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京是王安石變法的繼承者嗎?他算不算是改革家?

劉樹徵律師


細讀歷史就會發現:王安石的變法,根本沒有失敗。相反,他的變法,可以說最終取得了徹底的圓滿的成功。

不錯,王安石後來確實被罷相了,繼任的司馬光也曾一度廢除新法,但是,新法的斂財效果實在太誘人,以至於雖然幾經反覆,新法還是在進行了一些修改後被堅持了下來。後來的章惇蔡京等人為相所奉行的,都是熙寧新法。

崇寧元年,徽宗拜蔡京右相。

皇帝對蔡京說:“昔神宗創法立制,中道未竟,先帝(哲宗)繼之,而兩遭簾帷變更,國是未定。朕欲上述父兄之志,歷觀在廷,無與為治者,今朕相卿,其將何以教之?”

什麼意思呢?祖宗創立的新法,事業未盡,我要繼承之。歷觀之前的幹部,能力有限,這次就看你的了。

蔡京頓首謝恩,發重誓:“願盡死!”

換一種說法,就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徽宗在位26年內,蔡京5次被任命首相,

他以繼承和完善神宗、王安石的新法、新學為中心,廢元祐法,全面恢復變法。

崇寧三年六月,詔“荊國公王安石,孟軻以來一人而己,其以配孔子。”以王安石坐像置文廟孔子身邊,並開放讓京都之人參觀。

蔡京任相期間,推崇王安石到了極點,王安石新學成為太學教學與朝廷取士的主要依據。

蔡京為什麼要這麼幹?因為他的經濟思想與王安石一脈相承。核心內容,都強調中央集權和宏觀調控,主張儘可能將社會財富置於國家掌控,以此增加國家財政收入。

王安石變法,他就支持王安石變法。在他的從政道路上,他也始終以王安石繼承人自居。

王安石說:“自古治世未嘗以不足為天下之患也。患在治財無其道也”

自古從來,就沒有以財富不足為憂慮。憂慮的是,沒有懂經濟的人。

蔡京說:“天下之財,但如一州公使爾。善用之者,無不足而常有餘。”

天下財富,只要會理財,就不會不足,而經常寬裕。

一句話,天下最重要的是,選拔出懂經濟的人才。

什麼叫懂經濟的人才?

王安石說,我可以“民不加賦而國用足。”我不增加百姓的賦稅,就能讓國家富足。

蔡京說,“理財之源,當不取於民,國用自富。”

不增加百姓負擔的前提下,增加GDP ,只有一個辦法,就是把蛋糕做法。

蔡京執政時期,是宋朝最富足的時期。看看《清明上河圖》就明白了。



凌潔漫談


熙寧二年,在宋朝許多保守派的大臣的一片反對中,王安石還是被宋神宗封為了宰相,於是王安石開始實行了他的變法。次年蔡京就中了進士,在短短的數年之中,蔡京就從地方官員做到了朝中大臣,這都是因為受到了王安石的重用的緣故。

宋神宗死後,宋哲宗繼位,高太后聽政,重新啟用了司馬遷等人為代表的保守派,司馬遷做了宰相,而作為王安石變法時期的得力干將的蔡京也遭到了嚴重的打擊。蔡京辦事雷厲風行,連保守派的首領司馬光對此也不得不佩服,當面稱讚蔡京,但是在反對派的面前,蔡京再能幹也沒有立錐之地,最終被逐出京城,日子一天不如一天。

因為高太后對變法者的打擊,對北宋又陷入了嚴重的政治危機。宋哲宗親政之後重新使用變法者,任命張惇為相。不久,蔡京回都城,任戶部尚書。蔡京主動上前積極配合,幫張惇解決問題。1086年王安石在江寧去世;八年後,蔡京還在繼續宣傳和介紹王安石新法,使王安石的遺志能夠有人繼承。但哲宗時的這次變法因新舊黨爭反覆不已,難於取得明顯成效。宋徽宗即位後,有意修熙豐政事,又起用蔡京,任命他為宰相,繼續推行新法。


普加喬夫


王安石與蔡京,一個是位列“唐宋八大家”的著名改革者,而另一個則是恥為“北宋六賊”之首的大奸臣,這兩個人看似相去甚遠。但其實,無論從“私”還是從“公”,兩個人的關係都十分密切。

於“私”而言,在生活中,蔡京的弟弟蔡卞娶了王安石的女兒,成為王安石的女婿,兩人有親屬關係。

於“公”而言,在政治上,蔡京因為支持王安石變法而走進政治舞臺的中央,也因此而“四起四落”,宦海浮沉。

蔡京與王安石變法的關係,可以從以下三個維度來分析——


王安石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改革家”之一


一、嶄露頭角,蔡京曾經是王安石變法堅定的支持者和踐行者

北宋神宗熙寧三年(1070年),來自福建興化仙遊的蔡京考中進士。而在此前一年,一心圖強的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出任宰相開始變法。蔡京中舉後很快嶄露頭角,幾年間,先在錢塘、舒州等地做官,後來奉命出使遼國,表現出眾,和他的弟弟蔡卞一起,成為“京官”中書舍人。

中書舍人表面上只是負責撰寫皇帝詔令的低等文官,但是,實際卻能夠在權力中樞參與國家大事的決策,作用非常重要,非皇帝重用者莫屬。

據《重刊興化府志·蔡京傳》記,蔡京“調錢塘尉,舒州推官,累遷起居郎。使遼還,拜中書舍人。時弟卞已為舍人,故事入官以先後為序,卞乞斑京下,兄弟同掌書命,朝廷榮之”。

也就是在此時,蔡京和王安石發生了交集。

有皇帝的大力支持,王安石變法雷厲風行,迅速推出了青苗法、方田法、募役法、水利法、保甲法等一系列新政。這些新政切中當時社會的各種弊端,減輕農民負擔,促進農業發展,增加政府收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北宋帝國的危機。蔡京在這場變法中,是王安石“鐵桿粉絲”和“得力干將”,他發揮充分發揮自己的行政長才,為各項新政的推進充分陷陣,比如在福建等地大規模興修水利等,都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深受王安石的賞識,甚至把自己的愛女嫁給蔡京的弟弟蔡卞,兩人關係日益緊密。


這位曾經“砸缸”的司馬光是王安石一生最大的政敵


二、見風使舵,蔡京在“變法”的問題上翻雲覆雨不斷投機

然而,好景不長,王安石的變法很快遭遇了沉重打擊,這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變法極大觸動了保守勢力的利益,各種反對勢力很快集結起來反對變法,最後,連皇帝的母親和祖母都出面反對,直指王安石變祖宗之成例,是大逆不道的行為;二是王安石變法本身也過於急躁操切,很多措施初衷是好的,但是配套措施不完善,在執行的過程中有很多漏洞,導致效果和預想相去甚遠;三是王安石任用的變法官員參差不齊,很多人借變法之機撈取私利甚至不惜坑害百姓。

在這樣三重壓力下,軟弱的宋神宗終於挺不住了,他罷免了王安石,第一次變化以失敗告終。

宋神宗死後,宗哲宗繼位,高太后臨朝,保守派的代表司馬光掌權,王安石的新法被盡數廢除,“變法派”也遭受全面打擊,紛紛被貶。而此時,蔡京的表現很耐人尋味,司馬光故意刁難,要求在短短五天內將新政的“募役法”恢復為“差役法”,其他人都嚴重牴觸,但蔡京才毫不猶豫的立刻照辦。

蔡京的這種超強的“執行力”,連政敵司馬光也不得不讚許,若人人都像蔡京這樣執行法令,還有什麼是推行不了的呢?

“京獨如約,悉改畿縣差役,無一違者。詣政事堂,白光,光喜曰:‘使人人奉法如君,何不可行之有?’”

但是,政爭畢竟殘酷激烈,蔡京這位“變法派”的干將,雖然妥協了,但是依然被逐出京城。

局勢瞬息萬變,1093年,宋哲宗親政,啟用章惇出任宰相,“變法派”再度掌權,蔡京也回京擔任主管財政大權的戶部尚書,在他的大力鼓動下,朝廷很快便再次恢復了募役法。十年間,變來變去,當時的有識之士也對蔡京的政治投機多有非議。

“京謂惇曰:‘取熙寧成法施行之,爾何以講為?惇然之,僱役遂定。差僱兩法,光、惇不同。十年間,京再蒞其事,成於反掌,兩人相依以濟”。


蔡京其人,人品低劣


三、有才無德,蔡京本質上就是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王安石、司馬光、章惇,三任宰相新舊交替,政見高度對立,但是,卻都對蔡京的表現很滿意。

這一方面說明,蔡京其人確實才華不凡,他擁有行政長才,且踏實肯幹,無論是新舊兩派,對他的能力都是高度欣賞的。

但另一方面也說明,如果說王、司馬、章三人都是由政治理想的政治家,那麼蔡京則缺乏風骨,沒有原則。

後來蔡京的表現也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宋哲宗死後,宋徽宗登基,曾布成為宰相,蔡京再次因為政爭遭受打擊而被貶官。

然而很快蔡京就通過巴結攀附當時的大宦官童貫而再度“鹹魚翻生”,取代曾布成為右僕射,宋徽宗甚至“深情”地對他說——

"神宗創法立制,先帝繼承,兩遭變更,國家大計還未確定。朕想繼承父兄的遺志,卿有何指教?"

面對皇帝的語重心長,蔡京嘴上說赴湯蹈火在所不辭,但是,實際上他此時已經沒有任何的政治理想,當官完全變成了他謀取私利的工具,在宋徽宗一朝,他一方面借推行“新法”之名,大肆搜刮聚斂財富,任用朋黨,打擊異己,惑亂朝政;另一方面,他又非常善於阿諛諂媚,逢迎皇上,搞出了“花石綱”等嚴重消耗民力,損害百姓利益的勾當,令得天下民怨沸騰。

……鑄九鼎,建明堂,修方澤,立道觀,做《大晟樂》,制定命寶。……開鑿大伾三山,建天成、聖功二橋,大興土木徭役,服役者不下四十萬。兩河人民,愁困不聊生,而蔡京竟以稷、契、周公、召公自居……

直到靖康元年(1126年),金軍大舉南侵,國將不國。

驕奢淫逸的宋徽宗被迫禪位給宋欽宗,蔡京也不得不帶領全家向南方逃竄。

此時,天下人對於蔡京的憤怒已經到達頂點,大批官員紛紛彈劾他,並把他列為葬送王朝的“六賊”之首而被世人唾棄,燈盡油枯的蔡京被一貶再貶,客死在潭州,終年八十歲。


時光擺渡人


個人覺得,蔡京不算是王安石的繼承者。因為蔡京的政策與王安石的初衷完全不同(雖然王安石變法也造成了很大問題)。王安石變法的邏輯叫做把蛋糕做大,而蔡京的政策不是這樣。我們分為以下三點來說明:

一、內容方面

王安石變法其實是一種類似於現代計劃經濟的做法。比如青苗法,朝廷在農民播種青黃不接的時候,貸款給農民,收取一定的利息。從而使得雙方都受益。在這個過程中,受損的只是放高利貸的群體;再比如免疫法,老百姓可以通過給予朝廷一定的錢糧,從而免除本應參加的徭役。而政府依靠獲得的錢糧,使用購買服務的方式,向其他人重新購買徭役服務。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朝廷的商業化蛻變。

二、失敗的原因

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用一句話概括就是缺乏執行監督機制。比如青苗法的初衷是好的,但在實際執行中,由於中央搞攤派制度,許多地方官為了完成指標,實行強行售貸的措施。同時,官員貸給農民的種子質量也往往得不到保證,種子的數量也沒有“公平秤”的監督,導致貸給農民的時候時常出現缺斤短兩的現象。因此,青苗法在實際中反而給農民造成了最大的危害。

三、蔡京的政策本質

在吳曉波的著作《歷代經濟變革得失》中,他把王安石變法稱為國營經濟,蔡京的政策被稱為權貴經濟;前者看中的是國家能受益,民間無損失。而後者,由於變法缺少監督,受益的都是那些官僚貴族,而蔡京就是這些貴族的代表,所以他看重的是權貴利益的最大化。典型的例子是,蔡京把鹽鐵行業全部都收歸國有,不讓民間商人分享一點利益。導致民間商人大量破產。而產生的利潤大多進入了達官貴族的口袋。

因此,蔡京是在變質了王安石變法的初衷後,繼承了王安石政策,所以他不能算是王安石的繼承者。


史相雲



芊芊如風


1086年王安石在江寧去世;八年後,蔡京還在繼續宣傳和介紹王安石新法,使王安石的遺志能夠有人繼承


小陳新態度


不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