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1919:《新青年》移师北京,成为新文化运动司令部

1917—1919:《新青年》移师北京,成为新文化运动司令部

1917年1月,陈独秀回上海安顿好妻儿后来到北京,住进箭杆胡同9号(现为20号)东院。北房三间是办公室、书房和卧室,南房三间则是《新青年》编辑部。

1918年7月开始,《新青年》采取轮流编辑办法,陈独秀负总责。李大钊、鲁迅、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胡适、沈尹默等人加入编辑部,《新青年》兵马精壮。

这一时期的《新青年》发起文学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并高举科学、民主、反帝反封建的大旗,为其后的五四运动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更重要的是,五四运动前后,《新青年》亦成为共产主义思想的重要传播阵地。1919年下半年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新青年》刊登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和中国工人运动的文章达130余篇。1919年5月,在李大钊主持下,《新青年》出版了马克思主义专号,成为在中国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本刊物,并因此影响了毛泽东等众多优秀青年,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也为1923年10月20日《中国青年》杂志的创刊和接棒,奠基了思想基础、文风基础、编辑基础和读者基础。

1917年 4月,《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以“二十八画生”的笔名发表了一篇论文《体育之研究》。文章说:“体育者,人类自养其身之道,使身体平均发达,而有规则次序之可言者也。”这位作者后来领导他的战友们创建了新中国,他的名字是毛泽东。

另一位作者在写给《新青年》的信中说:“我们素来的生活,是在混沌的里面,自从看了《新青年》就渐渐地醒悟过来,真是像在黑暗的地方见了曙光一样。”这位作者,便是《中国青年》杂志的首任主编恽代英。(文-刘善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