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之谈,有时候太“听话”对人生发展并不是啥好事

有这么一类还算优秀的人:

  1. 从小非常听父母话
  2. 上学后非常听老师讲
  3. 工作后从来顺从领导的要求
  4. 生活中从来都是循规蹈矩

他是一位温顺的好好先生。他一般是父母口中的“好孩儿”、老师眼里的“好学生”、朋友相传的“老好人”、社会评价的“良民”。

他一般有着不错的学历、有着一个还算可以的工作、过着四平八稳的生活。

近日和几位好朋友涮火锅聊到,笑谈着总结道,我们就都是这样的“温顺良民”啊。

经验之谈,有时候太“听话”对人生发展并不是啥好事

但我们却不约而同地谈到了进入社会后的困扰及由此引发的思考:

1.我们从小听父母话,几乎没逃脱父母的“思想指导”框架。于是,没早恋、没打过架,出道社会之后,遇到所谓社会恶事连上前搏击的勇气都没有,我们的思想中只有提高智谋,骨子里血性无存。

2.我们听着老师的教导,整天好好背书、好好做题,练就一身考试的本事,熟知未真正思考过星辰大海、探索真实的历史、对曾对哪个领域有真正的热爱。可怕的是,我们并未有真正独立思考的意识及能力。

3.我们在工作中顺从领导的安排,无论是基于老板的位置权威或一贯的思维,尽量不向领导提要求,隐忍埋头苦干。却不知在升职、加薪、调岗等方面最后都没自己什么事,问及,了解到,“噢,领导压根不知道你有这方面的想法啊”

4.我们向来遵守社会设置的规则,但往往发现,规则是为了约束老实人的,欺软怕硬才是真正的现实,有的时候,你凶一下,对方立马就怂,回头一望那不过是原应属于自己的权利而已。

经济学的学习在很多时候改变了我们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式。

温顺的好好先生在社会中的位置,用经济投资上的一个不恰当的比喻,拿到的是最低波动的“无风险收益”,虽然稳稳当当,但却毫无亮点、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经验之谈,有时候太“听话”对人生发展并不是啥好事

“温顺”的习惯及行为在现代社会有着很大的经济学代价。

经验之谈,有时候太“听话”对人生发展并不是啥好事

“新机会”成本。不勇于提要求、在生活及工作上的尝试,很可能会失去很多机会,从而错失真正适合自己、提升职级及进入新领域带来的收益。

“规则创新”成本。金融上有个词叫“监管套利”,核心精髓是在法规模糊或尚未明确的状态下利用现有规则获利,但温顺特性之人往往对只游走在“完全合规”之间,错过最前沿的高收益区域。

“效用(utility)”成本。我们所做的一切不过是为了幸福,经济学上称之为效用最大化。而一味安顺,很多时候未能真正表达、实践自身内心深处的想法,降低个体的愉悦及幸福度。

经验之谈,有时候太“听话”对人生发展并不是啥好事

金融的核心之一是关键时候对杠杆的运用,人生亦如此,沉浮才精彩。我们不应排斥风险,哪里有风险,哪里就有盈利的机会。

小时候没打过架,没挨过打,没有与人搏斗的惊心动魄,很难练就一股“战斗精神”。出来社会之后发现到处需要与人搏斗,只不过换了一种形式。现代社会多多少少需要点狼性。

规则是死的,人是活的。法不禁止即为可行,深专、发现机会,客观世界为勇于突破规则及大胆前行的人让行。

不要误会,这篇文章不是教唆大家做个叛逆之人,只是几位无聊之士在涮火锅时对过去二十多年过于温顺的人生所做的反省,以及对于自由思想、独立人格、有谋更要有勇的坚定追求。

------------

以上。

我是小贝老师,200+资深金融机构从业大咖集中地。

同名公众号:小贝人才工作室(xbcareer),希望我的文字对你找准方向、拿到满意offer、更稳步的职场发展有所帮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