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科学家,卖友求荣,最终却落得被家暴的悲凉下场


沈括在科学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天文地理、音乐医药、律历占卜无所不通的全才。他的《梦溪笔谈》被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称赞为“中国科技史上的里程碑”,“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天文学界也曾为纪念他,将1963年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命名为沈括。但就是这样一个才华横溢之人,谈到他的为人处世、行事行径,实在乏善可陈,当真是小人无疑!

沈括出生于浙江钱塘沈氏家族,祖父沈曾庆曾任大理寺丞,父亲沈周、伯父沈同均为进士。从小是官宦人家出身,耳濡目染,沈括见惯官场尔虞我诈,溜须拍马,见风使舵,这对他后来的政治生涯作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宋代科学家,卖友求荣,最终却落得被家暴的悲凉下场


公元1069年,宋神宗即位,不久,王安石被任命为宰相,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变法运动。沈家和王家是世交,连沈括父亲的墓志铭就是王安石亲自书写的。王安石变法,沈括自然积极地参与了变法,并且得到王安石的信任和器重,先后担任了管理全国财政的最高长官三司使等许多重要官职。

变法贯穿了王安石的重要人生,也影响了沈括的一生。当时因为变法朝中政权分裂,变法派和保守派。其中沈括的好友苏轼就是保守派的代表人,沈括和苏轼两人都是高级知识分子,曾经是国家图书馆的同事,彼此之间一直保持着比较密切的联系。而苏轼在返京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造成的伤害,便上书反对王安石变法。后来苏轼因科举试题被弹劾诽谤朝政。万般无奈之下,苏轼只能上书请求外放,赴杭州任职通判。

两年后,沈括奉神宗皇帝之命到苏轼为官的两浙地区视察工作,久别重逢,两人执手相看泪眼。沈括嘘寒问暖,到了晚上两人以酒诉情。兴起之时,沈括提出要欣赏苏轼最近的诗文。苏轼也是喝大了,尤其听见自己的诗文这么受欢迎,自恋的毛病又犯了,兴致勃勃的拿了出来,如数家珍。当时的苏轼万万没想到,对面坐着的是一头置自己于万劫不复之地的豺狼。

宋代科学家,卖友求荣,最终却落得被家暴的悲凉下场


灾难很快降临,公元1079年,变法派中的李定等人故意歪曲苏轼的诗句,以讽刺新法为名大做文章,结果,苏轼因为“网织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下狱,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就在苏轼生死存亡之际,曾经和他称兄道弟的沈括就将当年苏轼送给他的诗作呈给了御史台,怕御史台看不懂重点,还贴心的做了笔记,标注出了有诽谤朝廷之嫌的诗句。就这样,在沈括的推波助澜之下,苏轼走上了漫长苦楚的外放之路。

如果说沈括当时是因为政见不同而出卖身为保守派的苏轼是不得已而为之,情有可原,那和沈括交情匪浅的王安石同样被他背后捅了一刀,那说他人品有亏就无可非议了。

王安石升任宰相开始变法时,遇到司马光的保守派的极力阻挠,两派各执己见,水火不容。变法如日中天时,沈括积极支持王安石,力挺新法,成了变法派中的中坚人物之一。但是,几年之后,变法之路稍有变动,沈括就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立刻上书历陈新法的弊端和害处。虽然墙倒众人推的事情历史上并不鲜见,但沈括作为王安石至交,在朋友推心置腹的信任中却猝不及防地给对方一刀,任谁也无法承受,实在是下作。

司马光和王安石两人是政见不合,但对于对方的为人和才华是十分肯定的,因此,沈括落井下石,见风使舵,司马光也十分不齿这种下三滥的手法,直接将沈括的举荐信公之于众,沈括的大尾巴终于露出来了,个人信誉彻底破产。王安石气的大骂:“沈括小人,不可亲近”。

沈括万万没想到自己会为北宋朝政团结做出了重要贡献,守旧派和变法派依然视同水火,但在鄙视沈括这件事上,却立场出奇的一致。谩骂他,离间他,上书诽谤他,他也经历了那些他曾对别人做过的事。元丰五年,沈括被上书弹劾他出使辽国时出卖国家利益。其实,沈括和辽国的谈判很给力,只是神宗自己软弱,答应辽国苛刻条件,之后后悔时,就拿沈括当替罪羊了。并将沈括逐出京城,贬到宣州。

后来宋哲宗即位,大赦天下,但朝中人纷纷上书反对赦免沈括,指责沈括“反复无常、附会大臣”历数沈括罪行,哲宗于是下令唯独沈括不可赦。做人失败到这份上,也是没谁了。

宋代科学家,卖友求荣,最终却落得被家暴的悲凉下场


更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后来,沈括赋闲在家,听说了苏轼被起用当了杭州太守,便坐不住了,居然装作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厚着脸皮跑去找苏轼叙旧。苏轼当年差点被他害死,现在又毕恭毕敬的上门拜访,只字不提当年之事,对此也是很无奈了。

人在做天在看,也许是报应,沈括看重权势财富,娶得第二任妻子是淮南官吏张蒭之女。张氏骄蛮凶悍,经常家暴沈括,拳脚相加。有一次,张氏发脾气,竟将沈括的胡须连皮带肉扯下来,儿女们抱头痛哭,跪求母亲息怒。在张氏的虐待下,沈括生了一场大病,此后身体越来越虚弱,常常唉声叹气说到:“我命不久矣”。沈括日渐恍惚,精神频临崩溃,一次乘船过扬子江,竟欲投水,幸好被旁人阻拦。不久之后,沈括就病逝了。有才之士竟是如此悲凉的离开人世,令人愕然。

卖友求荣、无耻变节,害人害己,自食其果,身败名裂,概括的就是沈括科学家名誉光环下的另一面了,而这一面阴影太黑暗,太耻辱。但不得不承认,阴影也是沈括人生的一部分,这就是历史,尊重历史,认可他的贡献,也应客观看待他的另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