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讓孩子變獨立?拿出不管教的勇氣,收起“為你好”的語句

前不久我在看一本書岸見一郎的一本書叫《不管教的勇氣》,看了之後我深有感觸。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教育的意義是什麼?很多父母從來沒想過我們教育的意義,在他們身上教育的意義就是把孩子吃好穿好的養大,學習成績不錯考個不錯的大學找個還行的工作,然後就再也不用父母管。如果我們的終極目標是再也不用父母管教,那我們為何不在一開始就學會放手呢?

想讓孩子變獨立?拿出不管教的勇氣,收起“為你好”的語句

我們首先來看看教育的意義是什麼?

想要孩子有更獨立的人格

我們希望我們的孩子在未來漫長的日子裡能夠獨立自主就算沒有父母在身邊他也能夠獨立自主。

我相信你和我一樣並不想成為一個陪讀的爸媽。孩子在我們身邊幾年,我大致想了想女孩子可能有10年時光是非常願意陪伴在父母身邊的,等她們快上中學了,她們開始每週約自己的小夥伴出去玩兒開始有自己的小心思,也可能開始有了自己的密碼箱。而男孩子可能會更早,孩男孩子大概在6歲左右就會脫離家長的環境隨時在外面和其他小夥伴一起玩兒了。回家可能就是寫作業看電視吃飯玩兒電腦,你已經沒辦法要求他們多跟你溝通一會兒,陪你去上個街了。

所以在這個短暫的陪伴時光裡,我們做父母能給他的最大的財富就是讓他們能生活自理,能獨立自主的思考以及獨立自主的做決定。

生活自理舉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我在上中學的時候我們學校有一個學霸,考上了清華,在學校裡大家都說這是一個很厲害的人,但是這麼好學霸,卻是個生活白痴,媽媽在大學時期都是陪讀的,除了會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飯外他連雞蛋是有殼的都不知道。

我不願意我的孩子成為這樣子的學霸,我更希望他能接地氣能自己瞭解生活中的一切。

關於獨立思考和獨立做決定,我相信生活裡大家看過太多的例子但凡爸爸媽媽是強勢的特別愛做決定的,那孩子很多都是這樣的。因為從小到大家裡人都幫他們做好了一切的決定。去上什麼學校,填什麼志願,甚至於後面的工作,小到去買菜需要怎麼跟別人說這一切都有人幫忙做了抉擇,不需要思考,長大了也會選擇去依附一個人不用思考。

相對於這樣孩子我更想讓孩子獨立思考獨立做決定。

想讓孩子變獨立?拿出不管教的勇氣,收起“為你好”的語句

想要孩子有更好的生活

我想沒人會否定自己想要孩子有更好生活的願望!我們希望他們能獲得比我們好,有更好的工作掙更多的錢。

直到我長到30歲,我都經常聽到我媽媽說,只要你們過的幸福,你們有好的生活就夠了。我接近80歲的奶奶在一次跟我聊天裡說,你們現在呀,都過的緊巴,等你們過好了呀,就是奶奶最大的希望了。你看不管是你多大,對於你的家人來說你能夠更好的生活都是他們最想讓你去實現的目標。

講一個小故事,我小叔小的時候不愛學習,他說在學習上他根本就聽不懂,也真的不想再學習。但是那個時候我爺爺特別想培養出來一個大學生,在我爸爸和二叔身上沒實現之後就想讓我小叔一定要有這樣的能力,結果我小叔一樣。我爺爺後來在跟我說的時候都很憤憤說如果當初考了大學現在就算回到廠裡上班也至少能當個工程師一類的,都不可能做一輩子的工人。這個就是作為長輩最樸實的願望。

有一句老話叫“一輩更比一輩強!”所以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家長們用了太多我們的自以為是來控制孩子。

在上學時候打遊戲肯定是不務正業,我有個弟弟,事實上我覺得他過上了他想要的生活,他打電競,雖然對於這一行我並不瞭解,但是我也尊重他的選擇。曾經他在培訓學校當銷售,也是個月入過萬的銷售,後來辭職自己在家幹,一個月其實也挺累,掙的可能也沒之前多。但是他開心,做著他想做的事情很爽!家裡的老人就沒辦法理解。事實上我們所謂的更好的生活並不是說是純物質上的,很多時候我們更想孩子能夠得到精神上的滿足。

以上是我認為教育裡我們最想要實現的目標。這些獨立自主的性格培養是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需要去培養的,這個時候需要我們放手有不管教的勇氣。

想讓孩子變獨立?拿出不管教的勇氣,收起“為你好”的語句

破壞規則的小能手事實上是最會動腦筋的人

我們一直在說一個人在三歲上下就一定要立規矩,告訴他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這樣孩子在成長後也會明白世界不是圍繞他一個人在轉動的,需要遵從社會本身的一些規則。

但是往往是破壞規則的人才是最會動腦筋的人。

比如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人們都覺得歐多克斯提出的地心說是真理不容破壞。

堅實的大地是運動的這一點在古代是令人非常難以接受的,古代人缺乏足夠的宇宙觀測數據,以及懷著以人為本的觀念,使他們誤認為地球就是宇宙的中心。並且托勒密的地心說體系可以很好的和當時的觀測數據相吻合,因此地心說被大眾廣泛接受並被當時的教廷認為是神聖不可侵犯的真理的一部分。所以在很長的時間裡都很少有人真正關注這個學說。

事實上,直到1609年伽利略使用天文望遠鏡發現了一些不利於舊有的亞里士多德宇宙論和托勒密體系從而反過來可以支持日心說的新的天文現象後,日心說才開始引起人們的關注。在整個過程中懂得質疑,懂得去破壞原有規則的人,被列為不按常理出牌的人,也最終找到了日心說的依據。

直至開普勒以橢圓軌道取代圓形軌道修正了日心說之後,日心說在於地心說的競爭中才取得了真正的勝利。

可能你覺得這個例子離我們比較遙遠,我舉一個小朋友的例子跟大家來說明一下。

我們家有一個規矩麩小弟在客廳臥室可以不穿鞋子,但是要進廚房和衛生間必須要穿鞋子。麩小弟經常想要挑戰,不想穿鞋子。一旦他不穿鞋子進入我就會叫停讓他出去穿好鞋子再來。

那天他想去廁所拿一個東西,沒有穿鞋子,因為他一直在門口徘徊所以我並沒有阻止他。我站在旁邊好奇的想他究竟準備怎麼做。只見他站了一會兒去拿了一根小凳子,他站在門口用他能穩住的力量往前推動小凳子然後用雙車道力量爬上了小凳子。

我當時非常的驚訝,所以事實上我們可能在很多時候由於管教過度而限制了孩子的很多想象能力。

這個例子我也是想告訴大家我們有時候太過執著於管教,而忽略了孩子本身的創造能力,孩子的破壞能力也很強,他們有著天生想打破規則的能力。我們給與他們的一個框,在這個框內只要能想辦法,讓他們去想去做,不破壞孩子原本就有的能力其實是我們能給與孩子最大的財富。

想讓孩子變獨立?拿出不管教的勇氣,收起“為你好”的語句

自主做事從孩子幾個月就可以開始

很多家長對孩子都是包辦為原則,幾個月當孩子想用手去抓飯的時候,我們往往給了他規則說不可以必須用勺。當他們想用筷子的時候我們又說你太小不適合。孩子慢慢的就少了探索的慾望。

我們經常在他們身邊對著他們能輕鬆自主完成的事情大肆鼓吹一番,讓他們失去了挑戰的勇氣。他們擔心自己一旦沒有完成這件事情就得不到表揚,具體的前面已經跟大家講解過。

孩子可以做哪些事情:

  • 幾個月的孩子自己撿起玩具,自己挑選找到想吃的食物(方便抓握的)
  • 大概在1歲左右的孩子開始可以自己用勺子吃飯,讓孩子自己吃飯
  • 1歲多開始教孩子自己收拾玩具,自己拿水杯喝水
  • 1歲半左右孩子自己尿尿,便便叫爸爸媽媽
  • 2歲孩子開始自己穿鞋子,穿襪子,自己脫褲子
  • 2歲多孩子可以實現自己剝雞蛋,剝帶殼的東西

其實大家可以看到在3歲以前孩子其實已經可以完成自己照顧自己的所有事情,穿衣解便吃飯收拾玩具這一些問題在這麼大的孩子身上都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大家可以再看看自己家的孩子目前可以完成什麼。有的孩子3歲了吃飯都是需要餵養的,這些問題不是孩子的問題是我們大人的問題,我們想讓孩子吃的更多,想讓他吃的更快,這種填鴨式的方法並不適用與養孩子。

我們破壞了孩子的獨立能力的訓練,他就會對此變得倦怠,隨後不願意自己來做這個事情。

給孩子選擇的機會

之前我媽媽經常跟我說別人家的孩子都很聽話,大人給穿什麼衣服就穿,大人說走就走,我們家麩小弟不行。衣服他要挑選,他不喜歡的今天一定不會穿上,如果他不願意去的地方你一定強迫不了他去。對於很多人來說這是一個非常不好的現象就給孩子定上標籤是這個孩子不聽話。

在我看來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獨立的人,他不需要依附誰,也不需要為了別人高興而做出讓自己不高興的決定。麩小弟很小的時候我就會告訴他我們現在要出門了,你想穿那一雙鞋,他就會開始思考和選擇。現在他甚至會幫大人來選擇,告訴你,這個不好看,穿另外一雙才好看呢。

出門去玩兒,我會尊重他的意見,週末本來就是想陪孩子的時間,如果我決定去一個公園但是他更想去動物園,那我們兩就會商量這個事情,最終達成一致意見。我們是想過愉快的週末而不是鬱悶的週末。這些事情是孩子從小就能決定的,為什麼非要幫孩子去做決定呢。

收起我們凡事“為你好的”語句,我們不是曾經也深深的討厭父母每句話都告訴我們是為我們好嗎?現在我們不是又開始重複曾經我們最不想要的生活。

我們成年人總是會反思,然後覺得當初如果是按照父母規劃的路來走可能現在會過的更好,於是我們就開始重複當初父母對待我們的一切,希望我們的孩子不要做第二個我們。事實上會反抗的我們,這些放在孩子身上一樣也會反抗!

想讓孩子變獨立?拿出不管教的勇氣,收起“為你好”的語句

我們需要一個自立自強的孩子。如果這個孩子只會唯唯諾諾聽從別人安排,那他最多是一個有協作能力的人,他不可能成為決策者,可以想象他在工作中的職位。他可能在領導安排的工作中做的很出色,領導也很喜歡很愛給他安排工作但是一旦要升職一定是升職別人。因為越往領導層越需要思考,需要去爭取需要去承擔,這樣才能讓領導看中,讓夥伴信服。

讓我們放手給孩子一些機會,讓他們為他們以後的人生負責,讓他們選擇他們更想要過的人生。我們能給他們的是幫他們定人生的基調:不走歪門邪道,人生獨立自主,品德不敗壞。這些就已經是作為父母的我們能給予孩子最大的財富了!

想要孩子更獨立請讓我們首先學會平等的對待孩子,當你站在孩子的視覺看問題,你們的心就會更貼近。然後在大規則下放任孩子自由野蠻生長,探索人生不一樣的精彩!

我是麩仔媽,11年母嬰平臺經驗,和上萬名媽媽溝通交流過育兒經!關注我,跟我一起討論科學育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