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现代交响音乐作曲家-Mieczyslaw Weinberg (1919-1996)


魏因伯格(Mieczyslaw Weinberg)的年代已经来临。这位有着与肖斯塔科维奇相似的气质和同样优秀的音乐创作的作曲家,现在慢慢被越来越多的音乐家和听众所接受。英国Chandos公司的魏因伯格的交响曲/协奏曲全集的系列在完成中;德国的Toccata公司已经有了魏因伯格小提琴作品全集的专辑;Naxos集团旗下有部分魏因伯格的交响曲和全套钢琴独奏作品的录音。音乐会演出魏因伯格的机会也多了,在近几年的Verbier音乐节、波罗的海音乐节、布列根茨音乐节等,不时演出他的作品。-- 古典纵横


​被遗忘的现代交响音乐作曲家-Mieczyslaw Weinberg (1919-1996)

​被遗忘的现代交响音乐作曲家-Mieczyslaw Weinberg (1919-1996)


Gidon Kremer & Kremerata Baltica - Weinberg - (24-96, ECM, 2017) 1.97GB


Pacifica Quartet - Shostakovich & Weinberg - The Soviet Experience Vol 3 (2013) [24-96] 2.26GB


Vainberg - String Quartets nos. 1, 10 and 17 [FLAC]


Vainberg Quintet&Quartet No.8 - Borodin Quartet [FLAC]


Vainberg Series vol. 09 - Yosif Feigelson Plays Works for Cello (1997) [FLAC]


Myaskovsky, Vainberg - Violin Concertos (2003) (Ilya Grubert, Russian PO, D. Yablonsky)


Vainberg - String Quartets nos. 1, 10 and 17


Vainberg Quintet&Quartet No.8 - Borodin Quartet


Vainberg - Symphonies Nos.4&6


Vainberg - Symphony No. 12, Flute Concerto


Vainberg - Symphonies Nos. 7 and 12


Vainberg - Symphonies nos. 14 & 18


Weinberg - Str Qts, vol 1 - Danel Qt (2006) [Philidor; FLAC]


Weinberg - Str Qts, vol 2 - Danel Qt (2006) [Philidor; FLAC]


Weinberg - Str Qts, vol 3 - Danel Qt (2008) [Philidor; FLAC]


Weinberg - Str Qts, vol 4 - Danel Qt (2009) [Philidor; FLAC]


Weinberg - Str Qts, vol 5 - Danel Qt (2009) [Philidor; FLAC]


Weinberg - Str Qts, vol 6 - Danel Qt (2009) [Philidor; FLAC]


​被遗忘的现代交响音乐作曲家-Mieczyslaw Weinberg (1919-1996)

​被遗忘的现代交响音乐作曲家-Mieczyslaw Weinberg (1919-1996)


魏因贝格1919年12月9日生于波兰华沙一个犹太家庭,父亲是一所犹太巡回剧院的作曲家和小提琴师。像很多天才音乐家的幼年一样,他10岁就登台演奏钢琴,12岁进入华沙音乐学院,跟图尔金斯基主修钢琴,同时也跟希曼诺夫斯基学作曲。1939年作为钢琴家毕业,因纳粹入侵逃往苏联。魏因贝格在华沙和明斯克时就创作过钢琴和四重奏等作品,职业作曲家生涯是在苏联塔什干开始的。1943年,魏因贝格做出了人生最重要的行动——把自己的第一交响曲手稿寄给肖斯塔科维奇。肖斯塔科维奇看后大为欣赏,魏因贝格很快接到去莫斯科的官方邀请——终于得到了合法身份。


肖斯塔科维奇是苏联音乐的灵魂,他不仅创作了大量无与伦比的音乐,更是一位独具慧眼的伯乐。不仅发现和培养了斯维里多夫(Sviridov)、鲍里斯.柴科夫斯基(Boris Tchaikovsky)、乌斯特沃尔斯卡娅(Ustvolskaya)、梅里科夫(Melikov)等大批杰出的年轻作曲家,更为魏因贝格、洛克辛(Lokshin)、诺西列夫(Nosyrev)等落难的作曲家提供过有力的政治保护,挽救了他们的音乐生命。
由于魏因贝格出众的才华和谦逊、温和的个性,40年代末魏因贝格已得到大师云集的苏联音乐界的承认,很快融入肖斯塔科维奇、米亚斯科夫斯基等苏联顶级作曲家的群体。当年的莫斯科,朗道家就是物理学家的俱乐部,肖斯塔科维奇家就是音乐家的俱乐部,而魏因贝格是光顾这个音乐“俱乐部”最多、与主人最密切的一位“会员”。
据说他在苏联最受欢迎的作品是1948创作的大提琴协奏曲。魏因贝格的这部两乐章30分钟的大提琴协奏曲就是杰出的代表,兼有哀婉如歌的抒情和奋发向上的激情,甚至比肖斯塔科维奇激动无比的第一大提琴协奏曲还要出色。
1930年代末在华沙时魏因贝格就写出了最初几部正式作品,到40年代基本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很多现当代音乐都非常狂暴和抽象,比如魏因贝格杰出的后辈施尼特克的一些交响曲甚至给人描绘了残垣断壁的景象,有人猜测这是部分现代作曲家对当今社会茫然无措、无以言状的表现,他们对社会越厌恶、越迷茫,他们的音乐就越抽象。而魏因贝格选择了截然相反的道路,因为他圣洁而高贵的心灵拒绝厌恶和迷茫。


作于1942年,并在1943年使自己得到肖斯塔科维奇赏识的第一交响曲被学者尼基提娜(Nikitina)称为“相当纯真和传统”的作品。1944年的钢琴五重奏也是早期的代表作,其中以钢琴为主的第三乐章尤其充满灵感和创意。1937年写出第一部弦乐四重奏后20年,1957年创作的第七弦乐四重奏则充分体现出魏因贝格式的美。在优美至极的第二乐章“间奏曲-小快板”中,第一小提琴在轻快的伴奏下歌唱出悠扬、婉转的旋律,一只白天鹅开始在夜幕下深情地独舞,时而倾诉,时而含蓄,时而遐想。不仅旋律动人,而且配器精湛,将魏因贝格特有的深厚的底蕴和淡淡的哀伤发挥到极致。
1957年的第四交响曲已是相当成熟的高水准作品。魏因贝格把一个简单的旋律构建成音乐大厦的高超本领在此得到充分展现,同时也有鲜明的个人特色——在欢快和热情中蕴涵着坚定和自信。他总能把优美的旋律自然而流畅地不断展开,心灵之歌似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论1948年的大提琴协奏曲,还是1960年的小提琴协奏曲,以及令人叹为观止的十余部弦乐独奏奏鸣曲,都几乎让独奏乐器不停歇地贯穿始终,成为魏因贝格的一大特色。而且以小提琴协奏曲为代表的很多作品往往采用自然的渐弱的结尾,并不刻意雕琢,没有明显的情绪变化提示结尾的到来,而更像是永恒不息的歌声渐渐远去了。


登峰造极之作还要数1962-1963年创作的第六交响曲,因为这部交响曲不仅有民歌曲调,更有坚定的反战信念和深厚的犹太文化。这部交响曲充分发展了从贝多芬、马勒开始,由肖斯塔科维奇继承到俄国的合唱交响曲形式,用童声合唱演唱了柯维特科(Kvitko)、加尔金(Galkin)和卢柯宁(Lukonin)的文学作品。肖斯塔科维奇在听过第六交响曲的首演后激动地向一位同事推荐道:“如果魏因贝格的第六交响曲在列宁格勒演出,你一定务必去听。昨天我自己听了深为感动。”
一年后的1964年就又写出一部同样美妙、宏大的《第八交响曲“波兰之花”》,这次采用了波兰诗人图维姆(Tuwim)的诗作。而1967年完稿的第九交响曲也是以图维姆的诗而作的合唱交响曲。
实际上,魏因贝格和肖斯塔科维奇同时创作了各自的第六交响曲和第十三交响曲,而这并不是巧合。两人本来音乐理念就相近,又都具有高超的作曲才华,可谓莫逆之交;何况1943年肖斯塔科维奇对魏因贝格有知遇之恩,1953年又有救命之恩,可谓生死之交。到肖斯塔科维奇晚年的六、七十年代,与魏因贝格更加亲密无间,相互影响至深。他们都住在莫斯科的同一个街区,往往各自写出新作品后第一个听众就是对方,以致各自的音乐中不由自主地带有对方的影子。比如魏因贝格的第五交响曲似乎采用了肖斯塔科维奇当时刚刚得到首演的第四交响曲的主题动机,而魏的第六交响曲第三乐章中蛮横的定音鼓和钢片琴似乎又出现在了肖的第二大提琴协奏曲和第二小提琴协奏曲中。


“我是肖斯塔科维奇的一个学生。尽管我从未上过他的课,但我自视为他的学生、他的血肉。”魏因贝格的确是肖斯塔科维奇最优秀、最亲密的“学生”,他们是时代造就的莫逆之交、生死之交,是音乐史上难得的佳话。魏因贝格当年如果能随霍夫曼去美国,他可能很快功成名就,享誉世界,我们很可能看到另一位出色的钢琴家。但他阴差阳错从波兰去了苏联,深深植根于东欧那片尚待开发的音乐沃土,并且一路遇到名师——著名波兰作曲家希曼诺夫斯基,写出精彩无双的六部手风琴组曲等作品的佐洛塔约夫,还有肖斯塔科维奇。这样,我们有幸得到历史馈赠的一位天才作曲大师。对于波兰来的犹太人魏因贝格,肖斯塔科维奇不仅是恩师和保护人,更是知己和精神支柱。如果不是肖斯塔科维奇,就不会有魏因贝格。
魏因贝格常被称为或者说被误解为“小肖斯塔科维奇”。上文提到过他与肖情同手足,与对方分享并演奏最新的作品,甚至比赛创作四重奏,各自的创作风格也相似,不时有互相引用的痕迹。一方面魏因贝格才华出众,有能力与肖斯塔科维奇在创作上长期相互促进,另一方面魏因贝格的精神世界也有与肖斯塔科维奇明显不同的个性。相对于肖的那种锐利刺骨的反语和讽刺,魏因贝格更擅长含蓄、节制甚至幽默的表露。肖斯塔科维奇在第五、第七、第十一交响曲等作品中那惊天动地的拼死抗争从未出现在魏因贝格笔下。肖的第一大提琴协奏曲刚毅无比,魏的大提琴协奏曲歌唱不息。同是悼念犹太亡灵和控诉社会不公,同样震撼人心,但肖的第十三交响曲用低沉浑厚的男低音独唱和合唱,而魏的第六交响曲用纯洁动听的童声合唱,肖用最顽强的意志击退敌人,而魏用最善良的心灵教化魔鬼。


与肖斯塔科维奇最大的个性区别在于有一种虔诚的乐观主义扎根于魏因贝格的心中,流淌在魏因贝格的血液中。魏因贝格常用的渐弱的结尾,并不是寓意绝望或死亡,而是平静和安宁。他比肖更有浪漫气质,更多地是振作地写音乐,写得更加乐观进取,虽然交响结构上比肖更为古典。反倒是两人的各自十余部四重奏中很难听出这些区别,像互相折中调和了一样,形式和气质非常相似,同样动人。
真正难分彼此的作品是1975年肖斯塔科维奇去世后魏因贝格立即开始创作的《第十二交响曲“怀念肖斯塔科维奇”》,那简直就是用肖斯塔科维奇自己的音乐语言谱写的生平纪录片。从20分钟长的非凡的第一乐章起,愤怒的情感爆发和抒情的内心反省总是转变得天衣无缝。肖斯塔科维奇经历的恐惧、痛苦、抗争、沉思和他的胸怀、志向皆在其中,这也是魏因贝格和肖斯塔科维奇共同的心灵交响曲。
此后的魏因贝格也渐渐进入生命和音乐上的晚年,少了些肖斯塔科维奇般的激情,多了些马勒般的内省,但魏因贝格般的圣洁和高贵始终如一。1984-1986年连续写出《第十七交响曲“回忆”》、《第十八交响曲“战争——没有更残酷的词汇了”》、《第十九交响曲“光明的五月”》,组成了他的“在战争的门槛上”三部曲。这三部曲浑然一体,各自可作为一部更加恢宏的大交响曲中的一个乐章。

晚年的魏因贝格似乎重新焕发了青春,在1986-1992年最动荡的年月里接连创作了四部清新而振奋的室内交响曲。不仅毫无绝望和茫然,反而用优美如歌的情感、乐观向上的深思编织起丰满绚丽的交响语言,对旋律、技法、结构的驾驭也愈发炉火纯青,把心灵深处最圣洁、最高贵的灵魂毫无保留地转化为音符。此后,他还以顽强的毅力和虔诚的信念创作了最后的第二十一、第二十二交响曲,《第二十一交响曲“感恩祈祷”》献给对华沙犹太人区的死难者的回忆,第二十二交响曲献给对父亲的回忆。这是作曲家在病入膏肓,卧床不起,已无力坐在钢琴边时写下的音乐,第六、第八交响曲中的波兰、犹太情结在这最后两部遗作中升华到至高的境界,是这位波兰犹太之子最后的心灵告白和灵魂归宿。魏因贝格为我们留下了150件以上的正式作品,包括26部交响曲(包括4部室内交响曲、2部未完成交响曲),2部小交响曲,10余部歌剧和芭蕾,至少17部弦乐四重奏,另外约30部各类乐器的独奏、重奏、协奏曲,等等。另有为电影、戏剧、马戏、电台而作的约1500首插曲……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如此数量庞大、题材广泛、水准出众的创作中,除第十交响曲等极个别作品有现代音乐的初步尝试外,几乎全都用传统作曲观念和技法写成。在20世纪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这一点上除肖斯塔科维奇外几乎无人能与魏因贝格比肩。

早在19-20世纪之交,欧洲传统的古典音乐资源已被开发殆尽,创作空间越来越狭小。巴赫、莫扎特、贝多芬、肖邦、李斯特,一位位大师把传统钢琴奏鸣曲的创作推向极致和尽头,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布鲁克纳、马勒,一座座交响曲的巅峰让后人的交响曲倍感窒息、望而却步,迫使勋伯格、斯克里亚宾、斯特拉文斯基等现代音乐的先驱开始义无反顾地另辟蹊径。魏因贝格毕生坚持传统风格为主的创作,虽有新古典主义和现代音乐的色彩,但核心仍是浪漫的。他几乎靠一己之力把晚期浪漫风格不可思议地一直延续到20世纪末,以绝顶的才华谱写出浪漫主义音乐光辉的绝唱。--《爱乐》2006年第4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