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貿企業面臨寒冬 請還在為海外疫情叫好的人閉嘴

溫暖已至,萬物復甦正當春。隨著疫情防控趨勢向好,全國各地迎來了復工季。在經歷了一個超長假期後,有人重新回到了熟悉的工位,有人重新坐上了復工的班車,所有人都開始再次為生活奔波。車水馬龍,城市重歸喧囂。

當戰疫逐漸取得勝利,流水線重新運轉,機器重新轟鳴,我們來到了另一個名為“復工”的戰場。鳳凰網財經頻道推出《復工正當春》系列報道,關注加速奔跑的奮鬥者,重新回暖的中國經濟。

01 疫情“上半場”|海外客戶瘋狂催單 國內工廠遭遇“三不夠”

“國內打完上半場,國外繼續下半場,而‘外貿人’要打完全場。”這句話在如今的外貿圈裡口口相傳,戲謔中透著幾分心力交瘁的無奈。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鋪天蓋地在海外蔓延,外貿企業首當其衝—業務量驟減、資金鍊斷裂在大大小小的外貿公司裡屢見不鮮: 連日來“世界工廠”東莞有數家老牌外貿企業先後倒閉或停業,而這僅僅只是疫情衝擊下外貿行業現狀的冰山一角。

“冰火兩重天”是記者從形形色色的外貿從業者口中頻繁聽到的字眼,“2月份國內疫情爆發的時候客戶使勁催工廠交貨,好不容易全面復工了,因為海外疫情的關係客戶開始大量取消訂單。”一位不願具名的外貿業務員告訴鳳凰網財經,“以為迎來了春天,誰知道是更加難熬的冬天。”

對於疫情“上下半場”的概念,賈永順也深有體會。“現在回過頭看,我們把疫情帶來的影響分為‘上半場’和‘下半場’,就是不知道會不會有‘加時賽’了。”他在電話那頭說道。

賈永順是北京一家國際貿易公司的高層,據他介紹,公司規模在業界屬於中等水平,有自己的生產線和研發團隊以及控制整個貿易流程的人員。“當然也有尷尬的一點,”賈永順告訴鳳凰網財經,“俗話說‘船小好調頭’,小的貿易公司做不下去可能轉型就算了,對我們這種中大型企業來說,轉型就很困難了。”

曾經以大學生身份經歷過“非典”的賈永順,從未想過會在17年後再次直面一場席捲全球的公共衛生事件。“那個時候(非典時期)想得比較天真,出門都不戴口罩,現在我都要求自己的女兒必須戴上口罩。”賈永順說道,“年齡層不一樣,扮演的社會角色不一樣,考慮的問題也完全不一樣了。”

作為國內業務總經理,賈永順在公司裡主要負責國內生產線的管理,包括日常的人力、時間和工作內容分配以及和國內代工廠的溝通聯繫等等,“現在的貿易商已經不像以前那樣,只要在國內找到貨源,起到橋樑的作用就能實現貿易往來。”賈永順告訴記者,“貿易商如今大部分都在轉型,實際上我們更像是服務商,點對點地服務於某個日本或歐洲的企業,從生產製造到質檢,再到貨物的報關出口,都要由我們完成。”

也正是因為環環相扣形成了完整的業務鏈條,一旦某個環節出現了紕漏,對賈永順來說都是棘手的問題。

賈永順的公司主營中大型鑄件,包括工程機械、汽車和電梯零部件等的進出口貿易,貨物主要出口日本和中東等國家。據他介紹,公司生產的松下電梯繞線輪零部件約佔產能的30%以上,每年出口的斯巴魯汽車剎車盤也有將近30萬件。新冠肺炎疫情爆發時正趕上國內春節,往年的這個時候,賈永順公司的工廠都會停工停產,到正月十五左右才陸續復工。

“國內疫情爆發初期,對我們的影響其實並不大。”賈永順告訴鳳凰網財經,“一般春節期間我們都會提前做準備,包括做一些備料以及能對付一段時間的應急產品。那時候我們不需要工人到工廠返工,主要就是負責後期發貨、報關等工作。”但即使備料充足,賈永順還是面臨著不小壓力。

彼時肺炎疫情尚未在海外市場掀起巨浪,不少海外客戶擔心國內工廠受疫情影響無法如期供貨,開始忙不迭地催起了訂單。“往年春節期間可能只需要發10萬件貨,但是他們(海外客戶)擔心疫情對國內影響太大,會要求你生產20萬件或30萬件,因為他們著急。”賈永順說道。在這種焦灼情緒的帶動下,他自己也跟著著急,進而去催工廠出貨,時間久了也形成一套連鎖反應,“他們催我們,我們就會催生產線,但當時正值春節,生產線上沒有工人,再加上疫情爆發,你想找人回來加班都困難。”

對於瑞水而言,“工廠復工難”似乎不成困擾。他所在的玫德集團是山東當地小有名氣的高新技術企業,和賈永順的公司一樣,玫德集團也有涉足金屬管道配件及電力金具鑄鐵件等的進出口業務,產品銷往全球130多個國家;據於瑞水介紹,公司生產的瑪鋼管件佔了行業年產量(約100萬噸)的15%-16%左右,近年來一直維持著可觀的市場佔有率。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國內肆虐,於瑞水今年難得的春節假期也被迫取消。“我沒有休過一天班,一直在工作。”他告訴記者,“比較好的一點是,公司員工絕大多數都是當地人,外地員工很少,除了本身在春節期間有安排作業的工人以外,其他工人返崗只用了不到一週時間,就基本恢復了92%左右的出勤率。”

相比之下,賈永順的公司就沒有這麼幸運了。

“貨不夠用,原材料不夠用,最關鍵是人也不夠用。”整個二月份,賈永順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三難”境地。據他透露,公司僱用的工人大多來自三四線城市的農村地區,由於疫情“封村”的關係,不少工人到了二月底仍無法返工;但人手短缺還沒解決,原材料不足的問題就接踵而至,“做金屬加工需要大量鋼材,而鋼材本身就是大基建項目的主要材料,每年10-12月份都會集中採購,到年初的時候能拿到的量已經相對很少了,這個時候趕上疫情爆發,就出現了嚴重的供給問題。”

然而這還不是最麻煩的問題,據賈永順介紹,以往外貿出口貨物到達港口時,公司會有專門的配送車輛直接進港並繳納相應的通行費;但隨著國內疫情防控形勢趨緊,所有外部車輛按規定禁止駛入港口,必須由港口內的車輛接送貨物。“這個時候實際運費就比原來翻了3-4倍,效率也低了好幾倍。”

新冠肺炎疫情陰雲密佈,不少公司的發展進程也匆匆忙按下了暫停鍵;面對幾近停擺的經營困境,裁員降薪成為企業們保證現金流的自救手段。賈永順的公司也不例外。

“不論是出於良心還是公司的長期計劃,我們最後決定給所有員工全額髮放工資,因為2月份有春節假期,即使是全額工資也不會特別高。”賈永順說道,“我們更多擔心的是3月份和4月份的工資能否全額髮放;當時政府給了相應的指示和一些政策支持,比如減免養老保險、推遲住房公積金的繳納等,給我們緩解了很大的經濟壓力。”

除了全額髮放工資,他還能做的就是在這段時期儘可能減少員工的工作量。“原來可能是‘上一休一’(工作一天休息一天),現在都改成‘上一休二’了。”賈永順說完笑了笑,“這是我們能對員工做的最大限度的補助了,要再拿出更多的錢去補貼,我們也很難,壓力很大。”

02 疫情“下半場”| 不是在被取消訂單,就是在被取消訂單的路上

新冠肺炎疫情給進出口貿易帶來的衝擊,在日前海關總署公佈的數據中一覽無遺。據3月7日海關總署公佈的最新數據顯示, 今年1-2月中國外貿進出口總值4.12萬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9.6%。其中出口2.04萬億元,下降15.9%;進口2.08萬億元,下降2.4%;貿易逆差425.9億元,去年同期為順差2934.8億元。

按美元計價,前2個月中國進出口總值5919.9億美元,同比下降11%。其中出口下降17.2%;進口下降4%;貿易逆差70.9億美元,去年同期為順差414.5億美元。

隨著時間進入3月,國內疫情防控形勢逐步趨好,賈永順的公司也在緊鑼密鼓地復工復產。“前期我們基本能夠做到正常生產,並且能正常走貿易手續辦理的流程。但是也有一個麻煩,就是港口基本都處於飽和狀態。”賈永順說道,“疫情‘上半場’的時候,國內疫情嚴重,海外物資每天都在源源不斷進入中國,當時海外華人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但隨著‘下半場’海外疫情告急,國內的口罩等醫療物資的生產出現爆發式增長,往國外發的貨太多了,港口就開始擁擠不堪。”

海外疫情爆發是他萬萬沒有想到的,“完全超出我的想象,”賈永順在電話那頭重重嘆了口氣。在他原本的計劃裡,只要3月正常復工復產,公司就還有可能回到疫情爆發前的經營水平;然而,日益嚴重的海外疫情卻裹挾著一波又一波的退單潮向他襲來。

據賈永順透露,最近幾天取消訂單的數量已經在明顯增加。“海外工廠也逐步開始停工了,最開始只有20%-30%左右的工廠減產,現在停工的工廠基本已經佔到70%-80%了。主要是歐洲和中東等疫情嚴重的國家,日本目前停工的工廠不多,多數都是減產,他們估計也是不看好今年的經濟形勢。”他說道。

於瑞水的公司剛從復工復產中緩過來,海外疫情突然告急也令他措手不及。“目前公司這邊沒有出現大規模的訂單取消,有一部分客戶仍在觀望。”於瑞水告訴鳳凰網財經,“其實就是暫緩現有的生產計劃,並沒有明確說要取消訂單。歐洲客戶暫緩生產的比較多,因為他們公司基本都是在家辦公,倉儲人員無法到現場收貨;但美國還沒有這種情況出現,目前還是要求正常出貨,不允許延期交貨。”

從前期“催訂單”到如今“大量取消訂單”,海外客戶180度的態度急轉彎無疑給外貿企業們澆了一盆冷水。“我們不是在被取消訂單,就是在被取消訂單的路上。”一位從事紡織外貿的企業主無奈地調侃道,“好不容易復工了,結果現在無單可接。”

她的遭遇僅僅只是國內外貿行業的一抹縮影;賈永順告訴記者,即使現在因疫情原因被迫取消訂單,外貿企業後續的索賠也是困難重重。據他介紹,他們公司一般是按季度來分配訂單,“也就是說第一季度的生產實際上已經結束了,現在馬上就要進入第二季度的排產。”他說道,“這時候減少或取消訂單對雙方的影響都不是特別大,不會造成太大的經濟損失。更大可能的結果是我們會因為對方減少訂單也只能被迫減產,這會使我們每年的營業額有所降低,但實際造成的損失不會特別大。”

但對於下全年訂單的外貿公司來說就是另一番風景了。賈永順直言,自己認識一些下全年訂單的同行,海外疫情給他們帶來的經濟損失將會“非常大”,“他們年前備貨備得太多,海外客戶減少或取消訂單就會令他們大量滯貨,後期索賠也很困難。”賈永順說道,“國內貿易商相對被動,要追究對方的責任很難,因為國際法律糾紛或經濟糾紛的成本太高了。”

此外,由於疫情爆發限制了員工出差,以往需要執行的三步質檢也縮減成兩步質檢。“原來的質檢比較嚴,我們至少要經過工廠的質檢和我們作為貿易公司的質檢,以及貨物到港後客戶的質檢等三道流程。”賈永順告訴記者,“疫情期間我們縮減成了兩步質檢,只有生產線上的質檢和到港後的客戶質檢。”他表示,由於少了公司方的質檢流程,貨物質量也因此無法得到切實保證,“曾經有一批從大連發往日本的零部件,因為沒能去現場驗貨,導致後面日本客戶投訴質量問題,前後大約損失了20%左右的修理返工費用,同時雙方也失去了一定的信任。”

03 未知“加時賽”|如何救自己於水火?

疫情之下無完卵,素有中國外貿“晴雨表”之稱的廣交會也在近日宣佈延期。

每年的廣交會上,於瑞水的公司都會策劃一部分展櫃,比如美國的消防展、歐洲的水展以及世界其他國家的泵閥展等等,“今年展會去不了了,我們採取的措施就是跟客戶在網上多交流,原來是通過郵件,現在就會督促業務部門通過視頻與客戶多聯繫,主要關注他們的銷售情況。”於瑞水直言,他最擔心的就是未來“不可知的客戶預期”。隨著疫情在美國境內大規模蔓延,當地客戶自帶的風控部門也會相應地下調銷售預期,“四月份問題不大,目前手上訂單的數量還可以,但五六月份會是什麼情況就不太敢保證了。”電話那頭的於瑞水,聲音裡帶著些許焦慮和苦悶。

瑞銀首席經濟學家汪濤近日接受媒體採訪時也坦言, 儘管2月末經濟活動開始逐步恢復,但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仍要持續一段時間,全球供應鏈和貿易物流的阻斷也都可能增加,令中國進出口活動進一步承壓。

時至今日,賈永順的公司基本實現了80%-90%的復工率,以往在各地奔波出差的工作模式被大大小小的視頻會議取代。即便如此,懸在他心頭的石頭卻依然沒能落地,“國外的(疫情)‘下半場’才剛開始,我就擔心會不會出現‘加時賽’。”賈永順說道,“你不知道疫情什麼時候結束,你就不敢備貨,是繼續撐下去還是破產倒閉?對我們來說都很為難。”

這是外貿人普遍面臨的一道選擇題。賈永順告訴記者,“繼續撐下去”意味著繼續投入,除了日常備貨,還需要人員開支和各種成本付出;一旦申請破產倒閉,自己能獨善其身,但手下兩條生產線一百多名員工就失業了。“你不能保證疫情結束之後消費一定能馬上恢復,人們不消費的話,工廠照樣得減產。”賈永順的聲音頓了頓, “這個行業內特別殘酷的事實是,只要三個月沒有回款,誰都熬不下去。”

此外,因疫情肆虐變得日益嚴峻的金融環境加劇了各國匯率價格的寬幅波動,對外貿企業也構成了不小的挑戰。“我們一般會給客戶五十幾天的賬期,如果這段時間內出現了大幅度的匯率波動,那麼很可能會掙很多錢,但更多的可能性是會賠錢。”賈永順說道,“公司的日本客戶比重較大,日元匯率近期也出現了劇烈波動,很難控制。”

3月26日,商務部外貿司二級巡視員劉長於表示,商務部將用足用好各項外貿政策,特別是要推動財稅、金融、出口信保等政策措施儘快落地見效,支持地方、行業組織、貿促機構為企業提供必要的法律和信息服務,引導企業防範風險,幫助企業保市場、保訂單、保份額。

從中央到地方,各項“穩外貿”措施正在陸續加緊出臺,同時不少企業也紛紛開始自救。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何偉文向鳳凰網財經表示,從企業層面上看,外貿企業需要梳理現有在手客戶、訂單、產品和市場分佈,從而判斷哪些市場、哪類產品受到的影響最大,哪些影響又相對較輕;在當前形勢下,外貿企業可以根據對世界疫情分佈和本身產品的市場客戶分佈的對照,大致估計哪些產品訂單將會大幅減少,哪些產品訂單可以爭取,哪些產品訂單可以開闢。

“一般來說供應鏈過長的產品生產和外銷風險更大,應儘量選擇日韓、東盟等市場,疫情相對較輕,運輸距離較近。”何偉文說道,“此外,外貿企業也可以增加線上洽談成交,及時調整產品結構例如擴大醫護產品出口,同時將部分銷售轉向國內市場。”

面對洶湧的海外疫情,“穩外貿”政策又能在哪些方面發力?對此何偉文告訴記者,政府層面也要具體梳理不同企業、行業和市場的情況,實施“一企一策”。 何偉文表示,首先是要保就業,對訂單不足影響就業的公司提供就業補貼,延期繳納“五險一金”的政策可延續到年底,必要時可增加專項補助;第二、提供必要的流動資金貸款貼息;第三、提高物流和通關便利化;第四、加大政府貿易促進平臺,提供跨境電子商務客戶、貿易機會,並與其他國家貿易促進機構合作,疏通產業鏈瓶頸、成交、運輸等障礙。

3月30日,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在發佈會上表示,隨著國際疫情進一步擴散,中國外貿進出口形勢可能還會進一步惡化。提起目前面臨的最大困難時,賈永順坦言“就是看不到時間節點,看不到頭”,對於常年像陀螺一樣高速運轉的他來說,人生好像被狠狠按下了暫停鍵;令人唏噓的是,這是絕大多數外貿人的常態。

“對未來也不要太悲觀,人總歸是要生活的。”採訪接近尾聲時,於瑞水笑著說道。

相關報道:許小年震撼演講:歐美疫情一天不結束,中國出口企業沒訂單!

本文為許小年教授3月26日晚

在中歐校友總會上與校友的分享精要

01

歐美疫情一天不結束,中國出口企業沒訂單

衰退是不可避免的,而且衰退時間會比較長。

中國防疫取得偉大成功,復工率其實沒啥意思,訂單在哪裡呢。產能可開動了沒有訂單是沒有用的。全球大家一起跟著走,防疫不那麼緊張,經濟形式還是一樣嚴峻的。

現在的活是春節前的訂單,四月份訂單會馬上銳減,經濟活動進入半停滯,那作為第一大製造國,國內市場無法消化。

網上議論國際的很多說法是愚昧,他們的疫情一天不結束,我們就沒訂單,工人沒有工資就沒有消費。

後半段我們跑不了,要陪著全球走完防疫的全程。世界經濟恢復正常,中國才能正常。

新冠疫情說明全球化一定要繼續進行下去。再次證明全球化要繼續推進,否則全球防不住疫情。

我們服務業遭受重挫,前兩個月工業產出下降13.5%,消費品下降25%,服務業重災區。一季度負增長是定局。我認為小於零,估計2季度也是負增長。

衰退週期一定超過2008年危機。

02

千方百計救中小企業

企業唯一要做的就是要收縮下面講如何應對,其實我也沒啥好辦法。經濟好轉要看年底了。

本來隨著復工經濟恢復正常,但是幾十年的全球化中國經濟已經離不開世界,世界經濟也離不開中國,我們已經綁在一起。我們要跟全世界一起經歷下半場。

我們無法關起門來自己玩。我們不僅缺糧食缺石油,我們缺市場,我們缺訂單。我們的人均GDP是美國的1/5,歐洲的1/4,國內的購買力支撐不了我們如此龐大的製造能力。

我們還缺原材料,特別是技術含量高的基礎原材料,必須從韓國從日本、德國進口。我們缺技術,關起門來技術無法快速發展。人均收入1萬美元,勞動力成本已經不是40年前,必須有高技術含量的產品來支撐。

我們過去開放政策中迅速縮小技術差距,第一大功臣是開放政策。如果自己關門搞,沒有希望。人均收入10000美元了,勞動力成本高了,需要高技術含量產品才能用得起。

不是用農民工的概念了,要用工程師。初級加工產品不能往下發展了。我們和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是關起門來搞不出來。包括互聯網有今天的成就,是靠開放。

在全球抗疫過程中,企業唯一要做的就是要收縮,救企業。企業還在就有希望。一旦倒閉了就會很困難,企業沒有十幾年功夫是站不住的。財政政策在這點上要學習別人救中小企業。

中小企業占城鎮就業80%,保住他們就是保住社會穩定。

03

腳踏實地一點,不要畫餅充飢

講下新基建。

這是畫餅充飢,不要提這個餿主意了,腳踏實地一點,不要談不著邊的事情。30萬億50萬億的錢從何而來啊?

目前財政要減稅的,財政已經很緊張,地方工資都發不出去。各地方政府胡報,銀行貸款有債務風險。

宏觀經濟總體負債率260%,2015年去槓桿虎頭蛇尾。要堅定不移去槓桿,問題都在濫發貨幣,鴉片止疼,但上癮就依賴。

有錢為什麼不直接給企業和老百姓,而去搞短期不見效益的項目,邏輯有問題。

所謂新基建,不著邊的事情,八仙過海,前四仙,人工智能、雲計算、工業互聯網、北斗導航。這需要多少投資?廠房?設備?全投資在智力上的,拉動不了需求和就業。

幾百萬大學畢業生有幾個能幹這些活的?這些創造不了就業。除了北斗導航,其他不是政府幹的事情。

後四個,5G,特高壓,充電樁,高鐵都是老基建了。不要過高估計5G應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生活端5G還用不到。

自動駕駛和工業互聯網是關鍵應用,自動駕駛遙遙無期,工業互聯網不是投資能夠砸出來的,和消費互聯網完全不同。

充電樁就是個加油站的概念,特高壓高鐵都是四萬億的活,老基建。

說到底,怎麼辦。企業謹慎經營,國家層面來說,過去的方針政策是對的,改革要需求,改革要效率,從改革要GDP。去槓桿可以放下,供給側改革要繼續推進。企業發展是關鍵,就業,需求的關鍵。

再說一遍:“保護私有產權,國退民進,放松管制,全面減稅”,反正我就這麼幾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