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1919:《新青年》移師北京,成為新文化運動司令部

1917—1919:《新青年》移師北京,成為新文化運動司令部

1917年1月,陳獨秀回上海安頓好妻兒後來到北京,住進箭桿衚衕9號(現為20號)東院。北房三間是辦公室、書房和臥室,南房三間則是《新青年》編輯部。

1918年7月開始,《新青年》採取輪流編輯辦法,陳獨秀負總責。李大釗、魯迅、錢玄同、劉半農、周作人、胡適、沈尹默等人加入編輯部,《新青年》兵馬精壯。

這一時期的《新青年》發起文學革命和新文化運動,並高舉科學、民主、反帝反封建的大旗,為其後的五四運動提供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更重要的是,五四運動前後,《新青年》亦成為共產主義思想的重要傳播陣地。1919年下半年到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前,《新青年》刊登的關於馬克思主義、十月革命和中國工人運動的文章達130餘篇。1919年5月,在李大釗主持下,《新青年》出版了馬克思主義專號,成為在中國系統傳播馬克思主義的第一本刊物,並因此影響了毛澤東等眾多優秀青年,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提供了思想基礎和組織基礎,也為1923年10月20日《中國青年》雜誌的創刊和接棒,奠基了思想基礎、文風基礎、編輯基礎和讀者基礎。

1917年 4月,《新青年》第三卷第二號以“二十八畫生”的筆名發表了一篇論文《體育之研究》。文章說:“體育者,人類自養其身之道,使身體平均發達,而有規則次序之可言者也。”這位作者後來領導他的戰友們創建了新中國,他的名字是毛澤東。

另一位作者在寫給《新青年》的信中說:“我們素來的生活,是在混沌的裡面,自從看了《新青年》就漸漸地醒悟過來,真是像在黑暗的地方見了曙光一樣。”這位作者,便是《中國青年》雜誌的首任主編惲代英。(文-劉善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