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滅亡,姜維有多大責任?

歷史思想家


可以說姜維對北伐的執著信念是導致蜀國的滅亡加速器。諸葛亮死後蜀漢在姜維的苦心經營下苦撐了九年,但處在漩渦中心的他卻無法改變蜀漢的命運,蜀漢滅亡其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首先,姜維在蜀多有羈絆,有志難伸。姜維在棄魏投蜀的相當長一段時間只是一個依計行事的戰將;三國演義裡諸葛亮去世後姜維似乎在蜀國一直是主角,其實諸葛亮後的十九年裡蜀漢真正的掌權者是蔣琬、費瑋,蔣、費主政時強調修明政治,與民休養生息,徐圖進取,姜維的處境並非演義中的光鮮。蔣琬、費瑋二人去世以後,姜維主政似乎可以傾全國之力北伐了,但政治卻不簡單。各種政權鬥爭消耗了國內太多的資源,結果更多時候表現出的是力不從心,空負興復漢室的大志。

第二,姜維對時局的判斷不準確,戰略戰術上較大失誤。姜維一直認為蜀漢糧用足支數年,人強馬壯,軍器皆整,正是北伐的時機,作出這種判斷的前提條件是蜀漢經歷蔣琬、費瑋的治理,經濟條件有所改善,但仔細分析這恐怕只是姜維北伐的託辭;另一誤判則是姜維一直希望借魏國內部爭鬥時起兵,低估了司馬家族在魏國的影響力,司馬氏由於長期領兵在外,在軍隊中有其他人無法超越的影響,所以司馬家族的統治能力是不容姜維懷疑的。

第三,姜維興兵二十萬二伐中原,司馬師派司馬昭作大都督,徐質領先鋒,姜維計殺徐質,又將司馬昭圍於鐵籠山,司馬昭手下有六千餘人,僅有一口供百人飲用的山泉,危急關頭司馬昭拜泉出水,最終魏兵智敗羌兵併合兵一處,將姜維大敗,司馬昭似乎有天助,姜維被上天遺忘。另一次命運悲劇也是姜維悲劇一生的終結,蜀漢滅亡,姜維詐降鍾會,挑起鄧艾與鍾會的矛盾,讓鍾會計收鄧艾,並鼓動鍾會殺死魏將,但就在領武士前去殺魏將時,忽然一陣心疼,昏倒於地,半響方蘇,而魏將已裡應外合殺入,姜維拔劍上殿,不幸又心痛轉加,姜維自刎而死。可見英雄懷才不遇,生不逢時的無奈。

“天數”二字解作把一切不可解的事,不能抗禦的災難都歸於上天安排的命運。姜維的悲劇命運並不是不可解的,但最終的失敗卻是無法避免的,或許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本身就是悲劇。棄魏投蜀,承武侯遺志興漢室。雖然蜀漢國力弱小,後主闇弱;雖然無武侯的絕世才學,權傾朝野的影響力;雖然多次伐魏多有掣肘,難有支持;雖然時運不濟,命運作祟。但仍堅持復興漢室,鞠躬盡瘁。


唐明國亮


對於蜀漢滅亡和姜維之間的關係,我有兩點看法:

一、蜀漢不管怎麼樣,都得亡,就是個早晚的問題,和姜維禍禍與否關係不大;

二、姜維的一系列操作,在一定程度上確實加速了蜀漢的滅亡。

先說蜀漢之必亡,這一點應該是不存在爭議的。歷來割據蜀中的政權,關起門來搞建設,平平穩穩過個幾十年日子,不成問題;但是要想指望靠著益州這一畝三分地就能滅魏吞吳,那屬實有點理想主義。此前的古蜀國、公孫述、劉焉父子,此後的成漢、譙蜀、前蜀、後蜀、張獻忠,無一打破這個宿命,劉備父子自然也不能例外。

換言之,當關羽丟掉荊州的時候,蜀漢政權(當時還不叫這個名兒)就已經徹底失去了統一天下的可能(雖然本來也並不大)。這個問題,蜀漢的治理者們不可能看不見,睿智如諸葛亮更不可能看不見。

那麼,諸葛亮為什麼要北伐呢?這就牽涉到另一個問題——蜀漢的內部矛盾問題。

蜀漢的外部威脅,來自於曹魏和東吳,在三國鼎立後逐漸趨於緩和;然而,由於統治階級和益州士族、士族與庶族之間的矛盾,使得其內部矛盾成為了主要矛盾。而為了轉移內部矛盾,就只能通過戰爭來解決,也就是不斷地北伐。

北伐是有效果的,但是在過度使用後卻也有極強的副作用——長年累月師勞兵疲、北伐無果後,這樣的戰爭就不僅無法轉移國內矛盾,反而會加劇其演變。因此,在諸葛亮去世後,費禕和蔣琬都採取了與民休息的政策,把北伐的節奏放緩。

然而,姜維成為大將軍後,以“孔明弟子”為人設的他又走回了諸葛亮的老路,繼續發動北伐。他的“九伐中原”的背後,是對國內民力的不斷徵用,以及對財富的不斷消耗。

這樣的結果,就是無論百姓還是士族,都對這樣的窮兵黷武怨聲載道。再加上譙周這樣的“恨國黨”不斷煽動,蜀漢二世而亡的命運也就可想而知了。



青言論史


當曹魏鍾會、鄧艾兩路大軍殺奔蜀漢而來的時候,姜維應該沒有驚慌失措,相反很是興奮。他感覺全殲魏軍主力的時機已到,諸葛丞相未酬的壯志終於有一朝伸展的良機。

當年諸葛亮五次北伐,雖說始終是以弱小之蜀漢壓著強大之曹魏猛砍,但終究是進展不大。姜維認為與其主動出擊,不如誘敵深入,放敵人進來,然後關門打狗。

具體方略就是撤掉漢中的防衛。

漢中是蜀地的門戶,有“若無漢中,則無蜀矣”的戰略地位,當年劉備與曹操爭奪漢中時,寧可蜀地“男子當戰,女子當運”,耗費全部戰力,也要堅決拿下。漢中對於蜀地之重要可見一斑。

劉備攻取漢中後,為確保穩固無虞,定下了“錯守諸圍”的防禦戰略,即在祁山道、褒斜道等漢中戰略要地出口設立山寨圍子,重兵把守。曹魏來犯,若駐守,則根本找不到平原地帶安營紮寨;若攻戰,則在秦嶺險峻山路中無法展開兵力。這就是憑藉有利地形,禦敵於國門之外。

漢中的幾任守將魏延、王平等人都是執行的這一戰略,雖然曹魏數次來攻,且有幾次極為兇險,但都轉危為安,沒有讓曹魏踏進漢中半步。

在姜維看來,這一戰略太過於被動,只能防禦,而不能有效殲滅敵軍有生力量。他準備把敵人放進來打,敵軍來犯,諸圍皆斂兵聚谷,避而不戰,主力退守漢城、樂城,予以牽制,同時派出一支偏師在漢中境內打游擊,予以騷擾。

這樣,來犯之敵進則攻不下重兵防守的漢、樂二城,退則出口被封住,不進不退原地防守則後勤補給跟不上,只有被包了餃子全殲的命。

姜維這套誘敵出擊的戰法,也是從孔明那學來的。諸葛亮北伐中原主動出擊,均斬獲不大,反倒是撤退打埋伏時戰果不小,尤以大敗費耀和射殺張郃為甚。但諸葛亮從來沒有考慮過撤退到漢中腹地再打埋伏。

退,也是要有底線的。

姜維等不及了,他提出改變“錯守諸圍”戰略時,應該是蜀漢後主景耀年間,即公元258年以後。這年,他已經56歲,已經過了諸葛亮去世時的年齡,而北伐大業卻始終沒有進展,丞相的“蜀漢夢”仍然是志未酬!蜀漢本來就疲弱的國力,也不可能再支撐幾年的用兵。他惟有兵行險著,放手一搏,孤注一擲!

讓姜維欣喜的是,他撤除漢中圍守後,還沒誘敵,曹魏就主動鑽了進來。蜀漢後主景耀六年,曹魏元帝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夏五月,急於為改朝換代積攢功業威名的司馬昭,下令發動滅蜀之戰。

讓姜維意外的是,劇情並沒有按照他的劇本發展。曹魏大軍深入漢中腹地後,反而越打越順,鍾會奪南鄭、下漢城、拔樂城,輕取陽安關。鄧艾又取甘松,得強川口,據陰平橋。姜維率領的蜀漢主力被鍾會牽制在劍閣防線,諸葛亮獨子諸葛瞻率領的成都最後守備力量被鄧艾擊破,諸葛瞻、諸葛尚父子雙雙陣亡,後主劉禪出城納降。

失敗,從姜維改變“錯守諸圍”戰略的那一刻起,便已註定。

當然並不是說姜維不主動放棄漢中,蜀漢就不會滅亡。從國力消長來看,曹魏滅蜀漢是早晚的事。但不應該敗得這麼快,這麼爛,這麼窩囊,這麼出人意料!

就在滅國的前一年,公元262年十月,姜維還率軍進攻曹魏的洮陽(今天甘肅省臨潭縣)城,並與鄧艾會戰。司馬昭決定進攻蜀漢時,包括鄧艾在內的大多數文武官員均表示反對,認為蜀漢尚有姜維等重臣在,此時攻伐,恐難成其功,只有鍾會一人支持。無論是曹魏還是蜀漢,主流民意對此戰都沒有太多的幻想。曹魏對攻滅蜀漢沒有太大的勝算,蜀漢對自己的滅亡同樣沒有足夠的思想準備。

所以當後主下令姜維率軍投降鍾會的詔書送達劍閣時,蜀漢將士扼腕慨嘆,拔刀砍石,憤恨不已。

姜維不會真正投降,從他歸附孔明的那一天起,對故國曹魏已經恩斷義絕,何況曹魏已經被司馬氏專了政。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是他唯一的政治正確。興復漢室、還於舊都,不但是丞相的壯志,更是他伯約的信仰!

假意投降鍾會後,他又試圖以一人之力挽狂瀾於既倒,說服鍾會盡殺魏將,舉兵謀反,然後再誅殺鍾會,復興蜀漢。可惜事機不密,功敗垂成。姜維死於亂軍之中,蜀漢最後一縷希望就此破滅。

姜維是蜀漢最後一位大將軍。蜀漢一向以漢室正統自居,姜維也可以認為是大漢最後一位大將軍。

對姜維的評價,後世頗多爭議。正如大鵬這篇文章所認為的,蜀漢之亡,尤其是漢中之失,他姜維脫不了干係,必須負起責任。但他自始至終,一心向漢,以諸葛丞相之遺業為畢生奮鬥之鵠的,知其不可而為之,即使是在最絕望的滅國之時,仍不放棄希望,正如他寫給已成亡國之君的劉禪密信所言,“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


香洲謝霆鋒


蜀漢和東漢一樣,亡就亡在宦官專政,把朝廷弄的烏煙瘴氣。

劉禪估計是老了,相信鬼神之說。黃皓這個宦官恰恰就是搞這一套,這就對上胃口了。劉禪做什麼事情都要喊黃皓給占卜一下,問問老天爺要不要做。

鍾會和鄧艾來攻打蜀國的時候,姜維已經上奏提醒劉禪派大將去鎮守各個險關隘口,結果劉禪讓黃皓去卜一卦,算算魏軍是不是真的要來,黃皓為討他歡心肯定說不會啥。結果就不做準備,魏國大軍兵臨城下的時候就晚了,陽安關口被迅速攻下,姜維只有退兵去守最後的天險劍閣了。

以為有劍閣關就可以高正無憂,再加上聽信黃皓的鬼神之說認為魏國打不過劍閣,所以守城那些都不做安排。結果鄧艾偷渡陰平後,一路暢通無阻,直逼成都。他就慌了連忙召集大臣們商量對策。有大臣勸他去東吳、有大臣勸他遷都南中、有人勸他堅守待援。結果朝中有一大臣譙周力排眾議勸劉禪投降。阿斗估計是急蒙了,結果就真的去投降了。所以又有“譙周誤國”這麼一說(還有的直接就是說蜀國是被他給說滅的)。

姜維也是沒想到阿斗為了世界和平投的那麼快。《三國志》裡面記載“詣會於涪軍前,將士鹹怒,拔刀砍石。”說的是下旨讓他們投降的時候,士兵憤怒的拿刀去看石頭洩憤去了。鄧艾經過綿竹一戰損耗巨大加上孤軍深入補給那些很困難的,阿斗如果能堅守一守的話,鄧艾估計自己會退兵的。

還有就是東吳這個小人,魏國大舉進攻蜀國的時候,假借出兵援救,其實就是趁火打劫偷襲永安。幸好蜀將羅憲英明神武,打的他滿地找牙。個人覺得姜維是盡力了,如果非說他有責任的話就是他不懂政治鬥爭。他給阿斗上書過殺黃皓,結果阿斗天真的認為黃皓得罪姜維,讓黃皓去給姜維賠個禮道個歉就沒事了。幸好姜維不天真,為躲避黃皓報復跑去屯田去了,想想黃皓專權好嚇人。





羅蕭弋


東漢末年,魏蜀吳三分天下。曹劉孫三家獨大,並引得眾多謀臣虎將為各自的志向赴湯蹈火,在所不惜。其中最有名的,當屬有"臥龍"和"鳳雛"之稱的諸葛亮與龐統。劉備在新野三顧茅廬,才請出了諸葛亮出山,為蜀漢大業殫精竭力。

  而諸葛亮的關門弟子,就是標題中提到的姜維。姜維原本是曹魏陣營的人。後來被諸葛亮招降,一同為蜀漢綢繆未來。諸葛亮死後,姜維坐上了他的位子,替其為蜀漢保駕護航。但是姜維後來卻因錯用一人,導致了蜀漢的滅頂之災。此人是誰?蜀漢滅國曆史真相又是如何呢?

image.png

  第一,姜維錯用的那人或許是胡濟。

  或許胡濟在三國這段歷史中並不出名。但他對蜀漢的影響卻也不小。據史料記載,諸葛亮的友人之一,便有胡濟的一席之地。而胡濟本身也是荊州的元老,與董允、費禕等人都十分交好。

  延熙十一年(公元248年),鎮北將軍王平逝世,時任中監軍的胡濟就被任用為驃騎將軍,同時接手了王平都督漢中的責任。此時各國皆派有大將鎮守疆土,南方有馬忠,東方有鄧芝,西方有張翼,北方自然是胡濟。作為鎮守疆域的大將,胡濟的地位自然不同尋常。

image.png

  而推測胡濟是姜維錯用之人的原因,依據便是延熙十九年(公元256年)時,姜維發動的段谷之戰。此時鄧艾率大軍壓境,姜維意圖藉此次戰爭抗拒曹魏攻勢而胡濟也作為鎮西大將軍參戰。據《三國志》記載:

  姜維深入,不待輜重,士眾飢餓,覆軍上邽。

  也正是如此,姜維才求助於胡濟。兩人約定於上邦(今甘肅天水)會合。但是當姜維失去地利優勢,進取上邦時,胡濟卻失約未至,導致蜀軍士卒潰散,死傷甚眾。這樣的敗績,更加劇了蜀漢的滅亡速度。

image.png

  第二,姜維錯用的那人也可能是蔣舒。

  眾所周知,蜀國實力不強,又人才匱乏。在諸葛亮死後,姜維主持北伐期間,蜀國幾無可用之才。後來姜維在選擇駐兵漢中的大將時,挑中了傅僉和蔣舒。這兩人曾多次隨姜維北伐,並屢立戰功。

  而漢中一帶本就是蜀漢要地,從前諸葛亮在時,派的是僅次於五虎上將的大將魏延鎮守漢中,而諸葛亮死後,姜維就用了蔣舒,並派其鎮守陽平關。但是接下來發生的事,就讓人不得不覺得,姜維或許真的是識人不清了。

  此時鐘會率曹魏數萬大軍伐蜀,蔣舒見魏兵勢大,於是騙傅僉說自己要出關迎敵,傅僉信以為真,誰知蔣舒出關之後卻直接背叛了蜀漢,徑直前往魏營投降了。原本陽平關就只有蔣舒和傅僉兩人合力鎮守,現在蔣舒跑了,傅僉最終也只能是寡不敵眾,兵敗戰死。

  漢中的陽平關一失,就相當於蜀漢中心被曹魏打開了一個缺口,魏國大軍佔據陽平關後,可以直接深入蜀地,直搗黃龍,這樣的結局,也算得上是為蜀漢的滅頂之災了。如果姜維沒有錯用蔣舒,或許蜀漢還不會這麼早滅亡。

  第三,蜀漢最終被滅國,並不只是姜維的錯,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三國時期,無論是在劉備生前還是死後,蜀漢都是魏蜀吳中最弱的那一個。而在劉備和諸葛亮相繼去世後,蜀漢更是步入了節節敗退的境地。若論蜀漢慘被滅國的真實原因,姜維的戰略謀劃出錯也只能算是原因之一。姜維雖數次北伐,導致蜀漢內部民力衰竭。但終究也有阻礙曹魏進攻的步伐。蜀漢最終的滅頂之災,究其根本,離不開其內部的混亂和主君的荒誕。

  劉禪大家也都知道,扶不上牆的阿斗而已。在劉禪繼位後,諸葛亮也死了,他在《出師表》中推薦的忠臣謀士將才虎臣也都死的死,跟隨姜維北伐的北伐,失去了管教,劉禪就開始了各種作死。親小人遠賢臣,重用宦官黃皓,任由其惑亂朝綱,將朝堂攪和得烏煙瘴氣。

  再加上蜀漢內部勢力不統一,荊州等外來勢力與益州本土勢力相看兩厭,劉禪又不知相互穩定、制衡之道,種種原因加在一起,綜合作用之下,蜀漢就有了逃無可逃的滅頂之災。所以說,蜀漢的滅頂之災,並不僅僅是姜維錯用一人的過失,而是多種因素的必然結果。

  由此可知,三國裡姜維錯用的或許是蔣舒,或胡濟,但無論是誰,都不是導致蜀漢滅國的真正原因。真正的原因。除了這一點之外,還有蜀漢內部的分裂,政治的昏暗,君主的無能,等等。





寧靜的大海29184229


蜀國滅亡是必然的,而姜維的一系列操作是大大加快了這個過程,最後更是因為一些陰謀而客觀造成了蜀國的滅亡。

我以前一直說過,《三國志》記載,劉備入蜀時益州有戶23萬口90萬。曹叡時期魏國有戶230萬口450萬。人口差距這麼大,冷兵器時代人口決定了國家的存亡,蜀國先天帶著不足。

從這一點說,蜀國滅亡是必然。

253年費禕遇刺。現有的各種推測都把懷疑對象指向了姜維。姜維也確實從這件事中獲利,他掌控兵權,高舉武侯遺志大旗,開始北伐。到262年,9年時間姜維6次北伐,北伐耗幹了蜀國的國力。

而最後,我的觀點是,姜維和鍾會達成了協議,通過一個陰謀各取所需,只不過誰也沒想到鄧艾居然逼降了劉禪。


甲申十七年


姜維文武雙全,在蜀漢後期無人能出其右。姜維秉承諸葛亮遺志,一直想要北伐恢復中原,可惜後期蜀國兵將匱乏,謀士短缺,後主無能,已經無力迴天。

鄧艾出奇兵偷襲陰平,致使蜀國滅亡,之後姜維設計勸鍾會造反,想要借鍾會之手殺盡魏將,以次興復漢室,可惜大計未成,與鍾會一同被殺。魏兵恨姜維計謀毒辣,殺掉他之後還把他的“膽”給挖了出來,發現姜維膽大如斗。

縱觀姜維一生,雖是魏將降蜀,但是對蜀國忠心耿耿,至死方休,作為一個臣子他能做的都做了,無愧於心。蜀國之滅跟他沒有半毛錢關係,不需要負責任,怪只怪後主無道,國力不行,沒有爭天下的實力了。






林浩清


沒有多大責任,因為巳經是要燒盡的材🔥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