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時評丨警惕,美國正在成為兩岸麻煩的製造者

  3月30日,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在與媒體記者舉行的電話園桌會議上表示,美國國務院將“完全遵守”《2019年臺灣友邦國際保護及加強倡議法》(簡稱“臺北法案”),“竭盡全力”幫助臺灣在WHO中發揮“合適的作用”,支持臺灣以觀察員身分參加世界衛生大會(WHA)。

  “臺北法案”是美國總統特朗普3月26日剛剛籤暑的一個涉臺法案。2017年以來,美國己連續通過了“臺灣旅行法”、“臺灣保證法”等涉臺法案,為臺美高層互訪、軍事合作提供了法源基礎。而“臺北法案”,則是要求美國行政部門幫助臺灣維護所謂的“邦交”,幫助臺灣加入國際組織並獲得觀察員地位。這些由美國國會議員發起的“友臺法案”對美國行政部門並沒有約束力,從前面幾個涉臺法案看,特朗普更多的是把它們放入遏制中國的工具箱,成為引而不發的籌碼,負責實施的國務卿這麼高調錶態要堅決執行還是第一次。看來,圍繞世界衛生組織及世衛大會,中美及兩岸的一場比往年更激烈的戰鬥即將開始。美國在直接出手給兩岸關係製造者麻煩了!

  毋庸置疑,美國是當今世界唯一能影響兩岸關係走向的國家。1949年以來的70多年間,美國按照其自身的國家利益,通過“協防”臺灣製造了兩岸分裂、通過“與臺灣關係法”維持了中美建交後與臺灣的關係、通過對臺“軍售”保持兩岸軍事力量相對平衡,用“不統不獨”在兩岸謀利。甚至,為了美國的利益,美國對沖擊兩岸現狀的“臺獨”行為也會出手管制,起到“臺獨”剎車皮的作用,如當年叫囂“大陸臺灣一邊一國”的陳水扁就被小布什總統斥之為“麻煩製造者”。

  美國從兩岸關係的幕後直接跳到前臺,是美國遏制中國的大戰略決定的。2017以來,美國公開把中國定義為“修正主義”國家,是美國“最大的競爭對手”,遏制中國的發展成為美國國家戰略。在美國遏制中國的“印太戰略”中,臺灣是一個重要的戰略節點。臺灣在上個世紀的“冷戰”中就被譽為是第一島鏈“不沉的航空母艦”,在“印太戰略”中,臺灣既是武器(棋子)又是平臺(陣地),相較於“冷戰”時代,份量更重,在兩岸綜合力量不平衡的今天,僅靠美國在幕後支持,臺灣已難以當此大任了,直接挑戰中國也就成為美國的必然選擇。

  在兩岸關係上給中國製造麻煩,對美國來說既方便又廉價。堅持“臺獨”路線的民進黨當局有著挑戰“一箇中國原則”改變兩岸現狀的內在衝動,而美國又是他們內心的最大靠山。美國需要民進黨挑起兩岸紛爭,民進黨利用美國遏制大陸的機會製造“臺灣獨立”。民進黨當局投美國所好,通過挑釁大陸討“主子”歡心,美國在民進黨力量不夠時及時出手相幫,雙方已有默契。近三年來,美國不僅出臺了“臺灣旅行法”等提高美臺交往層級,通過擴大對臺“軍售”來提升臺灣“以武拒統”的能力,而且每次大陸艦機繞臺演訓後,都立馬派出海空力量逼近大陸沿海,充滿著濃濃的“助臺”意味。僅今年3月下旬,美國就在25、26、27、31日連續派出戰略轟炸機、電子偵察機在臺灣周邊飛行。事實證明,美國已經從民進黨當局對抗大陸的教唆者、演武者,發展為兩岸關係的麻煩製造者。

  美國現身兩岸關係的前臺,必然加劇兩岸關係的風險。一方面,美國的支持提升了島內“臺獨”分子“挾洋自重”的信心。島內的“臺獨”勢力一直把中美競爭看作是謀求“臺獨”的機遇,中美競爭越激烈,美國運用臺灣遏制大陸的需求也就越大,對“臺獨”的支持力度也就越大,島內各種挑戰“一箇中國原則”的“臺獨”活動必然越多,將兩岸置於險地。另一方面,美國的直接出手,加大了大陸維護兩岸關係的成本,增強了大陸解決臺灣問題的緊迫感,近來大陸民間“武統”聲浪疊起就是例證。

  然而,美國無論是在幕後支持民進黨當局,還是走到前臺給兩岸關係製造麻煩,臺灣的角色卻始終是一個“棋子”而已,臺灣無論是主動挑戰兩岸關係現狀,還是借中美競爭掩護“臺獨”,其最終都必須為美國國家利益服務。當今世界格局下,美國已經沒有了迫使中國屈服的能力,無論是在南海還是在臺海,美國都必須自已操刀上陣對抗中國,就說明了中國已經有了足以抗衡美國的力量。美國直接出手幫臺灣,大陸也必將反擊打“臺獨”。民進黨當局歡欣鼓舞感謝美國的時候,做好了捱打的準備了嗎?挾洋自重,決沒有好下場!

* 以上只是作者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