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漢民:助力復工復產要下“繡花針”般功夫

民建中央副主席、民建上海市委會主委 周漢民

  核心提示

  當前,企業復工復產已有一定規模,但仍存在政策效果顯現不明顯、企業感受度不強等問題。助推企業復工復產,要在優服務、推落實、強支持、緊跟蹤、明預期等方面下“繡花針”般功夫。

  當前,科學推動疫情防控背景下的企業復工復產,是經濟社會穩定發展的重要保障,是打贏疫情防控戰的必要條件。企業復工復產已有一定規模,但仍存在政策效果顯現不明顯、企業感受度不強等問題。助推企業復工復產,要下“繡花針”般功夫,在此提出具體建議:

  優服務。一是把助力企業復工復產作為對“一網通辦”平臺的一次大考,讓數據真正“活起來”。健全“一網通辦”和“上海市企業服務雲”模塊功能,及時梳理、發佈相關政策和配套文件,通過大數據平臺自動匹配出符合條件的企業,進行政策的智能匹配推送。加強部門信息共享,做到同一類信息同一家企業只需填報一次,且儘量以線上填報代替線下現場填報,避免不必要的人員流動和交叉。探索建立“全程代辦”服務制度,試點由政府扶持買單,研究制定針對企業(可從小微企業開始試點)的免費服務清單,實行一條龍式服務的中介代理機制,讓更多企業受惠。二是採取廣域內隔離期互認制度。即在一定區域內,如長三角、京津冀、珠三角等區域內,實施異地隔離期間互認制度,避免過度、重複隔離,有效縮減員工返崗週期。三是授予企業疫情期更多的用人管理自主權。鼓勵企業大膽創新靈活用工模式,如共享員工的模式。針對疫情期間企業和職工面臨的法律問題進行宣傳與講解,明晰疫情期的特殊法律政策,幫助企業妥善處理不具備遠程辦公條件並且用完各類休假後仍未返崗職工的工資待遇問題,為企業復工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

  推落實。一是在房租減免方面,建議考慮直接補貼給企業,企業只要有經營執照和確實在開工生產的證明,即給予一定程度的補貼。或出臺指導性意見,對於民營房產、企業自購房產的租金是否減免予以規範。同時,加強監管。二是在融資擔保方面,建議設立並啟動緊急救助專項基金。明確用途為中小微救助基金,凸顯信用申請、審核簡便和普惠貸款的特徵。為調動商業銀行積極性,建議推出一攬子實質激勵方案,根據各參與銀行實際經營狀況給予適當比例的稅收返還或減免補貼。三是建立評估考核機制。開展對現有支持政策的評估考核和第三方民主監督,及時瞭解企業在恢復生產過程中的困難與需要,以便重新審視、調整、優化相關政策,真正讓政策可執行、可操作。

周漢民:助力復工復產要下“繡花針”般功夫

  強支持。一是立足企業需求,制定分類扶持政策。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認定一批受疫情影響較大的行業。以旅遊業為例,建議為旅行社統一聘請專業律師團,提供各種複雜情況談判標準,避免社會矛盾暴發,並幫助企業降低損失。二是採用發放消費券等方式,促進零售餐飲等特定領域的消費潛力釋放。消費券可以電子券的形式,設定一定使用期限,由點及面,根據具體效果決定是否逐步擴大發放範圍,比如是否與長三角地區聯動,推進消費券在長三角區域的通兌通用。此外,用大數據支持實體商業發展,引導各類媒體在疫情期間發佈科學性的餐飲消費指引,疫情過後適當加大力度免費發佈促進美食消費的各類文章。

  緊跟蹤。設立中小企業復工復產跟蹤機制。一是對於復工情況良好的企業,由政府與行業協會牽頭,設置專項獎金鼓勵其進一步研發與創新,培養與鞏固該類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抓住疫後經濟復甦的機會,重視研究產業鏈發展新趨勢,積極佈局新業態新模式。二是對於復工情況不良的企業,提供轉型方向建議,幫助其因地制宜、實事求是、危中尋機,包括線上線下聯動、加快數字化轉型等,增強企業內生動力。三是對於經一定週期仍難以復工的企業,設置支持政策退出機制,進行資產評估、股權評估以及業務評估,減小損失,同時做好員工分流、轉崗、再培訓、再就業工作。

  明預期。疫情面前,信心比黃金更重要。預期不明是當下企業裹足不前的重要原因,例如目前實施的高風險、中風險、低風險的差異化防控,對企業而言,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未來隨著形勢變化,又會有什麼變化?企業對未來政策不確定性的擔心,直接阻礙了復工復產進程。因此,要提高信息公開力度,持續優化營商環境,解除企業顧慮,穩定企業預期,增強信心,安心發展。

  (摘編自3月27日《聯合時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