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遺忘的現代交響音樂作曲家-Mieczyslaw Weinberg (1919-1996)


魏因伯格(Mieczyslaw Weinberg)的年代已經來臨。這位有著與肖斯塔科維奇相似的氣質和同樣優秀的音樂創作的作曲家,現在慢慢被越來越多的音樂家和聽眾所接受。英國Chandos公司的魏因伯格的交響曲/協奏曲全集的系列在完成中;德國的Toccata公司已經有了魏因伯格小提琴作品全集的專輯;Naxos集團旗下有部分魏因伯格的交響曲和全套鋼琴獨奏作品的錄音。音樂會演出魏因伯格的機會也多了,在近幾年的Verbier音樂節、波羅的海音樂節、佈列根茨音樂節等,不時演出他的作品。-- 古典縱橫


​被遺忘的現代交響音樂作曲家-Mieczyslaw Weinberg (1919-1996)

​被遺忘的現代交響音樂作曲家-Mieczyslaw Weinberg (1919-1996)


Gidon Kremer & Kremerata Baltica - Weinberg - (24-96, ECM, 2017) 1.97GB


Pacifica Quartet - Shostakovich & Weinberg - The Soviet Experience Vol 3 (2013) [24-96] 2.26GB


Vainberg - String Quartets nos. 1, 10 and 17 [FLAC]


Vainberg Quintet&Quartet No.8 - Borodin Quartet [FLAC]


Vainberg Series vol. 09 - Yosif Feigelson Plays Works for Cello (1997) [FLAC]


Myaskovsky, Vainberg - Violin Concertos (2003) (Ilya Grubert, Russian PO, D. Yablonsky)


Vainberg - String Quartets nos. 1, 10 and 17


Vainberg Quintet&Quartet No.8 - Borodin Quartet


Vainberg - Symphonies Nos.4&6


Vainberg - Symphony No. 12, Flute Concerto


Vainberg - Symphonies Nos. 7 and 12


Vainberg - Symphonies nos. 14 & 18


Weinberg - Str Qts, vol 1 - Danel Qt (2006) [Philidor; FLAC]


Weinberg - Str Qts, vol 2 - Danel Qt (2006) [Philidor; FLAC]


Weinberg - Str Qts, vol 3 - Danel Qt (2008) [Philidor; FLAC]


Weinberg - Str Qts, vol 4 - Danel Qt (2009) [Philidor; FLAC]


Weinberg - Str Qts, vol 5 - Danel Qt (2009) [Philidor; FLAC]


Weinberg - Str Qts, vol 6 - Danel Qt (2009) [Philidor; FLAC]


​被遺忘的現代交響音樂作曲家-Mieczyslaw Weinberg (1919-1996)

​被遺忘的現代交響音樂作曲家-Mieczyslaw Weinberg (1919-1996)


魏因貝格1919年12月9日生於波蘭華沙一個猶太家庭,父親是一所猶太巡迴劇院的作曲家和小提琴師。像很多天才音樂家的幼年一樣,他10歲就登臺演奏鋼琴,12歲進入華沙音樂學院,跟圖爾金斯基主修鋼琴,同時也跟希曼諾夫斯基學作曲。1939年作為鋼琴家畢業,因納粹入侵逃往蘇聯。魏因貝格在華沙和明斯克時就創作過鋼琴和四重奏等作品,職業作曲家生涯是在蘇聯塔什干開始的。1943年,魏因貝格做出了人生最重要的行動——把自己的第一交響曲手稿寄給肖斯塔科維奇。肖斯塔科維奇看後大為欣賞,魏因貝格很快接到去莫斯科的官方邀請——終於得到了合法身份。


肖斯塔科維奇是蘇聯音樂的靈魂,他不僅創作了大量無與倫比的音樂,更是一位獨具慧眼的伯樂。不僅發現和培養了斯維裡多夫(Sviridov)、鮑里斯.柴科夫斯基(Boris Tchaikovsky)、烏斯特沃爾斯卡婭(Ustvolskaya)、梅里科夫(Melikov)等大批傑出的年輕作曲家,更為魏因貝格、洛克辛(Lokshin)、諾西列夫(Nosyrev)等落難的作曲家提供過有力的政治保護,挽救了他們的音樂生命。
由於魏因貝格出眾的才華和謙遜、溫和的個性,40年代末魏因貝格已得到大師雲集的蘇聯音樂界的承認,很快融入肖斯塔科維奇、米亞斯科夫斯基等蘇聯頂級作曲家的群體。當年的莫斯科,朗道家就是物理學家的俱樂部,肖斯塔科維奇家就是音樂家的俱樂部,而魏因貝格是光顧這個音樂“俱樂部”最多、與主人最密切的一位“會員”。
據說他在蘇聯最受歡迎的作品是1948創作的大提琴協奏曲。魏因貝格的這部兩樂章30分鐘的大提琴協奏曲就是傑出的代表,兼有哀婉如歌的抒情和奮發向上的激情,甚至比肖斯塔科維奇激動無比的第一大提琴協奏曲還要出色。
1930年代末在華沙時魏因貝格就寫出了最初幾部正式作品,到40年代基本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很多現當代音樂都非常狂暴和抽象,比如魏因貝格傑出的後輩施尼特克的一些交響曲甚至給人描繪了殘垣斷壁的景象,有人猜測這是部分現代作曲家對當今社會茫然無措、無以言狀的表現,他們對社會越厭惡、越迷茫,他們的音樂就越抽象。而魏因貝格選擇了截然相反的道路,因為他聖潔而高貴的心靈拒絕厭惡和迷茫。


作於1942年,並在1943年使自己得到肖斯塔科維奇賞識的第一交響曲被學者尼基提娜(Nikitina)稱為“相當純真和傳統”的作品。1944年的鋼琴五重奏也是早期的代表作,其中以鋼琴為主的第三樂章尤其充滿靈感和創意。1937年寫出第一部絃樂四重奏後20年,1957年創作的第七絃樂四重奏則充分體現出魏因貝格式的美。在優美至極的第二樂章“間奏曲-小快板”中,第一小提琴在輕快的伴奏下歌唱出悠揚、婉轉的旋律,一隻白天鵝開始在夜幕下深情地獨舞,時而傾訴,時而含蓄,時而遐想。不僅旋律動人,而且配器精湛,將魏因貝格特有的深厚的底蘊和淡淡的哀傷發揮到極致。
1957年的第四交響曲已是相當成熟的高水準作品。魏因貝格把一個簡單的旋律構建成音樂大廈的高超本領在此得到充分展現,同時也有鮮明的個人特色——在歡快和熱情中蘊涵著堅定和自信。他總能把優美的旋律自然而流暢地不斷展開,心靈之歌似乎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無論1948年的大提琴協奏曲,還是1960年的小提琴協奏曲,以及令人歎為觀止的十餘部絃樂獨奏奏鳴曲,都幾乎讓獨奏樂器不停歇地貫穿始終,成為魏因貝格的一大特色。而且以小提琴協奏曲為代表的很多作品往往採用自然的漸弱的結尾,並不刻意雕琢,沒有明顯的情緒變化提示結尾的到來,而更像是永恆不息的歌聲漸漸遠去了。


登峰造極之作還要數1962-1963年創作的第六交響曲,因為這部交響曲不僅有民歌曲調,更有堅定的反戰信念和深厚的猶太文化。這部交響曲充分發展了從貝多芬、馬勒開始,由肖斯塔科維奇繼承到俄國的合唱交響曲形式,用童聲合唱演唱了柯維特科(Kvitko)、加爾金(Galkin)和盧柯寧(Lukonin)的文學作品。肖斯塔科維奇在聽過第六交響曲的首演後激動地向一位同事推薦道:“如果魏因貝格的第六交響曲在列寧格勒演出,你一定務必去聽。昨天我自己聽了深為感動。”
一年後的1964年就又寫出一部同樣美妙、宏大的《第八交響曲“波蘭之花”》,這次採用了波蘭詩人圖維姆(Tuwim)的詩作。而1967年完稿的第九交響曲也是以圖維姆的詩而作的合唱交響曲。
實際上,魏因貝格和肖斯塔科維奇同時創作了各自的第六交響曲和第十三交響曲,而這並不是巧合。兩人本來音樂理念就相近,又都具有高超的作曲才華,可謂莫逆之交;何況1943年肖斯塔科維奇對魏因貝格有知遇之恩,1953年又有救命之恩,可謂生死之交。到肖斯塔科維奇晚年的六、七十年代,與魏因貝格更加親密無間,相互影響至深。他們都住在莫斯科的同一個街區,往往各自寫出新作品後第一個聽眾就是對方,以致各自的音樂中不由自主地帶有對方的影子。比如魏因貝格的第五交響曲似乎採用了肖斯塔科維奇當時剛剛得到首演的第四交響曲的主題動機,而魏的第六交響曲第三樂章中蠻橫的定音鼓和鋼片琴似乎又出現在了肖的第二大提琴協奏曲和第二小提琴協奏曲中。


“我是肖斯塔科維奇的一個學生。儘管我從未上過他的課,但我自視為他的學生、他的血肉。”魏因貝格的確是肖斯塔科維奇最優秀、最親密的“學生”,他們是時代造就的莫逆之交、生死之交,是音樂史上難得的佳話。魏因貝格當年如果能隨霍夫曼去美國,他可能很快功成名就,享譽世界,我們很可能看到另一位出色的鋼琴家。但他陰差陽錯從波蘭去了蘇聯,深深植根於東歐那片尚待開發的音樂沃土,並且一路遇到名師——著名波蘭作曲家希曼諾夫斯基,寫出精彩無雙的六部手風琴組曲等作品的佐洛塔約夫,還有肖斯塔科維奇。這樣,我們有幸得到歷史饋贈的一位天才作曲大師。對於波蘭來的猶太人魏因貝格,肖斯塔科維奇不僅是恩師和保護人,更是知己和精神支柱。如果不是肖斯塔科維奇,就不會有魏因貝格。
魏因貝格常被稱為或者說被誤解為“小肖斯塔科維奇”。上文提到過他與肖情同手足,與對方分享並演奏最新的作品,甚至比賽創作四重奏,各自的創作風格也相似,不時有互相引用的痕跡。一方面魏因貝格才華出眾,有能力與肖斯塔科維奇在創作上長期相互促進,另一方面魏因貝格的精神世界也有與肖斯塔科維奇明顯不同的個性。相對於肖的那種銳利刺骨的反語和諷刺,魏因貝格更擅長含蓄、節制甚至幽默的表露。肖斯塔科維奇在第五、第七、第十一交響曲等作品中那驚天動地的拼死抗爭從未出現在魏因貝格筆下。肖的第一大提琴協奏曲剛毅無比,魏的大提琴協奏曲歌唱不息。同是悼念猶太亡靈和控訴社會不公,同樣震撼人心,但肖的第十三交響曲用低沉渾厚的男低音獨唱和合唱,而魏的第六交響曲用純潔動聽的童聲合唱,肖用最頑強的意志擊退敵人,而魏用最善良的心靈教化魔鬼。


與肖斯塔科維奇最大的個性區別在於有一種虔誠的樂觀主義紮根於魏因貝格的心中,流淌在魏因貝格的血液中。魏因貝格常用的漸弱的結尾,並不是寓意絕望或死亡,而是平靜和安寧。他比肖更有浪漫氣質,更多地是振作地寫音樂,寫得更加樂觀進取,雖然交響結構上比肖更為古典。反倒是兩人的各自十餘部四重奏中很難聽出這些區別,像互相折中調和了一樣,形式和氣質非常相似,同樣動人。
真正難分彼此的作品是1975年肖斯塔科維奇去世後魏因貝格立即開始創作的《第十二交響曲“懷念肖斯塔科維奇”》,那簡直就是用肖斯塔科維奇自己的音樂語言譜寫的生平紀錄片。從20分鐘長的非凡的第一樂章起,憤怒的情感爆發和抒情的內心反省總是轉變得天衣無縫。肖斯塔科維奇經歷的恐懼、痛苦、抗爭、沉思和他的胸懷、志向皆在其中,這也是魏因貝格和肖斯塔科維奇共同的心靈交響曲。
此後的魏因貝格也漸漸進入生命和音樂上的晚年,少了些肖斯塔科維奇般的激情,多了些馬勒般的內省,但魏因貝格般的聖潔和高貴始終如一。1984-1986年連續寫出《第十七交響曲“回憶”》、《第十八交響曲“戰爭——沒有更殘酷的詞彙了”》、《第十九交響曲“光明的五月”》,組成了他的“在戰爭的門檻上”三部曲。這三部曲渾然一體,各自可作為一部更加恢宏的大交響曲中的一個樂章。

晚年的魏因貝格似乎重新煥發了青春,在1986-1992年最動盪的年月裡接連創作了四部清新而振奮的室內交響曲。不僅毫無絕望和茫然,反而用優美如歌的情感、樂觀向上的深思編織起豐滿絢麗的交響語言,對旋律、技法、結構的駕馭也愈發爐火純青,把心靈深處最聖潔、最高貴的靈魂毫無保留地轉化為音符。此後,他還以頑強的毅力和虔誠的信念創作了最後的第二十一、第二十二交響曲,《第二十一交響曲“感恩祈禱”》獻給對華沙猶太人區的死難者的回憶,第二十二交響曲獻給對父親的回憶。這是作曲家在病入膏肓,臥床不起,已無力坐在鋼琴邊時寫下的音樂,第六、第八交響曲中的波蘭、猶太情結在這最後兩部遺作中昇華到至高的境界,是這位波蘭猶太之子最後的心靈告白和靈魂歸宿。魏因貝格為我們留下了150件以上的正式作品,包括26部交響曲(包括4部室內交響曲、2部未完成交響曲),2部小交響曲,10餘部歌劇和芭蕾,至少17部絃樂四重奏,另外約30部各類樂器的獨奏、重奏、協奏曲,等等。另有為電影、戲劇、馬戲、電臺而作的約1500首插曲……尤為引人注目的是,如此數量龐大、題材廣泛、水準出眾的創作中,除第十交響曲等極個別作品有現代音樂的初步嘗試外,幾乎全都用傳統作曲觀念和技法寫成。在20世紀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這一點上除肖斯塔科維奇外幾乎無人能與魏因貝格比肩。

早在19-20世紀之交,歐洲傳統的古典音樂資源已被開發殆盡,創作空間越來越狹小。巴赫、莫扎特、貝多芬、肖邦、李斯特,一位位大師把傳統鋼琴奏鳴曲的創作推向極致和盡頭,海頓、莫扎特、貝多芬、布魯克納、馬勒,一座座交響曲的巔峰讓後人的交響曲倍感窒息、望而卻步,迫使勳伯格、斯克里亞賓、斯特拉文斯基等現代音樂的先驅開始義無反顧地另闢蹊徑。魏因貝格畢生堅持傳統風格為主的創作,雖有新古典主義和現代音樂的色彩,但核心仍是浪漫的。他幾乎靠一己之力把晚期浪漫風格不可思議地一直延續到20世紀末,以絕頂的才華譜寫出浪漫主義音樂光輝的絕唱。--《愛樂》2006年第4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