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那一座“人桥”

致敬!那一座“人桥”

1947年5月12日,孟良崮战役前夕,华东野战军已对国民党整编第七十四师完成合围之势。在孟良崮以北约10公里的汶河岸边的东波池村(现马牧池村),时任沂南艾山乡妇救会长的李桂芳和当地几名妇女干部,在村内焦急地等待上级的任务。

太阳快落山时,西波池村党支部书记兼艾山乡联络员王纪明,气喘吁吁地来到东波池村找到李桂芳,传达上级的紧急任务:天黑以后,5个小时内,必须在崔家庄与万粮庄之间的汶河上设法架起一座桥,以保证进攻孟良崮的部队顺利通过。

面对这个意想不到的任务,妇女们面面相觑。5个小时内,或许是一两个小时,部队就有可能突然来到。妇女们活跃起来,纷纷出主意、想办法。最后,李桂芳统一意见,没有木板就去摘门板,没有桥墩就人扛着,人手不够就联络附近各村的妇女。

天擦黑后,大崔家庄及附近村庄的32名妇女就带着7块门板来到汶河边。为尽快把桥架起来,李桂芳在做简短的动员后,自己先下到河里选择架桥的位置。她上岸后,按照妇女们的身高,每4人扛起一块门板,依次排列,在岸上架起了一座“人桥”。

为确保万无一失,“人桥”又移到河中,李桂芳在上面试走了一趟,确认平稳坚固后,才让妇女们撤到岸上,等待部队的到来。

大约晚上9点钟,一支北面来的急行军到达河边。一个个头不高干部模样的人面对河水显得很着急。

致敬!那一座“人桥”

“同志,辛苦了!”李桂芳上前搭话。

这个人仿佛没有听到,只是在自言自语:“桥呢?”

“在这。”李桂芳转过身去,朝妇女们喊:“架桥!”

话音刚落,按照排好的顺序,妇女们抬起门板迅速朝河里走去,不一会儿,“人桥”就出现在眼前。

看到眼前的情景,这个干部模样的人被惊呆了,忙说:“不,同志们,这不行!哪能这样?我们还是脱了鞋子蹚过去吧。”

没等他下命令,李桂芳一挥手,朝站在河边的队伍喊:“同志们,时间就是胜利,时间就是保证,快过桥啊!”

干部模样的人没再坚持,只是激动地握住李桂芳的手,连声说:“谢谢,谢谢同志们!”随后朝身后的队伍喊:“同志们,前边是妇女同志搭的‘人桥’,我们要轻踩、慢跑,走当中!”在他的指挥下,战士们依次踏上“人桥”。

暮春的天气虽已转暖,但是夜里河水依然寒冷刺骨。在桥下,河水漫过了妇女们的腰。刚开始,前面的队伍知道是人搭起的桥,都有意放慢脚步,可后来的战士不知道桥的“秘密”,只管加快脚步,迅速过河。他们一个比一个快,一个比一个重,桥下的妇女们咬紧牙关坚持着。肩膀压疼了,就用双手托着,腰挺酸了,就弯下腰弓着背驮着。实在撑不住了,李桂芳就让队伍停下,让妇女们换换肩。

妇女们这一换肩,桥的“秘密”被队伍发现了,走在前面的战士说什么也不肯上桥。李桂芳再次亮开嗓门:“同志们,快过桥呀,时间就是胜利,时间就是保证!”喊声过后,战士们又重新踏上“人桥”,部队快速过河,火速奔向孟良崮战场。

革命胜利后,李桂芳继续在临沂地方上任职,对火线架桥的事一直藏在心里。直到上个世纪60年代末,“红云岗”剧组在临沂体验生活时,火线桥的故事才被剧组创作人员发现。

1992年3月,李桂芳被评为“山东红嫂”,同时被授予“三八”红旗手称号。

李桂芳,只是在那一段血与火的年代里,数以百万计沂蒙儿女的典型代表,还有更多的无名英雄已经尘封在岁月长河,随着硝烟的散尽而长眠在这片英雄的土地里。当年的那7块木板,是革命战争年代,沂蒙人民倾其所有、坚决支前的最好见证;那32名妇女,是老区人民坚定不移跟着共产党走的忠贞信念;那一座“人桥”,是老区人民和共产党的鱼水情深,是水乳交融的血肉联系。

战火已过70多年,但是“红嫂”可歌可泣的壮举,依然激励着我们。如今,沂蒙山的儿女,已经接过她们手中的接力棒,爱党爱军、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红嫂”精神,在沂蒙大地薪火相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