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為周朝的封國,都發源於東夷文化,為何齊、魯文化會不同

眾所周知山東號稱齊魯大地,在三千年多年前,西周建立,為了周朝統治者“

封建親戚,以潘屏周”的目的,分封齊、魯兩國。齊、魯封國不僅是兩國建立的開始,也是齊、魯文化真正形成的開始。

齊魯兩地同屬東夷文化區域,齊文化與魯文化均發源於東夷文化。孔子曰:“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雖然二者同發源於東夷文化,但兩種文化特色迥異。

同樣為周朝的封國,都發源於東夷文化,為何齊、魯文化會不同

齊文化繼承東夷的文化傳統,較少受到周禮的束縛,其特點為重功利趨理性。因此出現了孫武、管仲、孫臏、扁鵲等重實力型人才,管仲更為後世稱為商業鼻祖。齊國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更是變成強國,稱霸一時。

魯文化選擇繼承了“周禮”,以東夷文化為輔的方針。在西周滅亡之後,魯國依然成了周禮保存和實施者,所以就有了“周禮盡在魯矣”的說法。魯國更是出現了思想巨匠,出現了主張非攻尚義的墨家和儒家,對後世文化影響深遠。

齊、魯同處東夷文化區域,為何會出現二種不同的文化差異,不得不從兩國立國之初,不同建國方針的形成和確立開始談起。


分封齊、魯兩國動因

為何要分封齊、魯兩國,作為周朝統治者來說,大致有二個動因。

同樣為周朝的封國,都發源於東夷文化,為何齊、魯文化會不同

西周初期分封

動因一:

給予建立周朝的功臣和王室貴族的一種獎勵手段。

《史記·周本紀》記載:“武王克商後,封功臣謀士,而師尚父為首封,封尚父於營丘,曰齊。封弟周公旦於曲阜,曰魯。”而太公和周公都是在滅殷興周的鬥爭中立了大功勳的人物。太史公有“天下三分,其二歸周者,太公之謀計居多”⋯⋯。而周公旦則“常輔翼武王,用事居多”。

幫助周武王創建周朝非常重要的二個人物,姜子牙周公,二個人貢獻非常大。給予有功之臣,最高獎勵無非給予封地。因此兩人成為首封之列,還把對周王朝最為重要的東部土地封於二人。

動因二:

鞏固周朝統治的需要

周武王的私心,在周朝建立之前,齊、魯兩地還不屬於周朝的領地。給你土地無非就是幫助周朝拓疆鎮敵,鞏固統治的需要。

殷商是一個統治範圍極廣的大國。雖然在牧野之戰之後,商朝滅亡,但殘餘勢力依然還存在,特別在商文化中心地帶的商奄、薄姑等方國,反周勢力非常強大。因此在周朝建立初期,所封國家都是在殷商舊地。在東部分封(姜姓諸侯)、(姬姓諸侯)兩國,無非就是在殷商舊地佈下的殖民據點,鎮撫敵人和鞏固周朝統治的作用。


立國初期,齊、魯兩國境況不同

立國初期兩國不同之一:

“制夷”還是“屏周”

同樣是分封,然而對周武王對齊、魯兩地的動因、目的不同。封齊以“制夷

”為主, 封魯以“屏周”為主。

齊國初封之時,齊國土地上盤踞著土著夷人薄姑氏,周邊還有強大的萊夷。封“”的目的,不過是在商朝舊部安插一個小小據點。《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姜子牙剛剛被封在營丘之時,經常與萊人發生十分激烈的爭奪戰。由於當地萊人力量非常強大,姜子牙只能在夜間行軍,偷襲敵人,勉強安下據點,類似於今天的游擊戰。齊國創立之初,四周被異族包圍,就像我們熟知的革命根據地一樣,隨時可能覆滅。

周武王將姜太公封於這種危險的地區,最初的目的不是為了對齊地的“統治”,而是用來防備萊夷勢力周朝統治的威脅,相當於在敵人的內部安插個警報站,時刻觀察敵人的動向,最後能統治那裡求之不得。不過後來姜子牙的帶領下,到了春秋齊靈公時期,200多年時間,齊與萊發生過無數次的戰爭,最終實現了“

以齊制夷”的目的。

魯國初封之時,面臨的情況和齊國有很大不同。建立魯國之前,魯國靠在周朝統治區域的邊上,已經被周公東征時,掃平了障礙,清除了敵患。同時魯國地處汶、 泗流域,地勢平闊,土地肥沃,人口密集,物產富饒。

《詩經·魯 頌·踢宮》:“王日叔父,建爾元子,俾侯於魯,大啟爾宇,為周室輔。”《左傳·僖公二十四年》載:“昔周公吊二叔之不鹹,故封建親戚,以蕃屏周。管蔡邸霍魯⋯⋯文之昭也。”

《 閟 宮》箋雲:“封魯公以為周公後,故云大開汝居,以為我周家之輔。謂封以方七百里,欲其強於眾國。”

我們可以看出周武王在分封魯國的目的就是為了“屏周”、“為周室輔”。是想把魯國打造成周朝的衛星國,成為抵禦東部勢力的緩衝地帶,起到輔佐周室的目的,這一動因是十分符合當時鬥爭形勢和周人統治的需要。

同樣為周朝的封國,都發源於東夷文化,為何齊、魯文化會不同

立國初期兩國不同之二:

兩國經濟基礎不同

《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序》稱:“齊、晉、秦、楚,其在成周微甚,封或百里或五十里。”

在這些“微甚

”的封國裡未提到魯國,可見魯國最初實力強於齊國。經濟基礎的好壞也決定了文化的發展方向。

齊國在荒僻的海濱之地,“地瀉滷,人民寡”;“避草萊而居焉”,土地瘠薄、人口稀少是對齊國初期的描述。為了能夠完成抵禦、征服萊人的重任,首要任務就得發展經濟,才能抵抗敵人的侵犯,以求自保,最終才能達到“制夷”和征服萊人的目的。因此姜子牙剛到齊地時,不得不採取和魯不一樣的方針政策,迅速發展生產,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讓齊成為經濟強國,成為周人封齊最直接動因。

魯國在曲阜一帶,人類早期活動的聚居之地,也是黃河下游一帶的文化中心。少皞時代部族長期活動的中心, 到了商代數次成為

都城,也是各部族、方國爭奪的戰略重地

同樣為周朝的封國,都發源於東夷文化,為何齊、魯文化會不同

此地在商代為舊都,經濟上得到很大程度上的開發。作為前朝舊地,周朝封周公於此,雖有鞏固政權、 拓展疆域等軍事和政治上的考慮,更重要的是在文化上有著長遠的戰略目的——打造成一個東方的宗周樣板和周文化中心

《禮記·明堂位》:“成王以周公為有勳勞於天下,是以封周公於曲阜,地方七百里,革車千乘;命魯公世世祀周公以天子之禮樂。”該文又載:“凡四代之器、服、官,魯兼用之,是 故,魯,王禮也,天下傳之久矣。”

魯國立國初期,周朝給予大量的人力、物力,即使是周朝的文化,也允許在魯國保留、繼承。周天子的禮樂在魯國世代襲用,很直接地表明周天子封魯的的良苦用心,最終的目的是把魯國打造成東方周文化中心。

因此,兩國面臨的經濟基礎不一樣,齊國經濟差,急需發展經濟;魯國特殊情況,被定義打造成周文化的樣板。面對的現實情況不一樣,齊、魯兩國在後來文化構建上不同,是合乎情理的。


齊、魯兩個封國的治國政策不同

齊、魯兩個封國的治國政策上,從一開始就表現出較大的差異。

兩國治策差異一:

因地制宜與“周化”戰略

《史記·魯周公世家》載:“魯公伯禽之初受封, 之魯三年而後報政周公。周公日:‘何遲也?’伯禽 日:‘變其俗,革其禮,喪三年然後除之,故遲。’太公亦封於齊,五月而後報政周公,周公日:‘何疾也?’日:‘吾簡其君臣禮,從其俗為也。”’

《史記·貨殖列傳》載:“太公望封於營丘,地瀉滷,人民寡,於是太公勸其女功,極技巧,通魚鹽。”

齊國立國初期,經濟基礎薄弱,人口稀少的現實情況,使齊國獲得相對寬鬆的政治發展環境。姜子牙因地制宜對當地土著風俗採取“”、“”的政策。對當地風俗習慣給予適當保留,或者簡單修改,很大程度上保留了當地風俗。

魯國立國初期,經濟基礎良好,地理位置上更靠近周朝統治中心。在對待舊有傳統的態度上,主要採取革除、 重建的政策,完全繼承了“

周禮”來建立東方文化中心。在商朝時期,魯地的當地居民是一個喜好經商及貿易交換的民族,但在魯國建立之後“改變原來事商之俗,同時取消其禮俗中的商業性質,使之更適合於其農耕生產方式”。

同樣為周朝的封國,都發源於東夷文化,為何齊、魯文化會不同

周禮書籍

兩國治策差異二:

對待土著居民的問題上差異

齊國封於人口稀少的濱海地區,採取了保護土著人,順乎民情,發展生產,增殖人口的政策,輔之對死硬頑抗者堅決鎮壓的政策。

首先,齊國立國初期,自身實力不足,未對當地土著居民採取大的整治措施,而是採用“吾簡其君臣禮,從其俗為也”的措施,維護當地土著人的利益,堅持護民必先富民的政策,將發展經濟放在首位。率先提出“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的鼓勵發展經濟之策。

再次,面對人口稀少的原因,齊國採取增殖人口的政策。第一提高婦女地位,《史記·貨殖列傳》所載的“太公封於營丘⋯⋯勸其女功,極技巧”,極大的促進婦女社會地位的提升,給予了較大的自由。以至於在先秦之前,齊國婦女的地位在社會上地位較高,都與此有關,從側面提升了人口繁衍能力。第二靠富民政策

吸引了大量外國人到齊國來,通過齊國的治理“人民多歸齊”、“人物歸之”、 “人物輻湊”在史書中多有記載。

魯國封於曲阜地區,作為殷商舊地,人口稠密、經濟發達。為了便於統治,採用了等級制度

《左傳》記載:“定公四年,分魯公以⋯⋯ 殷民六族⋯⋯使帥其宗氏,輯其分族,將其醜類,以法則周公。”

三種級別依次為:第一等級是姬姓的公族人員,即周朝王室自己的人;第二等級是幫助統治的當地殷人,大部分為當地的權貴和氏族,讓其保留其宗氏分族的組織,來幫助魯國統治者治理當地土著商奄之民;第三等級是當地的土著商奄之民,為最下等。

《左傳》定公六年記陽虎專魯政,“又盟公及三桓於周社,盟國人於毫社”。昭公十年載 “平子伐莒取鄖,獻俘,始用人於毫社”。

為了更好的統治,魯國成立兩社:一為

周社,一為毫社。周社自是魯之國社,以其為周公後也。魯因商奄之地,並因其遺民,故立毫社。為了有效統治,政治上實行分而治之。

在文化上強行推行周禮,革除舊俗。“變其俗,革其禮,喪三年然後除之”,在魯國建立初期就開始實施,經過了三年的艱苦鬥爭,穩定了局勢。這些舉措的實施就是為了“法則周公”推行周禮的。

兩國治策差異三:

始封之主姜太公與周公的個人經歷、性格特點差異

同樣為周朝的封國,都發源於東夷文化,為何齊、魯文化會不同

姜子牙

齊國創始者姜子牙出身貧賤,大半生都在艱難困苦中渡過。個人經歷豐富,做過屠夫、小商販,當過奴僕,做過贅婿,即使當過官也是小吏,以至後來隱居垂釣。如此逆境造就了他堅韌、 剛毅、自強的性格,習慣在艱苦中奮鬥,在失望中崛起。在輔佐武王時期,就體現了姜子牙的能力,以一個小邦滅掉中原大國的商紂,並指揮了以弱勝強牧野之戰

齊立國之初,惡劣的條件下,必須從經濟、物質上考慮問題,因地制宜制定合理的方案。姜太公制定了兩項政策,一是他提出“尊賢尚功”的用人之策,認識到人才的重要性;二是因地制宜的提出若干立國之策,包括“修道術”等。經過艱苦創業,這不無和太公的生活經歷有關聯。

同樣為周朝的封國,都發源於東夷文化,為何齊、魯文化會不同

周公

魯國創始者是周公,一個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富家子弟,從小生於宮廷,生活的波折要比常人少。從小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與薰陶,為子時即“至孝”,形成溫文、仁厚、親孝的性格特點。這種經歷讓他在建立魯國之後,不注重發展魯國的實力,而是注重和周王室的關係上。如何維繫和周王室關係,以確保自己社稷的長久,成為他重要任務。

其次周公從小接受周禮的薰陶,在“”上非常又建樹。周公不僅是周王朝禮樂的制定者,也是後來“周禮盡在魯”的奠基者和創造者。因此在制定政策上,注重宗法,提倡尊尊而親親,極力維護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宗法制政體。因此在周公攝政期間,大部分時間都在處理周王室的特殊關係上,而不是發展經濟,這也為日後魯國國力日漸削弱,以至於及早滅亡的重要原因。


總而言之:

齊、魯的分封,對周王室來說是政治上的大事,肩負起開拓疆域、鎮撫敵人、鞏固政權、保衛周室的歷史重任。但對齊、魯分封要求不同,齊重在御夷、鎮守邊境,魯重在為了保護周室、護衛國家。

始封之主在兩國治策差異也讓齊文化、魯文化不同。齊國以工商立國,以經濟興國,魯國則突出以禮治國;齊尚霸道,魯行王道;齊文化崇尚變革、 創造,魯文化注重傳統守成,二者差異之大,無不是當年姜太公和周公制定的政策有直接關係。

沿用舊的夷地風俗治理百姓,順應民意作為立國之本,這一政策影響了後來的齊國統治者,形成了重視人民意願的傳統。“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提倡“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的思想,齊國以至於到齊桓公時成為強國,稱霸一時。作為“宗周之嫡傳”的魯國

,在相當長的時期裡成為周禮的中心和代表。整個民風“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的氛圍,造就了很多中國思想先行者,如孔子、墨子、孟子等。

同樣為周朝的封國,都發源於東夷文化,為何齊、魯文化會不同

孔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