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房高就一定是好電影對不對?這些因素在背後左右著票房的走向

相信大家在聊一部電影的時候,都聽到過這樣一句話:xx電影票房那麼高,還算爛片嗎?

面對如此理直氣壯地提問,感覺就算自己把心愛的好電影誇出花來,對方也會以票房不夠格為理由,把你準備的話語給噎回去。

這是一個十分常見的現場,很多人都喜歡把一部電影的票房作為一部電影優劣與否的決定性因素,只要票房高,就一定是好電影,至今都會有人用這種理由為《小時代》系列影片進行洗白。

票房高就一定是好電影對不對?這些因素在背後左右著票房的走向

電影本身並不是一個純藝術品,從誕生之日起,它就同時具備了商業屬性和藝術屬性,創作者基於對於藝術屬性的追求,去創作能夠體現自己藝術追求的作品,創作完成後,電影就會成為一件商品被推廣,這時候電影的營銷者會極盡所能將自己手中那些影片的商品屬性發揮到極致,潛移默化的在觀眾群體中去推動票房的提升。

在這樣的背景下單純的依靠一部影片的票房來判斷一部影片的好壞,本來就是一種偷換概念的詭辯之術,很多朋友肯定也會納悶如果一部影片不夠優秀,它是如何獲得高票房的呢?

本文就是要將這些決定票房的客觀因素為你一一揭曉。

檔期

把檔期這一個元素作為開頭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相信大家就算不了解檔期的貓膩,也聽說過那些所謂的暑期檔啊,國慶檔啊之類的,好像只要到了一個熱門的檔期就一定能夠獲得高票房一樣。

實則不然,檔期的選擇是因片而異,1995年,成龍用自己的《紅番區》打開了中國內地電影市場賀歲檔的大門

,當影片敲定在過年期間上映的時候,還有不少人認為這種行為無疑是自己找死,過年怎麼會有人去看電影呢?結果那年的春節,無數男女老少都把這部《紅番區》當做午飯過後無所事事的消遣,自此之後,國內的電影市場才意識到,自己錯過了一個黃金檔期。

票房高就一定是好電影對不對?這些因素在背後左右著票房的走向

自那之後,賀歲檔就成了兵家必爭之地,尤其到了近幾年的賀歲檔,更是佳片雲集,各路導演攜一眾明星紛紛將自己的精力聚集在賀歲檔這一個關鍵檔期之上。

其實,仔細回想,每年除了最知名的那麼兩三部以外,依舊有許多影片在賀歲檔上充當炮灰,以2019年的賀歲檔為參照,在《飛馳人生》、《瘋狂外星人》等賣座電影的背後,同時可以看到《日不落酒店》、《江湖喜事》等一類毫無知名度的影視作品,連排片都輪不到。

票房高就一定是好電影對不對?這些因素在背後左右著票房的走向

所以在檔期的選擇上,並不是說火熱的檔期就是大賣的檔期,而是要學會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檔期,這一點上國內有幾部並不算佳作的電影可以說是教科書級別的表現。

2006年《大電影之數百億》,豆瓣評分5.6,將近三萬五千人標記看過,導演阿甘可以說是國內知名的爛片生產商,這部《大電影之數百億》也算是國內少有的惡搞其他電影為主要畫面的類型電影,可參照國外知名的《驚聲尖笑》系列。

票房高就一定是好電影對不對?這些因素在背後左右著票房的走向

當國內所有電影都想著避開《滿城盡帶黃金甲》的鋒芒的時候,《大電影之數百億》反其道而行,選擇與張藝謀的電影同期上映,讓人們在《滿城盡帶黃金甲》和《傷城》之外多了第三個選擇,可以說當時許多奔著《滿城盡帶黃金甲》走進電影院的觀眾,因為沒有趕上合適的檔期都會退而求其次的在另外兩部電影中二選一,這個時候《大電影數百億》本身的惡搞元素,相對來說要比《傷城》這部影片更適合作為閤家歡的選擇。

這次逆向操作思維,讓這部小成本影片,在《滿城盡帶黃金甲》的眼皮底下,偷走了2000萬的票房,可以說是一次完美的檔期操作,當然,現在的市場環境,這種操作已經很難實現,同期的佳作太多,各類型影片基本都有,所以炮灰反而更多。

《大電影之數百億》還有一個第二部,除了還是原班人馬,與前作毫無關係,翻拍了西班牙喜劇電影《幸福的黃色電影》,原作的劇本完成度很高,基本保證了影片的整體質量是高於第一部的純惡搞作品的,但是那一年的賀歲檔,要同時面對《投名狀》、《集結號》、以及《長江七號》這些多類型影片的圍剿,基本已經沒有生存空間,最後慘敗收場。

票房高就一定是好電影對不對?這些因素在背後左右著票房的走向

另一部電影《失戀33天》,相信不少觀眾對這部影片要更為熟悉一點,這部2011年上映的都市愛情電影,豆瓣評分7.2,最終票房收入3.5億,11月夾在國慶檔和賀歲檔之間,一直都是不被看好的雞肋檔期,這一個時期很少會有佳作上映。

籌備了將近一年的宣發,迎合失戀這個主線,將影片安排在了2011年的11月11日(後來提檔至11月8日),從11月上旬到12月的中旬,《失戀33天》很好的避開了與《讓子彈飛》、《趙氏孤兒》、《非誠勿擾2》這些賀歲大片的正面抗爭,幾乎獨佔了整個檔期。

票房高就一定是好電影對不對?這些因素在背後左右著票房的走向

從這兩個例子其實不難看出,檔期對於影片票房的影響並不在於你是否選擇了一個火爆的檔期,而是是否在最合適的檔期把自己的影片塞進去,利用好市場的落差,來賺取票房,《失戀33天》或許還有一些值得稱讚的細節,而《大電影之數百億》這樣舉著旗幟說自己爛的影片,說票房高就是好電影,你自己會信嗎?

宣發

電影拍得怎麼樣我不管,我只管怎麼給你宣傳出去,從電影開拍的那一刻開始,發行方的宣發團隊,就已經開始躍躍欲試,用各種辦法會影片進行多角度的宣傳,以求能夠把更多的觀眾騙進電影院。

前文提到的《失戀33天》在宣發上也是一把好手,2011年11月11日,這個號稱世紀光棍節的關鍵元素,給了《失戀33天》一個很好的營銷方向,雖然11月是一個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的清水檔期,但是也可以看到《鐵甲鋼拳》這樣的引進大片,《失戀33天》之所以能夠打敗這些引進大片,宣發團隊可以說是功不可沒。

票房高就一定是好電影對不對?這些因素在背後左右著票房的走向

當時國內的宣傳途徑,已經逐漸開始向網絡化傾斜,宣發緊扣失戀這一個主題,在網絡上實施精準營銷,從2011年年初就開始進行大範圍的推廣和宣傳,在人人網和微博都推出了跟“光棍”“失戀”這些關鍵詞有關的話題討論。影片之所以最早爆出的檔期在世紀光棍節的當天,也可以說是完全為了影片的宣發服務,以獲得更多的人的共鳴。

當時《失戀33天》的宣發團隊,在網絡上推出了以《失戀物語》為題的系列微視頻,以拍攝普通人講述的失戀故事為主題,在網絡上進行全面的病毒營銷,這種以普通人作為主角的宣傳方式,更容易引起觀眾的移情作用,以喚起什麼對於“單身”這一概念而產生的情感共鳴,在宣傳氣氛達到高潮的時候,對影片進行提檔,進一步刺激人們的消費心理,從期待轉換為實際行動。

票房高就一定是好電影對不對?這些因素在背後左右著票房的走向

除了這種緊扣主題的病毒營銷外,這兩年不少觀眾也接觸到過一種欺騙式的病毒營銷,隨著短視頻的火爆,電影的宣傳可以說有了更廣闊的途徑和更為直接的宣傳效果,一段情緒式的唸白配上幾組憂傷的畫面,就可以激起大多數觀眾的期待心。

2018年12月,一部國產小眾文藝電影《地球最後的夜晚》確定將在18年的最後一天上映,文藝電影在國內的票房表現一直不是很好,雖然導演畢贛已經憑藉自己的處女作拿下了金馬獎的最佳新導演,但是影片的受眾並不會因為獎盃而有所改變。

《地球最後的夜晚》的宣發團隊絞盡腦汁也沒有找到合適的宣傳點,這時候一個影院的經理突然想到一個“一吻跨年”的點子,營銷團隊果斷意識到這個宣傳點的潛力,隨即緊緊抓住了這個營銷點,以抖音為主戰場,打造了一個“一吻跨年”的宣傳文案。

從12月上旬就開始在抖音上進行病毒式的宣傳,配上——你打算什麼時候,去見那個,你超級想見的人啊,這樣的文藝獨白,將在跨年夜看《地球最後的夜晚》變成一件充滿儀式感的行為,無數個跟風視頻隨之而來,極強的傳播能力讓許多情侶跟風買票,光是預售都已經破億。

票房高就一定是好電影對不對?這些因素在背後左右著票房的走向

結果當天晚上各地電影院都陸續發生大規模中途退場事件,隨著影片的揭曉,在各種看不懂的評價之中,影片只獲得了2000多萬的票房。

營銷很成功,現實很殘酷,不得不承認過於文藝的作者電影,在更為廣泛的市場上,依舊存在著弊端。

這一點在同樣將抖音作為主要宣傳戰場的《前任3》身上,就不曾看見,19億的票房收入,堪稱中國電影的票房神蹟,影片的宣傳方如同《失戀33天》當時的宣傳策略,緊緊扣住“前任”這一個敏感詞,對受眾進行垂直打擊,抖音和快手上充斥著因為看《前任3》而想起前任,或者全城尋找前任的短視頻,亦或者是看完影片,在影院的座位上嚎啕大哭的視頻

,各種奇葩事件,緊緊勾住觀眾的好奇心,想要去影院一探究竟,而影片本身就是一個比較生活化的喜劇作品,也更具備大眾接受度,這樣的票房收入可以說十分正常。

票房高就一定是好電影對不對?這些因素在背後左右著票房的走向

主創團隊+影片類型

前文提到的《地球最後的夜晚》雖然營銷成功了,但是並沒有考慮好自己的受眾,反而導致無數小青年,沒有看到自己想要的浪漫愛情,在雲裡霧裡的俄狄浦斯情節中選擇了退場,這裡其實可以說明,影片的類型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之所以沒有將影片類型單獨拿出來說,而是和主創團隊合併在一起,主要因為二者雖然曾經都是市場上的主流決定因素,但是在今天,可以說是被營銷和檔期的選擇遠遠的甩在了身後。

首先說影片類型,電影本身就具備著一定的娛樂屬性,相比於書籍來說,它的受眾面更廣,幾乎可以覆蓋各個年齡層的觀眾,因此電影院很多時候,是一個適合分享的場所,人們普遍會選擇與自己有著情感基礎的人一起走進影院。這個時候,影片的類型就會成為一個比較糾結的選擇,相對於恐怖片,愛情片,懸疑片這些擁有特定受眾群體的影片,喜劇片可以說是人們走進電影院的首要選擇。

票房高就一定是好電影對不對?這些因素在背後左右著票房的走向

畢竟看電影,本來就是一種放鬆,讓自己的神經緊跟著影片節奏,顯然起不到這樣的效果,在2017年,我國票房榜的前五位中,有三部都是帶著一定喜劇色彩的影片,《羞羞的鐵拳》、《功夫瑜伽》、《西遊伏妖》,到了2018年前十位中,有4部都是這一類型的喜劇片。

在電影市場持續走高的情況下,人們對於各類型影片的接受度也是越來越高,有的時候,人們很難通過預告片瞭解到真實的影片類型,這也就導致了影片類型在票房的影響上輸給其他營銷手段的原因。

票房高就一定是好電影對不對?這些因素在背後左右著票房的走向

至於主創團隊,真正能夠影響到觀眾的多數都是導演亦或者影片的主演,演員這一項在我之前的文章中曾經有過詳盡分析,很多流量明星,自帶粉絲效應,可以吸引觀眾走進影院進行觀看,而到了這兩年,已經從流量吸引轉變成了一些實力派影星對影片的影響,比如去年叫好又叫座的影片《我不是藥神》,影片先是通過徐崢吸引了一批觀眾,而後再通過自己的口碑質量,達到了觀眾之間的二次傳播,吸引了更多的觀眾。

除此之外,也包括黃渤,吳京,沈騰等演員,自帶優質作品的保障,可以去吸引觀眾買票進場,這對於單單依靠流量就能吸引到觀眾的時代要好得多。

口碑+排片

把觀眾吸引到電影院之後,靠的就是影片的口碑了,近兩年的電影市場,已經逐漸開始出現很多宣傳少,明星少的影片,依靠著自身的優秀品質,逆轉自己在電影市場的表現,去年夏天的國產動畫《哪吒》,一部新人的動漫作品,硬是靠著一路超前點映為自己贏取了良好的二次傳播效應,最後突破了50億的票房大關。

票房高就一定是好電影對不對?這些因素在背後左右著票房的走向

有了好口碑就一定能夠獲得高票房嗎?也不盡然,之前也曾介紹過一部電影的票房收入有一部分是要分給院線的,加上發行方跟院線本身的關係,排片的時候一般都會優先考慮將同時具備明星效應和市場效應的影片進行多場次安排,對於毫無準備的觀眾,熟悉的明星和類型,顯然更具備吸引力。

票房高就一定是好電影對不對?這些因素在背後左右著票房的走向

大多數人選擇電影的時候,都不是有計劃地,而是隨手點開購票軟件或者直接前往電影院,有什麼臨近場次就看什麼,有著雄厚資本的影片,基本上佔據了所有的放映時間段,自然會成為觀眾的首選,比如早期的小眾電影《心迷宮》,作為導演的首部作品,沒明顯沒噱頭,大多數排片都在上班時間,或者一些深夜場次,除了真心期待的觀眾,很少能有觀眾能夠碰上這些影片。

結語:

電影是藝術品,同時也是商品,票房是它商業屬性的體現,正如文中所言,一部電影獲得高票房,確實有口碑的因素存在,但更多的是通過各種各樣的營銷手段,讓你一步步的邁進電影院,就算你中途退場,你這張票也已經奉獻給了該影片的整體票房收入之中,所以即便拿到幾十億的票房,也不一定就是一部佳作。

我們也不能否認,很多作品藝術屬性很高比如畢贛導演的《地球最後的夜晚》單從文藝片的角度看,他具備了各種文藝片該有的優良品質,有著自己的思想表達,有著對於俄狄浦斯情節的深層次藝術加工,但是對於市場來說,這並不算是一部完全成功的影片,觀眾會被那些繞來繞去的角色構造勸離影院,選擇早點回家。

票房高就一定是好電影對不對?這些因素在背後左右著票房的走向

電影創作者們從接觸這個行業開始,就要面對藝術和商業的掙扎,在香港電影《色情男女》中,就有臺詞說到:電影是假象,你這次賣座的話,你下次拍什麼沒有人管你。

國內很多年輕導演在第一部電影成功後,面對著大額的投資,迫不及待的將自己的創作欲表達出來,最後卻慘敗電影市場,遲遲看不到新作,這種情況又何嘗不是市場的一種無奈,導演想拍的是有深度的電影,發行想要的是好賣的電影,而真正叫好又叫座的影片又有幾部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