了稱帝的感覺,儘管手段是相對卑鄙,或許當時除去劉備等一些忠義漢室之輩,不知道多少人想要曹操的位置和權利,但也只有曹操做到了,其謀略可謂是精妙。

三國豪傑輩出,生性多疑的他,到底算是

結語:

對於曹操的評價有人評價其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這句話可謂是在上面一些表徵當中最為合適的一句評價了,在很多的時候可以說曹操因為其自己的自私自利,殺害了很多完全不需要的被殺害的無辜人,甚至由於其多疑的性格,很多人被懷疑,最後都是無辜冤死,可在當時的時代,或許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很多君主在亂世當中很難獨善其身,如果不是這樣的謹慎或許曹操早就在亂世當中身亡也說不定,儘管從後來看過去是殺害了很多無辜的人,可在當時三國亂世,大家都想活著甚至謀求更高的權利,曹操的奸雄可謂是在亂世當中的無奈,他自己所具備的雄才大略是後世很多君王都難以企及的,建安文學的開創在很大程度上對於我國文化史上也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看到過很多對於曹操的評價,至今為止來說,英雄在某種程度上和曹操還是有一定距離的,奸雄又有一些抹殺曹操做出的貢獻,所以將其拆分,可謂是"奸"是真的"奸",但可謂也是"雄"才,對於曹操,你是如何認為的?

參考文獻:

《三國志》

《求賢令》

《述志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