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金匱要略》活血化瘀之法詳解

《金匱要略》活血化瘀之法祥解

瘀血"之名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首次提出,並用活血化瘀法治療各科疾病,開後世治療血瘀證之先河。久病入絡,瘀血內阻,加重病情,治當活血化瘀。故有“ 人知百病生於氣,而不知血為百病之胎也"之說(《醫學入門》)。

但《金匱要略》有瘀血之篇名,而治療卻散在於其他各病中,如瘧病、虛勞、肝著、黃疸、婦人徵病、陰陽毒、肺癰、腸癰等,用方有近二十首。揭示出,瘀血既成,病機已非單純,往往氣滯、寒凝、痰阻、水停、熱鬱等兼夾錯雜,治法上也相應複雜,下面就書中活血化瘀法的特點探討如下。

中醫《金匱要略》活血化瘀之法詳解


1、化瘀常先治氣

這裡的治氣包括行氣和補氣。“ 五臟之道,皆出於經隧,以行氣血,氣血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是故守經隧焉” ( 《素問· 調經論》) ,“ 氣行則血行,氣止則血止,氣滑則血滑,氣寒則血凝,氣有一息之不通,則血有一息之不行。”

(《直指方》)。血為氣之母,氣為血之帥,氣行(旺)則血行,氣滯(虛)則血瘀,二者互為因果,密不可分。仲景對瘀血證的治療上,化瘀中非常注重調氣。氣機不暢常由於外邪侵襲、情志鬱結等因素造成。在《血痺虛勞病篇》中血痺病

即氣虛致瘀,謂治血痺“ 宜針陽氣令脈和” 強調瘀血應先治氣,氣得宣通,則血可行,而不可專治其血。血痺重證乃陰陽氣血營衛俱虛,風寒侵襲,致局部肌膚陽氣痺阻,血行瘀滯,方用黃芪桂枝五物湯益氣溫陽,行消瘀血,以黃芪補氣推動血行。又如《金匱· 婦人雜病》腹中痛,即婦人經後或產後氣血本不足,邪風乘虛侵入腹中,與血氣相搏,氣阻血瘀,腹中刺痛,方用紅藍花湯。

肺癰為風熱毒邪侵襲,致肺氣血壅阻,瘀熱成癰。七情抑鬱或過激,氣機失調,氣血逆亂則可致瘀。《金匱》對婦人瘀血病證在病因特別強調“ 結氣” 、“ 憂傷” 、“ 悲傷多嗔” 等情志因素,遣方用這藥上配伍行氣藥促其血行。如治療產後氣血鬱滯成實,氣機痺阻不通之腹痛,治當宣通氣血為要,方用枳實芍藥散以枳實燒黑入血分,以行血中之氣,破氣行滯;芍藥和血益營,則腹痛諸證自除。治金瘡血瘀腫痛之王不留行散,以王不留行、蒴藿細葉化瘀通絡止痛,厚朴行氣滯以助血行。尤在涇稱其為“ 行氣血和陰陽之良劑” 。另如,旋復花湯中旋復花配新絳,鱉甲煎丸中大黃地鱉蟲、桃仁等配柴胡、厚朴均取氣行則血行之意。

2、化瘀不忘治水

津液與血同源而異類,功能相似。《靈樞· 邪客》雲“ 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於脈,化以為血"。《素問· 調經論》中雲:“ 血氣未並,五臟安定,孫絡水溢,則經有留血。” 津液在脈絡內外相互滲透是維持津血代謝平衡的主要方式。

若津液不布,化為水溼痰飲,阻塞脈絡,至使氣機血行不暢,瘀血內停,脈絡瘀滯,水積脈中而外滲,水氣停聚或氾濫為患,即所謂“ 血不利則為水"。故治瘀須治水。如《金匱· 水氣病》中“ 先病水,後經水斷’’,即水氣運化不利導致經血瘀阻不通,故婦人妊娠,腹中綿綿作痛。因其為脾氣虛而水溼運化不利,營血生成不足,致使肝血虧虛而血脈澀滯,用當歸芍藥散健脾運溼,養血通脈,此為溼瘀並治。

胸痺為胸陽不振,痰溼阻滯,血脈不暢致胸膺部憋悶疼痛或胸痛徹背,治當通陽祛痰,活血化瘀。方用栝蔞薤白白酒湯、栝蔞薤白半夏湯、栝蔞薤白桂枝湯等,方中薤白、白酒、桂枝等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活血通脈功能,但《金匱》治胸痺重化痰輕活血。後世治療胸痺在《金匱》基礎上採用化痰與活血並重之法,取得了較好的療效。還有大黃甘遂湯中大黃與甘遂,蒲灰散蒲灰與滑石,桂枝茯苓丸中的桃仁、牡丹皮與茯苓等皆為活血與治水並舉之範

例受其影響《血證論》有“ 血結亦病水,水結亦病血",“ 凡調血,先須調水"之說。

3、化瘀以溫為通

《素問· 舉痛論》雲:“ 寒邪客於經脈之中,則血泣,血泣則不通。’’寒邪收引凝斂,血屬寒性粘滯,故血分受寒,最易導致血瘀。《金匱要略· 婦人雜病》中“ 血寒積結,胞門寒傷,經絡凝堅",血分受寒,或寒邪侵襲胞門,血脈凝斂血運障礙,經脈凝滯不通,瘀血積結,而導致痛經、閉經、癥瘕等病。寒凝而血瘀者,寒凝為本,血瘀為標,若僅祛瘀而寒凝不散,血脈不得暢通,仍易致瘀,據《素問· 調經論》的“ 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泣不能流,溫則消而去之"的治則。仲景取固本之法,以溫為通。輔以祛瘀,使瘀去血行,標本兼治。如溫經湯治衝任虛寒、瘀阻胞宮之月經不調、痛經等病症,君藥用桂枝、吳茱萸溫經散寒,通利血脈;輔以川芎、當歸、牡丹皮活血化瘀;又溫通之品

性多剛燥,易耗血動血,故配以阿膠、麥冬、芍藥柔潤之品,使其溫通經脈而燥烈,養血柔潤而不礙血行,相制又相用。

4、攻補兼施祛瘀生新

《素問· 痺論》雲:“ 病久入深,營衛之行澀,經絡時疏,故不通” ,即久病必瘀,《金匱· 血痺虛勞》中調“ 五勞虛極贏瘦,腹滿不能飲食,食傷、憂傷、飲傷、房室傷、飢傷、勞傷、經絡營衛氣作,內有幹血,肌膚甲錯,兩目暗黑,緩中補虛,大黃地鱉蟲丸主之。” 即虛勞加七傷致臟腑功能失調,氣血運行不利而凝滯成瘀,結為幹血,幹血是瘀血的進一步發展,瘀血凝結,留而不去新血無以化生,即久瘀,此為虛實夾雜之證。瘀血內結阻硬血行,法當祛瘀。

然久病其正氣已不足,而活血化瘀之品性多破洩,僅用攻瘀之藥,更為損傷其正,所以仲景在祛瘀之中兼以扶正,攻補兼施,使瘀消而正不傷,瘀祛則新生。方用大黃地鱉蟲丸,方中大黃、桃仁、乾漆配地鱉蟲、水蛭、虻蟲等通血閉,祛瘀阻,幹血去而新血生,重用生地黃、芍藥甘草滋養補虛。尤在涇雲:“ 濡以潤其幹,蟲以動其瘀,通以去其閉,而仍以地黃、芍藥、甘草和養其虛。” 又如鱉甲煎丸之大黃、桃仁、地鱉蟲等配人參、芍藥、阿膠,溫經湯用桂枝、吳茱萸、

當歸、川芎溫經活血配以芍藥、麥冬、阿膠等,皆取攻補兼施祛瘀生新之意。

5、區分藥力有的放矢

仲景所運用的活血藥中,植物藥主要包括當歸、川芎、桂枝、芍藥、桃仁、大黃、茜草、紅藍花、土瓜根、丹皮等;動物藥主要包括水蛭、虻蟲、廑蟲、蠐螬、鼠婦、蜣螂、蜂巢等蟲類藥物。一般來說,植物藥力量較輕,當歸、芍

藥等還有養血功能,雖化瘀而不甚峻猛,多運用於瘀血證病程較短或瘀結程度較輕者。對於瘀結程度較深,甚或結成塊,以及瘀血日久者,非一般活血藥力所能及,則用上述蟲類藥物破血逐瘀,削其堅積。

6、峻藥緩攻有故無殞

陰血喜流通而忌結聚,若陰血停滯不行則為瘀血,瘀血阻塞局部脈絡則可漸而形成癥積。其主因為“ 石瘕生於胞中,寒氣客於子門,子門閉塞,氣不得通,惡血當瀉不瀉,以留止,日以益大,狀如懷子” (《靈樞· 水脹》)。

《金匱妊娠病》中“ 婦人素有癥病即瘀血日久而形成徵癥積塊,治用桂枝茯苓丸消徵癥化瘀。行血逐瘀消瘀之品,破洩猛峻,對瘀結症積之孕婦、體弱之人不宜攻之,仲景知達常變,治之以峻,行之以緩,用消癥祛瘀之品配以蜂蜜、甘草等,以丸緩治,小量服用,取峻藥緩攻之法。婦人妊娠宿有徵積而致胎漏下血之證。瘀症不消,漏下終不能止,久之勢必影響胎元,然逐瘀過猛,又易損胎,以桂枝茯苓丸漸消緩散,方中桂枝通利血脈,桃仁破血化瘀消徵,丹皮行血散瘀,芍藥養血活血,茯苓滲利下行,丸以白蜜,緩和諸藥破洩之力,所謂“ 有故無殞,亦無殞也"。大黃地鱉蟲丸於峻猛破血之藥中配以甘緩柔潤之品以蜂蜜和以為丸,每服小豆大5丸,亦含峻藥緩攻之意。

誠如《金匱· 婦人雜病篇》所說“ 因虛積冷結氣,為諸經水斷絕,至有歷年,血寒積結,胞門寒傷,經絡凝堅” 。瘀血病機治法之複雜,除去新停之瘀可攻可下之外,其他均非單一方法可以解決。故《金匱要略》治瘀血之方,化瘀藥常配伍以理氣之品,或佐以扶正,或化痰利水。峻藥緩攻,不傷正氣,溫經化瘀,又剛柔並濟。總之,張仲景活血化瘀諸方,可謂用藥精當,法度嚴謹,配伍巧妙,旨在“ 五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 其指導臨床遣藥組方意義深遠。

中醫《金匱要略》活血化瘀之法詳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