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成功”防疫背後,沒有告訴你的那些

煩薛之謙的人,應該沒有不知道丁香醫生的。

而是個中國醫生,應該沒有人不知道丁香園——丁香醫生就由此而來。

中國醫護的難兄難弟|德國“成功”防疫背後,沒有告訴你的那些

最近丁香園公眾號發了一篇文章,表揚德國的防疫,核心觀點是:

德國之所以死亡率如此低,是由於高超的檢測技術和效率。

在次之前“網紅醫生”張文宏,也發表了一樣的看法。

我很贊同,絕沒有要挑戰的意思,但是在德國待了這麼些年,我想做一些補充。我的補充不只針對德國,和我們自己,也息息相關。看到最後自然明白。

德國專家:醫院數量越少,人民醫療越好

別看現在德國媒體和政客,把醫務人員奉為天使,在 2019年7月,他們準備把德國的醫院,來個腰斬。德國貝塔斯曼基金會的專(磚)家們,發佈研究報告說:德國1400座醫院,太多了,應該只留其中前600名,其他一律砍掉。

其實,德國醫院的數量自統一之後,就不斷在下降,1991年全德國還有2400座醫院,而現今還只有1400不到,減少了將近一半。

那時,可看不見這些政客議員,為保留這些醫院奔走。所幸德國政府平時效率不高,要是真的通過了,德國人均擁有醫院數量,將為我國的1/3。今天德國的抗疫大軍,也要少了一半。

隨著人口的老齡化,病患人數增加,為什麼德國醫院反而越來越少呢?

德國專家的理論是:想要服務更好,醫院必須更少,以效率取勝!而作為老派資本主義國家,提高效率的重要一招就是:市場化

2004年,德國政府推行了一個DRG政策,核心是:處理完一個病例,就拿一份子固定的錢。

這項政策想的很好:通過市場化,把效率低、性價比低的醫院劣汰,這樣剩下來的都是,服務好、價格低的模範醫院。

到德國醫院那,這算盤就打走了樣:

既然一個人頭就是一分錢,那想賺錢,每個人頭上少花點時間,不就行了?

於是,他們就這麼做了。

醫院成了工廠,醫生成了工人,而病人的健康就成了流水線上商品,一番敲打後,待價而沽。

中國醫護的難兄難弟|德國“成功”防疫背後,沒有告訴你的那些

人心捲入了效率至上的齒輪中

而且,嚴謹的他們質量也不放鬆。

醫療標準不能降低,可不能砸了“德國製造”的金字招牌。

魚和熊掌,都想要,這個有點天真的完美計劃,靠什麼來背書呢?

德國先進的醫療器械?這只是小頭,真正的大頭在於:

剝削醫護人員

如果你去問德國醫生,三個裡面有兩個都會抱怨:每個病人,就給我們這麼點時間問診,臣妾真的做不到!

精明的德國醫院說話了:你不是嫌照顧病人時間少麼,下班你可以接著幹,但是誰要填加班時間表,嘿嘿,別怪我就不和你續合同!

於是,德國醫護人員,本著對患者起碼的負責,每週工作時間平均50小時 (作為對比:中國醫生51小時)。

而他們加的那些班,大多不敢填,有一半都為醫院白乾了。省下的錢去哪了,我不知道,反正沒進該進的口袋。

不僅如此,也許你想不到,德國醫生的工資水平,在歐美國家墊底還不如此次疫情中崩得一塌糊塗的意大利。

中國醫護的難兄難弟|德國“成功”防疫背後,沒有告訴你的那些

最短的那根就是德國醫生的平均工資,差不多隻有美國的五分之一

難怪55%的德國醫生對收入不滿(作為對比,在中國這個比例是65%)

彆著急著同情德國醫生,醫院要正常運行,除了醫生,可還要很多護士,護工。這些護士護工乾的活,又髒又累責任又大,不比醫生輕鬆,可是他們的薪水低的多。

德國普通的工程師是中產階級的代表,稅前年薪大概5萬歐,而這些護理人員只有3萬,只有德國中產階級一半多點兒。

哦,忘了說,德國議員的工資稅前是12萬,相當於4個護工。

而且這些議員交稅還少,其稅後的工資相當於護工稅後工資的6到7倍。

拜自由民主的制度,人兩袖清風,又腰纏萬貫。

天下無敵的德國醫療體系,沒了這些傻子,還剩啥?


中國醫護的難兄難弟|德國“成功”防疫背後,沒有告訴你的那些

現在知道,我們社會里,誰是真正重要的人了吧:護工護士,超市店員——那些工資這麼低的人

我問你,你要是德國人,這活你願意幹不?

你不願?我敬你不傻。

你願意?我敬你有情懷。

我再問你,沒有護理人員,德國那麼多先進的設備,誰來操作?誰來負責協助檢測呢?

醫生?殺雞用牛刀,再說沒有這麼多醫生啊。

全自動?更不可能,都這麼先進了,德國為什麼還沒有徵服銀河系呢?

所以德國現在看起來,防疫做的出色,根本上靠的就是這幫有情懷,有責任的傻子。

沒有他們甘願過勞,不惜被剝削,也要挺著救治同胞,德意志的土地上,早就屍橫遍野。

沒有他們甘願過勞,不惜被剝削,也要挺著救治同胞,德國137年醫保制度的神話, 早已灰飛煙滅。

望西思東,捫心自問

其實德國的醫生,和我們的中國醫生,雖然是兩個系統中,各有各的掙扎,

但在很多角度上,可以說的上是難兄難弟:都不快樂,都付出太多,收穫太少。

看官中有醫生護士的,對此有何看法,我很感興趣。

盼望有一天能聽見,中國醫護圈由衷地發聲:

這次疫情後,我們的待遇好了很多。

德國聯邦數字統計局

德國最大的醫生協會——MarburgerBund,2017年的調查

德國中央醫療保障中心統計報告

NERA調查報告 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