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燃料危機和“柴改煤”

古人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柴,也就是燃料,排在第一位,甚至還在米之前。生火做飯要柴,冬天取暖也要柴。那麼,在一千年前宋朝,居民的燒柴問題是怎麼解決的呢

宋朝的燃料危機:“柴荒”

中國古代的柴,有蘆葦,也有各種草和秸稈,但是北方城市裡主要是燒薪柴,也就是木柴。講究一點的燒木炭,那也是由木柴加工成的。就像白居易《賣炭翁》裡說的“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宋朝的燃料危機和“柴改煤”

賣炭翁砍伐薪柴,燒製木炭賣給長安居民

自打唐朝以來,人口越來越多,森林越來越少,加上蓋房子、打傢俱都需要木頭,木柴漸漸供應不上了。特別是在首都長安,隨著秦漢以來對林木的過度採伐,人口達到上百萬的長安已經出現了“柴荒”。為解決柴荒,政府特意允許長安和洛陽的居民砍伐道旁樹的枝條當柴火,以解燃眉之急。在柴荒最嚴重的時候,對首都的公務員和外國人全部實行柴火配給制,五品以上官員每天供應2斤木炭,在長安的外國人(蕃客)每天最多供應3斤木炭。如果木炭供應不夠,就到皇上的花園裡割蒿草當柴燒(以苑內蒿根柴兼之)。有供應保障的階層尚且如此,普通低端百姓的日子就可想而知了。

到了宋朝,都城搬到了開封,柴荒問題不僅沒有緩解,反而更嚴重了。一來北宋開封的人口比唐朝長安更多,是世界上第一個達到150萬人口的超級城市,二來開封的自然條件比長安還要差得多。長安靠近秦嶺,周圍有不少山林,而開封在大平原上,四周根本沒有天然森林。

宋朝的燃料危機和“柴改煤”

北宋開封是當時世界第一大城市

據記載,當時老百姓為了生存,不惜砍伐桑樹、棗樹這些經濟林木,充當柴火。甚至出現了軍隊闖進村裡砍桑樹、棗樹燒柴的現象。為這事,政府沒少操心,比如宋仁宗的時候規定,偷砍別人家桑樹 ,42尺算一份,滿三份就要判死罪。但這還是擋不住老百姓砍樹,發展到後來,連一些祠堂、廟宇、帝王陵墓的樹木也成了砍伐對象。

宋朝的燃料危機和“柴改煤”

唐太宗昭陵的樹木,在宋朝已經被砍光

尤其是在首都開封,雖然動員了舉國之力保障供應,但是畢竟柴火體積實在太大,難以儲存和運輸。到了冬季雨雪交加、百姓苦寒的時候,問題尤其嚴重。大中祥符五年(1012 年)冬天, 每秤木炭賣到了二百文,是宋朝初年的二十倍。有關部門為解決老百姓吃飯取暖問題,拿出了四十萬秤木炭半價供應給貧民。老百姓雪中見炭,跟現在買房子一樣拼命搶購,甚至發生了踩死人的事件。

但是,一個超級城市的燃料需求,不是光靠國家搞一點平價柴能解決的。嘉祐四年(1059 年)冬天,成了大宋開國百年以來最寒冷黑暗的一個冬天。這年,從自立春以來,陰寒雨雪,小民失業,市場蕭條,而薪炭、食物價格又翻倍的往上跑,很多人因為貧寒,投河上吊自殺。

此時,盛大的元宵燈節已將到來,面對這滿城凍死骨的慘狀,開封人誰還有心思來賞燈?在開封市長歐陽修的建議下,仁宗皇帝特別批示:今年的元宵燈節不辦了。

面對飢寒和柴荒,怎麼辦?

石炭拯救開封:宋朝的”柴改煤”

應該說,當時宋朝政府為了解決柴荒,還是費了心思的。除了搞平價柴,後來政府還建立了國家儲備柴制度,準備了一些薪炭,在價格貴的時候拋售,平抑市場。並且對商品薪柴的生產和運輸減免稅。但是柴炭體積大、分佈太分散,運輸距離長,遠水難解近渴,而且最關鍵的一個問題是:當時全國都缺柴,開封又如何獨善其身?

一直到了北宋中期,這個問題才有了轉機。有一種新燃料出現在開封,它的名字叫做石炭,也就是今天的煤炭。

其實,煤炭在當時並不是新發現,最晚在漢朝,煤炭已開始被用做燃料,當時稱之為“石炭”,並且一直沿用到唐宋時期,也寫作碳,至今日本人仍然把煤寫作碳。三國時期,曹操修建銅雀臺,在臺下儲藏了幾十萬斤石炭。唐代以後,冶煉、造酒等手工業作坊已普遍採用石炭作為燃料。但是對於普通居民來說,畢竟到地下挖煤比上山砍柴費力多了,因此使用石炭的還很少。

到了北宋中期,隨著採煤技術的發展,煤礦已經十分普遍,根據文獻和考古資料記載,當時開封周邊,河東路的太原府,河北西路的相州(河南安陽、鶴壁)、懷州(河南沁陽)、 邢州 (河北邢臺),陝西路以及京東西路的徐州等地都有較大的煤礦。

1959 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鶴壁(宋代相州)發掘了北宋時期的一個大型採煤遺址,發現這個煤礦井深46 米,有10個回採工作面,井下有完整的巷道和排水系統。這也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大型採煤遺址,可見宋朝人的挖煤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宋朝的燃料危機和“柴改煤”

宋代挖煤技術示意圖

隨著採煤成本的降低,特別是柴荒問題日益突出。煤炭逐漸進入開封市場。相比木柴和木炭,煤炭的能量密度更高,更耐燒、溫度更高,也便於運輸,受到市場歡迎。尤其是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年)出臺了一個重大政策:從產煤區(懷州)進京的石炭不徵收商稅。

因此,石炭很快就成為超級大城市開封的主要燃料。據宋朝筆記《雞肋編》記載,北宋末年,“汴都(開封)數百萬家,盡仰石炭,無一家燃薪者”。全部燒煤炭顯然是誇張之辭,但是至少是大部分開封居民已經燒上了煤,柴荒時代逐漸遠去。

宋朝的燃料危機和“柴改煤”

在清明上河圖的年代,開封居民已經開始使用煤炭

燃料革命帶來經濟革命

煤炭的大規模使用,不僅僅解決了開封的柴荒,還帶來了一系列的經濟影響。

比如,它帶動了鋼鐵產業的發展。根據考古研究,北宋時期已經主要靠煤炭鍊鐵,當時的生鐵產地主要是盛產鐵礦和煤炭的邢州 (河北邢臺)、磁州(河北邯鄲)和相州(河南安陽)等地。美國學者羅伯特·哈特威爾在《北宋中期中國鐵與煤工業的革命》一文中指出,到1078年,北宋生鐵年產量已經達到7.5到15萬噸,這一產量是1640年英國本土生鐵產量的兩倍半至五倍,他認為,宋代用煤鍊鐵的技術已經達到英國16-17世紀早期工業化時期的水平。可以說,早在一千年前,中國華北已經是世界鋼鐵產業的中心。

宋朝的燃料危機和“柴改煤”

滄州宋代鐵獅子

它也支撐了宋瓷的輝煌。宋代瓷器被認為是歷代瓷器的巔峰,根據記載,當時開封的窯廠是煤炭和木柴兼用,在北方盛產煤炭的地方比如磁州窯、耀州窯等著名窯廠基本上全用煤炭燒窯。

宋朝的燃料危機和“柴改煤”

宋代磁州窯遺址

煤炭還緩解了宋朝的生態環境危機。有了煤炭,可以少砍樹,客觀上保護了環境。當時蘇東坡在徐州,聽說當地發現了煤礦,十分高興,特意寫了一首詩,詩中說“豈料山中有遺寶,磊落如磐萬車炭,”“南山慄林漸可息, 北山頑礦何勞鍛。”因為有了煤礦,南山的慄樹林能夠保全下來。

當然,煤炭也會帶來新的環境問題。北宋大學者沈括就說石炭煙特別大,把衣服都染黑了。他寫了一首詩,說延州(陝西延安)燒煤產生的煙塵,已經跟大城市差不多了,“石煙多似洛陽塵”。還有人寫詩形容延州,說這裡是“沙堆套裡三條路,石炭煙中兩座城。”簡直就是現代的工業城市寫照。

甚至在宋朝,還開始嘗試對其他地下能源的利用。沈括在延州當官的時候,發現地下有一種神秘的黑色液體,當地人稱之為石油。這種石油可以點火,也可以製作油墨。於是沈括組織人收集加工石油。他還寫下了一句神預言:“此物(石油)後必大行於世。”在南方的四川,宋朝人研究出卓筒井技術,能打出幾百米的深井,把天然氣引出來做飯、煮鹽。這是不是受了挖煤的啟發呢?還真不好說。

宋朝的燃料危機和“柴改煤”

沈括《夢溪筆談》中最早提到了石油這個詞

有歷史學家斷定:在宋代,已經透出了中國的近代曙光。更有英國學者提出:人類工業化的起源是中國,而不是英國。中國“工業奇蹟”的發生有1500多年曆史,並在宋朝大變革時期達到了頂峰——這比英國進入工業化階段早了約600年。正是在中國宋朝,許多技術和思想上的重大成就的傳播,才極大地促進了西方的興起。

儘管,在漫天的石炭煙塵裡,這道最初的曙光顯得有些昏暗。

宋朝的燃料危機和“柴改煤”

——大郎,石炭買回來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