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榮逝世17週年,抑鬱症,絕對不會是因為不知足

張國榮又被稱呼為哥哥,因為當年他與王祖賢合演經典影片《倩女幽魂》。當時飾演小倩哥哥的張國榮,也因為這場戲名利雙收,哥哥這名字也就變成大家稱呼他的暱稱。

張國榮逝世17週年,抑鬱症,絕對不會是因為不知足

1992年參演陳凱歌導演執導的《霸王別姬》是張國榮的經典之一,‘不成魔、不成活’,除了是段小樓用來形容程蝶衣之外,更可來形容哥哥。這部電影讓哥哥知名度更上一層樓外,更於2015年被美國《時代》週刊評為‘百大不朽電影’之一。在4月1日哥哥忌日這天,


張國榮在他的告別演唱會曾說過他的快樂其實是很被動,因為作為一個藝人,他的快樂是建立在觀眾背後,即時當觀眾得到滿足之後,他才會覺得快樂。之後他又說了一句現在看來格外傷感的話,他表示:‘如果一個藝人可以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才告別的話,他和他的樂迷、影迷都會很難過;但有一日當我們掉下來,離開的時候 ,就只有我自己一個人難受,所以我是一個聰明人,我會早一點走。’直到哥哥離開大家後,我們才意會到,當時這句話也許有更深的涵義。

張國榮逝世17週年,抑鬱症,絕對不會是因為不知足

抑鬱症,是種自己也知道要快樂但就是無法為之的無力感

曾經有人說過,抑鬱症就像個黑洞,會把你一直吸進低潮裡,那是種無論你想怎麼打起精神,都沒有力氣的深深無力感,身旁的人都希望你快樂,而你也告訴自己‘我要快樂’,但無論怎麼努力,都沒有辦法改變自己的抑鬱時,迎來的是更深的自責。自責為什麼自己快樂不起來、自責大家都在幫助我的時候,我卻還是毫無起色。


我們身邊也許有一些有抑鬱症的人,他們可能是你的家人,也可能是你的朋友,而當我們在面對他們時,並不是我們要幫他們做很多事情,也許就是一個微笑與與安靜的陪伴。


面對抑鬱症,我們可以有2種方法陪伴

1.同理對方

當他鼓起勇氣分享煩惱,聆聽者應試著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很多時候藉由同理當事人的感受,就能讓對方感到滿滿的支持。

(1)同理:如果我是你,我也會感到很傷心。

(2)同情:好可憐。

(3)指責:大家不都告訴你應該快樂嗎?你就是不照做才會一直開心不起來!


2.擔任傾聽者而非指導者

當他人分享自己的難過、憂愁,我們有時會不小心落入‘指導者’的角色,給予對方建議,說明解決問題的方法,或只和跟他說一些加油打氣的話語,例如:‘想開點’、‘放輕鬆’、‘振作點’,但這些話語無助於安慰,反而容易間接形成‘指責’,加重壓力。他們最需要的其實是傾聽與陪伴,只要聆聽對方緩解情緒,陪伴在身旁,就能給予良好的心靈慰藉。

張國榮逝世17週年,抑鬱症,絕對不會是因為不知足

最後用一句哥哥曾經說過的話,勉勵所有的人:‘堅持、奮鬥、努力吧!不敢保證上蒼對你一定公平,起碼你已經努力過。對的起自己就不枉此生。得與失,反而並不那麼重要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