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功罪任評說的故事

司馬晞沒想到自己能文善武竟然會惹來滔天大禍,當他現在還悶在鼓裡之時,桓溫的一紙彈劾奏狀已經交到了簡文帝司馬昱的手中:“司馬晞暗中聚納勇士和兵馬,想要對朝廷不利,況且他和前段時間叛變的袁真穿一條褲子,袁真死後,司馬晞害怕皇上你將要對他不利,因此暗中準備,想要對朝廷採取反叛行動,請陛下你免掉他的官職,讓他回到封地去吧。”

千秋功罪任評說的故事

(謝安,字安石)

桓溫想殺人,當然就要給對方安上一頂想要謀反的大帽子,那麼袁真這個人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其實袁真叛變,也是被桓溫給逼出來。當年桓溫伐燕,大敗而歸,就將責任歸罪到另一名將軍袁真身上,指責其救援不利,以至於北伐功敗垂成。於是將其免官,後來袁真病死,他的兒子袁瑾就在前燕的慫恿下叛變了東晉。

剛剛登基的簡文帝,現在已經52歲了,創造了歷史上皇帝登基的年齡之最。這個人對權力沒有太大的興趣,喜歡清談,喜歡安逸,也不是太聰明能幹,後來宰相謝安就評價他和西晉惠帝司馬衷是同樣的人。這種評價可不是什麼好評價,晉惠帝是著名的白痴,簡文帝是正常人卻被人評價成白痴,可見這個人確實是“望之不似人君。”

不想皇帝的司馬昱當然不敢惹桓溫,畢竟是他把自己推上了皇帝的寶座,所以,桓溫的彈劾奏章一交上來,司馬昱只好乖乖答應了。

於是司馬晞被免官。司馬晞被免官只是第一步,桓溫是不會輕易放過他的。

千秋功罪任評說的故事

(晉簡文帝司馬昱,東晉開國皇帝晉元帝司馬睿之子)

第二個倒黴蛋叫殷涓,官銜是著作郎,是殷浩的兒子。那麼殷涓是如何得罪桓溫的呢?原來,當年殷浩死後,桓溫派人前去弔唁,殷涓恨桓溫讓他老爹早早送命,所以對桓將軍的弔唁置之不理,連感謝信也不寫一封,於是兩個人就結下了樑子。

其餘的倒黴蛋還有太宰長史庾倩、散騎常侍庾柔……老庾家的幾名後人也開始倒黴了。另外兩個分別叫曹秀和劉疆。這些倒黴的傢伙有一個和司馬晞共同的罪名,那就是謀反。

既然謀反,想活命就很不容易了,所以桓溫就上疏給簡文帝,要求將這些人全部滅族。簡文帝這個倒黴蛋當皇帝當得一點都不爽,看見桓溫逼迫自己,哭得鼻涕一把、眼淚一把外,就咬牙下了狠心,寫了一封信給桓溫:“看了將軍你的上疏,我惶恐不安,一下子就殺死這麼多朝中大臣,我想都不敢想,這件事情,還是詳細調查之後再作結論吧。”

桓溫一看,啥?再詳細調查,朝中到底誰說了算啊!不是你簡文帝,是我桓溫!馬上重新寫了一份疏,這次是“言辭酷切”,強烈要求把這些人全部殺掉!瞧瞧這兩個字吧,酷切,赤裸裸在威逼簡文帝啊。

簡文帝一看這陣勢,知道桓溫的屠刀是不容易放下去的,只好親筆寫一封詔書給桓溫:“如果晉室國祚還未結束,那麼請將軍你按照第一份詔書進行辦理,如果晉朝大勢已去,那麼我沒啥說的,馬上給賢者讓路!”

簡文帝終於被桓溫惹急了,拿出了殺手鐧,桓溫一看詔書,一琢磨不對勁啊,給賢者讓路,這裡面暗藏殺機啊。想來想去,桓溫竟然嚇出了一身冷汗。

既然簡文帝急眼了,桓溫只好就坡下驢,將司馬晞家族貶為庶人,其他的幾個人嘁哩喀喳全給砍掉了。

桓溫這一動屠刀,將朝中所有的大臣都給鎮住了,一個個見了桓溫腿肚子都轉筋,連當時是侍中,後來當上宰相的謝安見了桓溫,那也是伏地遙拜。

話說有一天桓溫旁若無人邁著虎步走進朝中,遠遠就看見一個人跪在地上一動不動,等走近一看竟然是謝安。桓溫大驚,趕緊伸出雙手將謝安攙扶了起來,問道:“安石愛卿啊,你這是在幹什麼啊!”

千秋功罪任評說的故事

(謝安,淝水之戰的核心人物)

謝安還是繼續跪在地上,說道:“從來沒有聽說過君拜於前,臣拜於後這種事情,見了將軍,我怎麼敢不恭敬啊!”

謝安是一個很沉穩的人,即使天塌地陷,他也不動聲色,這是他最大的優點,至於這個人有多大本事,好像沒有看出來。謝安在沒當宰相之前,相當謙恭和小心翼翼,這種謙恭和小心翼翼,也最終得到了老天爺的眷顧,成就了他的千古美名。

廢掉皇帝、殺掉持不同政見者之後,桓溫就上疏請求回到駐地姑孰城。簡文帝跟他客氣了一下,說道:“桓將軍,朝廷現在不能沒有你啊,還是請你你辛苦一下,幫我治理天下吧。”就封桓溫為丞相兼大司馬,請他入朝輔政,但是桓溫堅決推辭掉了,沒過多久就回到了姑孰城。

簡文帝司馬昱雖然當了皇帝,但是那也是戰戰兢兢、夜不能寐,說不定哪一天桓溫脾氣上來了,就會把他也給廢掉,心情鬱悶加上年歲已高,簡文帝的身子骨就一直走下坡路。

心情鬱悶,就想要找個知心人說說心裡話,司馬昱找到大將郗超,促膝聊了很長時間,郗超沒說什麼,只是將桓溫狠狠地誇獎了幾句。簡文帝一聽,只好長嘆一口氣。簡文帝哪裡知道,廢帝專權這些事情,都是他郗超出的好主意啊,你和這麼一個人來抒發情感,那隻能說是找錯了對象。

簡文帝只在皇帝寶座上坐了一年的時間,就走到了生命的盡頭,公元372年6月份,司馬昱病重,連發四份詔書催請大將軍桓溫入朝輔政,可是桓溫就像沒看見一樣,理都不理。那麼,這裡有一個疑問:桓溫為什麼不理這四份詔書呢?

其實,桓溫自始至終都是一個聰明人,包括他廢掉晉廢帝,擁立簡文帝,殺掉一些大臣,都是在給自己篡權做準備呢!

桓溫的計劃,到現在我們可以詳細剖析一下了,他首先廢掉年輕的皇帝,擁立一個已經半入土的老皇帝,明擺著就知道簡文帝活不過自己,過不了一年半載,簡文帝一死,東晉的最高權力寶座沒準就是自己的了,之所以說沒準,是因為桓溫不想明目張膽去搶這個寶座,而是希望簡文帝在臨死之前能夠主動向他禪位,把皇帝寶座讓給他。

所以,這種希望一直存在於桓溫的心中,他就想通過這麼一個合理、和平的手段來攫取皇帝的寶座,不但今人,即使後人也說不出什麼來,我的皇帝寶座不是搶來的,是別人送給我的,史筆如刀我也不怕你,你能把我怎麼樣?這是桓溫心中的小算盤,也就是前面講的“意難陳”,只能這麼想,不能這麼說。

但是,事實的結果讓桓溫大失所望,在桓溫等到第一份詔書之時,還欣喜若狂,趕緊拆開來看,一看才明白,原來只是讓自己入朝輔政而已,心裡立刻就涼了半截。

千秋功罪任評說的故事

等到第二、第三和第四封詔書交到桓溫手中,已經和擦屁股紙沒啥兩樣了,桓溫連看都懶得再看一眼。意氣風發的桓溫,從來沒有像現在這麼失望過。

既然皇帝快要駕崩,最主要的事情就是趕緊找好接班人。那麼簡文帝有後代嗎?當然有,簡文帝最早的老婆就是曾經和王羲之鬥法的揚州刺史王述的妹妹,生了五個兒子:分別是司馬道生、司馬俞生、司馬朱生、司馬天流和司馬鬱,不過司馬天流、司馬朱生和司馬鬱早早夭折,大兒子司馬道生不是個東西,“疏燥無行”,害得老爹司馬昱一生氣,將剩下的的母子三人全部殺掉了。瞧瞧,看著兒子不順眼,就將老婆和兒子一起殺掉,東晉的法律是我們今人無法理解的。

五個兒子全部死光之後,又過了將近十年的時間,司馬昱的老婆們沒給他生下一個孩子。心急火燎的司馬昱到處求子拜佛,還找了一個算命先生,讓他幫忙看看,有沒有適合他司馬昱並且能生孩子的女人,找來找去,算命先生終於找到了一個人,這個人長的人高馬大,並且皮膚黝黑,還是一名紡織女工,外號“崑崙”。算命先生一看,趕緊對司馬昱說:“這個就是你命中有子的女人啊!”

千秋功罪任評說的故事

司馬昱二話沒說,強忍著生理不適就把這個醜女給幸了,算命先生說的沒錯,這個女人果然能生,一口氣生了兩個兒子,一個叫司馬曜,字昌明,另一個就是臭名昭著的琅邪王司馬道子。司馬道子在謝安死後專權東晉,後來皇帝哥哥被一個老婆給活活捂死了,做弟弟的竟然不聞不問,可見這貨混蛋無能到了什麼程度。

司馬曜,也就是馬上就要登基的晉孝武帝,在位長達20多年,他也不是什麼好鳥,經常喝醉之後就寫詩,寫得淫穢下流,奇爛無比,既然寫的不好,就不要拿出來示人啊,他不,寫好這些打油詩,還喜歡分發給群臣欣賞。害得他手下一名文筆很好的大臣,都要把詩歌從頭至尾修改一遍,將那些淫詞豔語去掉之後加以潤色,才能分發給大臣們。

大臣們一看,哇塞!皇帝小哥寫的不錯啊,紛紛叫好。司馬曜很受鼓舞,新詩不斷,才如泉湧,折騰得那位大臣暗地裡直罵娘:“媽的,顯擺什麼啊,白痴。害得老子天天熬夜,受你的折磨!”

千秋功罪任評說的故事

(晉孝武帝司馬曜,在位期間打贏了淝水之戰,被妃子弒殺,皇帝中的溼人)

司馬昱昇天之前,寫了一份遺囑,告訴桓溫:“我的兒子要是你能輔佐,就請盡心盡力,如果不能輔佐,就把他廢掉之後,你來登基!”

看來,桓溫計劃得沒錯,簡文帝確實有禪位的打算,那麼為何桓溫沒有看見這份遺囑呢?

原來,這份遺囑已經被一個叫王坦之給撕掉了,王坦之當時的官銜和謝安一樣,都是侍中,皇帝寫好的遺囑他們能第一個接觸到。王坦之看完簡文帝的遺囑,就說:“陛下,你的天下是司馬宣王和元帝的天下,怎麼能夠想給誰就給誰呢?還是我來修改詔書吧。”

王坦之就將詔書修改如下:“家事國事都讓大司馬桓溫負責,就依照著諸葛武侯輔佐後主劉禪的故事來辦理。”

遺囑寫完沒多久,簡文帝就駕崩於建康,享年53歲。

簡文帝一死,大臣們就紛紛等桓溫入朝,迎立新君,尚書僕射王彪之說道:“天子駕崩,太子當立,大司馬也不會有異議,如果我們先和他商量的話,他一定會譴責我們不會辦事。”

於是,大臣們就迎立年僅十歲的司馬曜登基為帝,是為晉孝武帝。

桓溫在姑孰城左等右等,也不見禪位詔書下來,等接到簡文帝的遺囑一看,更是氣往上湧,他一邊拿手抖摟著遺囑,一邊對弟弟桓衝說道:“司馬昱啊司馬昱,原來遺囑上只是想讓我當諸葛孔明罷了!”

桓溫猜到這份遺囑不是簡文帝的真實意思,很顯然,不是謝安就是王坦之從中做了手腳,所以對二人深恨之。

現在,朝中皇帝已經即位,大司馬就應該入朝輔佐幼帝,所以,謝安就連續下詔,請桓溫入朝輔政。

桓溫大將軍擺足了譜,這才心有不甘的趕往了建康,在桓溫來建康之前,就已經謠言滿天飛,街頭巷尾都在流傳一個說法:“桓將軍這次入朝,首先要誅殺的有兩個人,一個是謝安,一個是王坦之。”那麼聽到這個消息之後,兩個人的反應如何呢?

王坦之嚇得魂不附體,謝安卻神色自若,並且對王坦之說道:“晉室存亡與否,就要看我們今天的表現了。”

千秋功罪任評說的故事

(謝安的墨寶《中郎帖》)

桓將軍終於到達健康了,軍馬一進城,兩邊路旁站滿了文武百官,都懷著恐懼和戰慄的心情,來迎接奪這位氣焰熏天命煞星的到來。

桓溫在朝堂之上面見文武百官,再看那些人,個個面色發白,冷汗直冒,都擔心這位年老的煞星一不高興就要高舉屠刀,這裡面嚇得最厲害的就是侍中王坦之,只見他渾身哆嗦、面色如土,雙股戰慄,汗透溼襟,可能是王侍中太害怕了,竟然連手中的板笏都拿反了。

再看謝安,面帶微笑,從容就座,談笑風生,對桓溫說道:“謝安我聽說諸侯都應該守衛四方,明公你何必在身後弄一個屏風派人竊聽呢?”

桓溫本來和謝安關係就不錯,況且謝安在東晉時代也是出名很早的人物,聽見他這麼一說,馬上哈哈大笑,讓人把身後的屏風撤掉了。

既然開頭不錯,以後的談話當然就在和睦之中愉快進行,不知不覺間,兩個人竟然談上了癮,一直談了足足好幾個時辰這才算完。在此期間,桓溫手下的大將郗超躲在帳子裡面偷聽二人談話,沒成想,一陣風吹了過來,將帳子掀開了一個角,結果被謝安給發現了。謝安馬上說:“郗將軍可謂是幕中之賓啊!”

謝安的從容大度終於讓桓溫沒有對其二人下手,東晉王朝最終躲過了一劫,繼續享受其餘下的48年的國祚。

公元373年,晉孝武帝寧康元年,已經62歲的桓溫迎來了他生命中的最後一個坎。在桓溫病重之後,就想向朝廷請求加封他九錫,這是一種最高規格的禮遇,但是,這件事情被謝安和王坦之給壓了下來,他們知道,桓溫已經病得很重,熬不過今年夏天了,於是詔書寫了又改,改了又寫,一直折騰了幾個月的時間,最終也沒有將九錫的封號加到桓溫的頭上。

在臨死之前,桓溫告誡他的弟弟江州刺史桓衝:“謝安等人你不能加害,況且到了現在這種地步,即使害人家也來不及了,反而會讓自己受害,從今以後,只要你要支持謝安等人的工作,我們桓家就沒有覆滅的危險。”

桓溫到死都不糊塗,他已經看清了當前的形勢,自己專權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屬於自己的時代也已經遠去了。未來東晉王朝到底朝什麼方向發展,都不是他桓溫所能左右得了。

千秋功罪任評說的故事

(桓玄,東晉篡位者)

桓溫的幼子桓玄那年剛剛5歲,40多年後,又一位折騰東晉的風雲人物就會登上歷史的舞臺。人到中年的桓玄,最終完成了老爹的遺願,當上了東晉皇帝,雖然只短短數年時間,但是畢竟了卻了前輩的一樁心願。

在病榻上輾轉難眠的老桓溫,放佛又回到了幾十年前,看見了當年那個風流倜儻的美駙馬,正在遠處向他招手致意。

公元373年7月份,南郡宣武公桓溫薨於建康,享年62歲。

而代晉建宋的宋武帝劉裕,在這一年還只是一個11歲的孩子,他流連於市井鄉間,打架鬥毆,偷雞摸狗,只等待30多年後,英雄崛起的那一天。

一個特殊的時代結束了……(全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