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診斷之八綱辨證(二)——寒熱辯證

概念: 寒、熱是辨別疾病性質的兩個綱領。

中醫診斷之八綱辨證(二)——寒熱辯證

內容: 病邪有陽邪與陰邪之分,正氣有陽氣與陰液之別。

熱證: 陽邪致病導致機體陽氣偏盛而陰液受傷,或是陰液虧損而陽氣偏亢,均可表現為熱證;

寒證: 陰邪致病導致機體陰氣偏盛而陽氣受損,或是陽氣虛衰而陰寒內盛,均可表現為寒證。

所謂“陽盛則熱,陰盛則寒”、“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

意義: 寒證與熱證實際是機體陰陽偏盛、偏衰的具體表現。

關係: 寒象、熱象與寒證、熱證既有區別,又有聯繫。

①如惡寒、發熱等可被稱為寒象或熱象,是疾病的表現徵象,而寒證或熱證是對疾病本質所作的判斷。

②一般情況下,疾病的本質和表現的徵象多是相符的,熱證見熱象,寒證見寒象。但反過來,出現某些寒象或熱象時,疾病的本質不一定就是寒證或熱證。

③因此,寒熱辨證,不能孤立地根據個別症狀作判斷,而是應在綜合分析四診資料的基礎上進行辨識。

意義: 辨清寒證與熱證,是確定“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治療法則的依據,對於認識疾病的性質和指導治療有重要意義。

(一)寒證

中醫診斷之八綱辨證(二)——寒熱辯證

含義: 指感受寒邪,或陽虛陰盛,導致機體機能活動受抑制而表現出具有“冷、涼”症狀特點的證。由於陰盛或陽虛都可表現為寒證,故寒證又有實寒證與虛寒證之分。

證候表現: 惡寒(或畏寒)喜暖,肢冷踡臥,冷痛喜溫,口淡不渴。痰、涕、涎液清稀,小便清長,大便溏薄,面色白,舌質色淡,苔白而潤,脈緊或遲等。

證候分析

實寒證: 因感受寒邪,或過服生冷寒涼所致,起病急驟,體質壯實者

虛寒證: 因內傷久病,陽氣虛弱而陰寒偏勝者;

表寒證: 寒邪襲於表者;

裡寒證: 寒邪客於臟腑,或因陽虛陰盛所致者。

惡寒(或畏寒)喜暖、肢冷踡臥、冷痛喜溫: 由於寒邪遏制,陽氣被鬱,或陽氣虛弱,陰寒內盛,形體失卻溫煦。

口淡不渴,痰、涎、涕、尿等分泌物、排洩物澄澈清冷,苔白而潤: 寒不消水,津液未傷。

面色白,舌質色淡: 外寒阻遏陽氣或陽氣不足,氣血不能運行於面。

脈緊: 寒邪束遏陽氣

脈遲: 陽虛推動緩慢。

(二)熱證

中醫診斷之八綱辨證(二)——寒熱辯證

含義: 指感受熱邪,或臟腑陽氣亢盛,或陰虛陽亢,導致機體機能活動亢進所表現的具有“溫、熱”症狀特點的證。由於陽盛或陰虛都可表現為熱證,故熱證有實熱證、虛熱證。

證候表現: 發熱,惡熱喜冷,口渴欲飲,面赤,煩躁不寧,痰、涕黃稠,小便短黃,大便乾結,舌紅少津,苔黃燥,脈數等。

證候分析

實熱證: 因外感火熱陽邪,或過服辛辣溫熱之品,或寒溼鬱而化熱,或七情過激,五志化火等導致體內陽熱過盛所致,病勢急驟,形體壯實者,多為實熱證;

虛熱證: 因內傷久病,陰液耗損而陽氣偏亢者,多為虛熱證;

表熱證: 風熱之邪襲於表者,多為表熱證;

裡熱證: 熱邪盛於臟腑,或因陰虛陽亢所致者,多為裡熱證。

發熱、惡熱、面赤、煩躁不寧、舌紅、苔黃、脈數等一派熱象: 由於陽熱偏盛,津液被耗,或因陰液虧虛而陽氣偏亢。

口渴欲飲、痰涕黃稠、小便短黃、大便乾結、舌紅少津等症: 熱傷陰津。

(三)寒證與熱證的鑑別

1.寒證與熱證的鑑別要點

寒證與熱證,是機體陰陽偏盛偏衰的反映,寒證的臨床表現以“冷、白、稀、潤、靜”等為特點,熱證的臨床表現以“熱、紅(黃)、稠、幹、動”等為特點。

中醫診斷之八綱辨證(二)——寒熱辯證

2.寒證、熱證的真假辨別

一般來說,寒證多表現為寒象,熱證多表現為熱象。但在某些疾病的危重階段,會出現一些與其寒、熱病理本質相反的“假象”,從而影響對寒、熱證的準確判斷。

分類:

(一)真熱假寒證

含義: 是指疾病的本質為熱證,卻出現某些“寒象”的表現,又稱“熱極似寒”。

舉例: 如裡熱熾盛之人,除出現胸腹灼熱、神昏譫語、口臭息粗、渴喜冷飲、小便短黃、舌紅苔黃而幹、脈有力等裡實熱證的典型表現外,有時會伴隨出現四肢厥冷、脈沉遲等症。

病機解析: 從表面來看,這些“寒象”似乎與疾病的本質相反,但實際上這些表現是由於邪熱內盛,陽氣鬱閉於內而不能布達於外所致,而且邪熱越盛,厥冷的程度可能越重,即所謂“熱深厥亦深”。

因此,這些“寒象”為熱證發展到較為嚴重、複雜階段的表現,也是陽熱內盛的反映,只不過是較常規熱證的病機和表現更為複雜。

(二)真寒假熱證

含義: 是指疾病的本質為寒證,卻出現某些“熱象”的表現,又稱“寒極似熱”。

舉例: 如陽氣虛衰,陰寒內盛之人,除出現四肢厥冷、小便色清、便質不燥、甚至下利清谷、舌淡苔白、脈來無力等裡虛寒證的典型表現外,尚可出現自覺發熱、面色紅、神志躁擾不寧、口渴、咽痛、脈浮大或數等症。

病機解析:

從表面來看,這些“熱象”似乎與疾病的本質相反,但實際上這些表現是由於陽氣虛衰,陰寒內盛,逼迫虛陽浮游於上、格越於外所致,而非體內真有熱邪。

同時,這些“熱象”與熱證所致有所不同。如雖自覺發熱,但觸之胸腹無灼熱,且欲蓋衣被;雖面色紅,但為兩顴浮紅,時隱時現;雖神志躁擾不寧,但感疲乏無力;雖口渴,卻欲熱飲,且飲水不多;雖咽喉疼痛,但不紅腫;雖脈浮大或數,但按之無力。

因此,這些“熱象”其實為危重寒證的表現,是陰寒內盛的反映,但較一般寒證的病機和表現更為複雜。

注意事項

①瞭解疾病發展的全過程,一般情況下“假象”容易出現在疾病的後期及危重期;

②辨證時應以表現於內部、中心的症狀作為判斷的主要依據,外部、四肢的症狀可能為“假象”;

③“假象”和真象存在不同。如“假熱”之面赤,是面色㿠白而僅在額頰上淺紅嬌嫩,時隱時現,而裡熱熾盛的面赤卻是滿面通紅;“假寒”常表現為四肢厥冷伴隨胸腹部灼熱,揭衣蹬被;而陰寒內盛者則往往身體蜷臥,欲加衣被。

中醫診斷之八綱辨證(二)——寒熱辯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