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土匪遍地的四川


书说北碚连载 | 第五章:土匪遍地的四川

话说,天下大势,久合必分,久分必合。只是这分合间,必是乱世。乱世,英雄展示抱负的舞台,百姓受苦遭难的炼狱。

乱世的特征之一,就是土匪。凡当乱世,必然是经济崩溃,民不聊生。匪患,自然滋生。用经济学的思路看,为匪,是底层乡民寻求资源再分配的一种方式。当然选择这种方式的,肯定不止是底层乡民。

前面讲过,在清末,四川就被盘剥,连四川总督都认为是竭泽而渔,加上地方官绅的中饱私囊,实际更惨!手工业者破产,农田撂荒,大量流民游走,产生土匪的土壤已经形成。

有道是天下未乱蜀先乱,这是实际经验总结。进入民国,政局也不可能迅速稳定,天下既治蜀方治,四川成为省内外各方势力比拼的战场。

书说北碚连载 | 第五章:土匪遍地的四川

为防土匪各地都有碉楼

朝代更迭

想来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朝代更迭可不是一次两次,几乎都是马上得天下。有那么几次和平禅让,多是以强大军事实力作后盾的逼宫,否则,会死得很难看。真正的禅让,可能只有公元前316年燕王哙让位于相国子之,但结果是双双被杀。孙子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也是以自己的军事实力为基础,再把握好天时地利人和,才能奏效。诸葛亮的空城计,只能用在那精妙的一瞬间。

清帝退位,不是他们想共和,主动还政于民,而是迫于袁世凯的军事实力。袁世凯当大总统,不是因为人民选举了他,而是因为他拥兵自重,其他各方不得不承认。

民国初起,就希望由文人政治家主导共和,众多军阀们乖乖的放下武器,坐下来投票选举,这不是天方夜谭吗?

书说北碚连载 | 第五章:土匪遍地的四川

北碚文昌宫原区署复原的碉楼

当然,现在可以端起一杯茶作总结:那不过是初生时的阵痛。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身临其境,你就知道作为一介草民,生存之不易了!

防区制,以县为单位的割据,虽然可能有一些办学之类的文明举措,更多的是向地方要钱要人的盘剥。毕竟,向无法逃避、防御的老百姓索取,是顺理成章并且易于操作的办法。

这种凭意气和枪杆子为所欲为,给社会造成的破坏,不是只针对某个环节,而是造成整个生态链条的崩溃。社会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体,处于社会底层的乡村农民和手工业者,再穷,也一方面生产着人类必须的基本衣食物品,一方面消耗着城市的工业品,个体用度虽不多,体量颇大,总数并不小。他们破了产,整个四川都会遭殃。生产不继,作坊倒闭,土地撂荒,农村破产,饥民四起,盗贼滋生,枪支泛滥,土匪遍山。

天高三尺的四川,山峦纵横,河道密布的四川,成了生活无着的流民游荡之所。

与其为人鱼肉,不如啸聚山林,或者讲个传承故事,建个教派,更能招徕人气,反正拉上一支人马,占山为王,抢行旅,拦船只,袭村寨,拉肥猪,不仅免去捐税丁伕之苦,还可享受酒足饭饱的生活。若有清剿,反正山高林密,钻得几下,便难寻踪迹。影响大了,就有军阀、地方来招安,甚至可以主动联络招安,摇身一变,由匪为军,成为有头有脸的人物。像范绍增,就是土匪的典范。

土匪,俗称棒老二。棒老二聚集的山,最有名气的当属华蓥山。一群土匪,称为一个棚子,华蓥山纵横几百里,土匪棚子多得数不清。华蓥山最著名的寺庙是宝鼎寺。被招安的土匪就自称毕业于“宝鼎”军校。简直成了可以与保定、武备媲美的招牌。

书说北碚连载 | 第五章:土匪遍地的四川

宝鼎毕业生第一名范绍增

有了棒老二,不仅给了军队存在的理由,还给了各地自办民团的机会。

省级有团练委员会,区域有团练局,各乡有民团。后来有了红军,更少不得民团。民团的经费,多来源于专门设立收取的捐税,各地实权人物也热衷于办团练,至少能用别人的钱养自己的家丁,保护自家的平安。平时巡查收费,有报警时抵御土匪,有时还多地联合,配合军队,主动出击,剿匪清共。而一些临时摊派,也就叫民团代劳了。本乡本土的,熟悉情况,这民团动起手来 ,那可就针对性强得很,躲都躲不脱。

这里还有个概念问题:哪些算土匪?按官方定义,凡是不听命于政府,敢于对抗的,就是土匪。按民间看法,勒索老百姓,靠枪杆子强取豪夺,都是土匪。

于是就有了民间说法:匪如梳,兵如篦,民团来了如刀剃。

这才是一个真实的四川!

以史为鉴,但,不以史论今!

书写北碚情怀!

书写你心中的北碚!


书说北碚连载 | 第五章:土匪遍地的四川

出品人 | 刘懿锋

作 者 | 风是美好的感觉

排 版 | 趣多多

策 划 | 高晨露

讲述人文故事 | 写意生活印象

揭秘城市性格 | 镌刻时代瞬间

新时代 | 新青年 | 新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