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伐紂:真實的歷史沒有儒家說的那麼浪漫

周文王死後,兒子姬發即位,他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周武王。武王即位之後,遷都到了鎬京(也在今天的西安市長安區附近)。他延續了文王姬昌的政策,以姜太公、周公姬旦、召公姬奭、畢公姬高等能臣賢士為輔佐,繼續發展生產、收攏人心、積蓄力量。而此時紂王仍然在大肆對東夷用兵,使得國內人民負擔更加沉重,內部矛盾更加尖銳。在商朝統治集團內部,逐漸形成了以比干、箕子、微子、商容等人為代表的反對派。

周武王即位第九年,在盟津(在今天河南省孟津縣西北部)召開誓師大會,這既是討伐紂王的總動員,也是一場大規模的軍事演習,同時還可以看看自己在諸侯當中的影響力如何。當年周文王在諸侯中的威望已經很高,但武王繼位後對於自己的影響力還沒有那麼大的把握,因此需要檢驗一下。

武王伐紂:真實的歷史沒有儒家說的那麼浪漫

為了獲得諸侯認同,武王把文王姬昌的靈位載在車上,遍告諸侯說是奉文王的遺命討伐,自己不敢專斷。去之前姜太公發佈命令:“給你們船隻(你們加緊渡河),遲到的斬首!”。官兵們爭先恐後的渡過黃河,傳說那天同時到達盟津的諸侯有八百個。真實到達的未必那麼多,但這件事說明周國已經是眾望所歸,武王取得了號令諸侯的威望。各諸侯都說現在可以討伐了,但是武王說:“你們不知道天命,現在還不行”,就班師回國了。他這裡說的“天命”實際是指時機,也就是說商朝的統治集團還未出現分崩離析的狀況,發動總攻的時機還沒有來到。歷史未記載紂王對此有什麼反應,採取過什麼防備措施。根據後來的情況看,很可能他曾經想過要解決這個巨大的威脅,但很快又被迫把主力調去對付已經反叛的東夷部族,給了周國以可乘之機。

武王伐紂:真實的歷史沒有儒家說的那麼浪漫

又待了兩年商朝內部的反對派和紂王的關係徹底破裂,比干被紂王殺掉,箕子被囚禁起來,甚至裝瘋以自保。微子和親信太師、少師(兩者都是官名)一起叛逃,微子指使他們給武王報信。武王通過他們的告密,瞭解到商朝統治集團內部四分五裂,現在國都兵力空虛,正是攻打的好時機,於是遍告天下:“商朝有重罪,不可不討伐!”。但在大軍出發之前,武王找人占卜的時候,卻發生了一件小插曲。巫師使用龜甲占卜,結果是非常不吉利。

巧合的是此時天上又來了場暴風雨,武王和群臣都很害怕。通過這個小事,歷史把武王作為人更真實的一面暴露了出來:英雄、聖人固然偉大,然而他們也是人,也有普通人的恐懼。英雄不是沒有恐懼,不是沒有忐忑不安,他們只是最後能克服自己的恐懼而已。畢竟商朝還是看上去很強大的正統王朝,周國以前從來沒有跟商朝交戰過,很難說有百分之百的把握打贏。在關鍵時刻太公姜尚力排眾議,說這不是什麼凶兆,而是改朝換代的吉兆。他勉勵武王說現在是推翻紂王的千載難逢的良機,機不可失時不再來!聽了姜太公的分析,武王理智地克服了恐懼,下定決心出兵。

武王伐紂:真實的歷史沒有儒家說的那麼浪漫

武王再次載上文王的靈位,率戰車三百乘,衛士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向東進發。這一年武王再次會同諸侯到達盟津,諸侯跟著來討伐的有四千輛兵車(那個時代以戰車為主要作戰單位,每輛戰車配備一定數量的甲士和步兵,能達到四千輛戰車,在當時是很大的兵力)。在誓師大會上,他向各諸侯的將士們歷數了紂王的罪惡,也像當年成湯征討夏桀一樣,提出了“共行天罰”的口號。商朝在西邊兵力空虛,武王的軍隊沒有費多大力氣就打到了其都城附近的牧野(大致位於今天河南省新鄉市附近)。

武王伐紂:真實的歷史沒有儒家說的那麼浪漫

紂王見到武王一下子就打到都城附近,十分驚慌,由於沒有多少兵力可以調遣,就臨時把抓來的幾十萬奴隸武裝起來,讓他們上前線去抵抗。這些奴隸們平時備受虐待,根本就沒有鬥志,心裡反而盼著武王打過來,於是就陣前倒戈,反而成了周軍的開路先鋒。武王親率大軍發動總攻,紂王的軍隊土崩瓦解了。紂王狼狽逃回來,登上自己建造的鹿臺自焚而死。我們說商朝軍隊崩潰的比較快,並不是指這場戰爭很輕鬆。

奴隸們沒有戰鬥之心,但商紂王的其他軍人肯定是有過激烈抵抗的,因此《尚書》上說這場戰役“血流漂杵”。戰國時期孟子說武王是天下最仁義的,紂王是天下最不仁義的,以最仁義的君主討伐最眾叛親離的暴君,肯定不會有這麼激烈的戰鬥。這論調顯然是孟子把本來已經被周朝美化的武王更加理想化了,後來成了歷代的正統觀點,影響了後世很長時間,然而究竟不是事實。我們前面講過,紂王做了一些改革,比如提拔重用身份比較低的人做官,停止了大規模殺害奴隸的祭祀等等,不可能沒有國內的擁護者。紂王並非被所有人都拋棄了,武王滅商也不是得到所有人的擁護,這一點可在滅商之後的一些事件中看出來。

武王率兵攻入商朝都城,商朝很多百姓前來迎接。百姓們向他拜賀,他連忙謙虛的還禮。到了紂王死的地方,他命人砍下紂王及其兩個寵妃的頭顱懸掛在旗杆上。武王就這樣滅掉了強大的商王朝,建立了周朝。此時的周朝定都鎬京,人們習慣上稱之為西周,和後世遷都洛邑(今天洛陽附近)之後的東周相區別。

武王伐紂:真實的歷史沒有儒家說的那麼浪漫

武王是個非常有政治頭腦的人,他看到自己剛剛攻破商朝都城,商朝人心裡並未完全歸附。儘管部分百姓前來迎接自己,但這很可能是出於恐懼,或者說政治投機也未可知。甚至這種百姓“簞食壺漿以迎王師”的場面是武王自己導演的也有可能。《史記》記載為了鞏固政權、穩定人心,武王夜裡擔心的睡不著覺。

在商朝都城祭祀上天時,武王讓周公、畢公手持大鉞、小鉞把自己夾在中間,散宜生、閎夭等大臣全副武裝予以護衛,外面更是層層士兵防守,可見其戒備心之重。必需採取適當的措施才能穩定政局,鞏固新生的周朝政權。要做到這點就必須拉住商朝的貴族和百姓,孤立並消滅紂王的擁護者才行。說紂王只有妲己和幾個小人擁護,完全不是事實:再過一些年,紂王的兒子武庚在武王去世之後能發動聲勢那麼大的反叛,也可以佐證筆者這個觀點。

武王對待不同的幾類人採取了不同的措施。

貧民百姓是容易滿足的,他們非到萬不得已的時候是不會造反的,相反統治者如果切實給點實惠他們就會很感激。武王命人把監獄裡關押的百姓釋放出來,還把商朝鹿臺裡的財物和倉庫中的糧食拿出來賑濟他們,這樣就贏得了他們的擁護。至於原來商朝的奴隸是被解放了,還是分給了周朝的貴族們,目前資料還比較缺乏。

武王伐紂:真實的歷史沒有儒家說的那麼浪漫

前朝貴族是比較難以對付的,只有處置好了他們,政局才能真正穩定下來。對於本來就反對紂王的貴族們,武王不但保全他們的財產、地位,甚至公開予以表彰。他命人釋放了被囚禁的箕子,修整好被紂王殺死的比干的墳墓,還旌表了被紂王廢黜的老臣商容的居所,以彰顯商容的德行。他這麼做實際是告訴商朝的上上下下,我來這裡是替你們剷除暴君,表彰賢者來了,跟成湯討伐夏桀時用的“弔民伐罪”的口號是差不多的。

武王深知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道理,這樣不但可以再次凸顯紂王的罪惡,樹立推翻商朝的合法性,還可以把這部分貴族的利益牢牢地綁在周朝的戰車上,從而穩定了商朝上層貴族的人心,大大減低了他們的牴觸情緒。對於還死忠於紂王的那部分人,武王則採取了毫不客氣的暴力手段予以搜捕和鎮壓,說讓他們承受跟紂王一樣的罪責。

武王伐紂:真實的歷史沒有儒家說的那麼浪漫

經過一系列措施,武王穩定了周朝的政權,帶兵西歸鎬京。天下已定,他開始大封諸侯。太公姜尚功最大,封在營丘(大致在山東省昌樂縣東南一帶)建立了齊國。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封在曲阜,建立了魯國。召公姬奭被封在燕,建立了燕國。

武王讓紂王的兒子武庚管理殷商遺民,封地大概在今天河南安陽一帶。為了防止武庚造反,周朝又在武庚封地的周圍設立了三個諸侯國,分別由武王的三個弟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管理。管叔、蔡叔和霍叔實際是周朝派來監督武庚的,被後世稱為“三監”。也有說法是讓武庚管理殷商遺民,而派管叔、蔡叔輔佐他並負責監督。武王留下了武庚沒有除掉,還把部分土地和百姓讓他管理,這就為後來的武庚叛亂埋下了隱患。此後又過了幾年,武王就病死了,他的兒子姬誦即位,就是周成王。

武王伐紂:真實的歷史沒有儒家說的那麼浪漫

武王伐紂是歷史的進步,但其本質還是兩國奴隸主貴族爭奪中原統治權的鬥爭,其結果是西周的奴隸主貴族取代了商朝腐朽的奴隸主貴族進行統治。在這個過程中有個明顯的亮點,那就是奴隸們的力量第一次得到很大的展示。這些平時被人看不起,被人漠視,被欺凌壓榨到極點的人們,這些沉默的大多數,在最後關頭成了舉足輕重的力量。

奴隸們的陣前倒戈對推翻商朝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儘管這些奴隸們也有歷史侷限性,比如只是自發地倒戈,並非有組織有綱領的自覺反抗,倒戈也只是選擇了新的奴隸主們來統治自己,但是這畢竟是人民力量的一次偉大顯現,足可以證明歷史還是由人民創造的。英雄人物是順勢而為、因勢利導建立了功業,真正決定盛衰成敗的還是人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