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讓孩子不難管,這種教養方式試一試

#我的育兒日記#

最近和幾個媽媽聊天,她們提到孩子大了,有自己的主意了,越來越難管。

我問,你們都是怎麼教孩子的呀?她們說,就是每天告訴孩子要怎麼做啊,明明很有道理的,孩子卻不愛聽。

我說,你們用錯勁了,一千句教導,不如讓孩子去體驗一次,你們要多鼓勵孩子自己去探索(當然,是在安全範圍之內)。

想讓孩子不難管,這種教養方式試一試

我家的孩子自小就很有探索精神。當然,是被我們鼓勵出來的。

怎麼鼓勵呢?一是講故事,讓她從生動有趣的故事中得到啟發。在鼓勵探索這方面,最經典的故事莫過於《小馬過河》了。二是體驗,比如我們家人愛吃辣椒,久了以後她也有點饞饞的想吃,小心翼翼地問我們辣不辣?爸爸總是會說:“還記得小馬過河的故事嗎?你自己嚐嚐看。”開始她還不肯,鼓勵的多了,她就先蘸一點,吃完不得了,怎麼那麼辣?明明看爸爸媽媽吃得好像很好吃的樣子。第一次止步了,但因為我們經常吃,慢慢地,她就也敢吃了。你看,不用跟她講,她自己就體驗到了,而且印象深刻。

在安全範圍內探索

當然,鼓勵探索應該有度,原則是保證在安全範圍之內。如果為了讓孩子體驗火和電,而讓幼小的孩子去觸碰電源插座,就是不恰當的行為了。

在我女兒身上也發生了一件有點危險的事,不過好在有驚無險。

她三四歲的時候,特別喜歡翻東西,尤其是對我的東西分外感興趣。經常對著我桌上的瓶瓶罐罐摸摸碰碰。考慮到她還小,我就把那些化妝品、護膚品收了起來。

可是,客廳裡置物架上的一瓶洗髮水被她盯上了。

趁大人不注意,她立刻拿下那瓶洗髮水,帶到自己的房間,關上了門。

不多久,屋裡傳來哭聲。

我奔過去,準備打開房門,沒想到被反鎖了。我輕輕地敲門,儘量用溫柔的語調跟她說:“寶貝,媽媽在門外,你把門打開,媽媽來幫你。”

孩子哭著說:“我眼睛被糊住了,看不見路。”“沒事,寶貝,你摸著床邊慢慢挪到門口。”我保持冷靜的語調。她慢慢挪到門邊,又在我的指引下打開了反鎖的門。

我一看,臉上、眼睛上,全都是洗髮水。原來,她想試一試這個洗髮水抹在臉上和眼睛上是什麼樣的感受。我安慰著她,帶她在洗手池用大量清水清洗眼睛,還好,眼睛沒事。

這次,她記住了,洗髮水是不可以抹在眼睛上的。

想讓孩子不難管,這種教養方式試一試

共情和鼓勵

最近這些日子,孩子整天窩在家裡學習。無聊之餘,又開始探索冒險了。

女兒身上發生了兩個小意外。

第一個意外是,她用自己的手做實驗,將訂書機釘在手上,將手指釘出了血。

第二個意外是,她把鉛筆削成兩頭尖,把鉛筆丟在床上,結果不小心扎到了自己的小屁屁。

每一次,她都哇哇大哭。

每一次,我都抱抱她,同情地表示“那可真疼啊”。

聽完我這句話,她立刻就破涕為笑,轉而繪聲繪色地去跟爸爸或者奶奶講她的“離奇”遭遇。

這裡面我用到了共情,站到她的角度考慮她的感受,她感覺到被理解、被關心,所以肌膚之痛好像減輕了。

反之,假如我在事件發生之後,惡狠狠地斥責她、痛罵她,她就會陷在委屈、痛苦的情緒裡而無法自拔,估計能哭個半個到一個小時。


女兒在我平靜、共情地處理方式下,很快冷靜下來之後,第一時間就是給奶奶和爸爸打電話。

第一件事發生後,她打給了奶奶。她是這樣說的:

“奶奶,我今天做了一個特別神奇的實驗,說起來顯得我有點蠢笨的樣子。

我看到桌上有一個訂書機,我突發奇想,訂書機釘在手上會有什麼奇蹟出現呢?

於是,我就把我的手指放了進去。

“咔嚓”,我的手指就被釘出了血,嘩啦啦,比在醫院扎手指取血流的血還多。

我就哇哇大哭。

……

我就是沒用過好奇嘛,我以為不會穿透到手指上的。

我以後可不用訂書機來釘自己手指了。”

想讓孩子不難管,這種教養方式試一試

第二件事發生以後,她打給了爸爸。她是這樣說的:

“爸爸,我的屁股被鉛筆扎到了,好痛。

你知道是怎麼扎到的嗎?這也怪我自己。

鉛筆本來是隻削一頭的,我想著用起來方便點,就把鉛筆兩頭都削了。

結果鉛筆落到了床上,我沒有發現,一屁股坐上去,就把我扎疼了。

我以後可不亂放東西了,鉛筆要好好收在鉛筆盒裡面”。

想讓孩子不難管,這種教養方式試一試

你看,當孩子好奇心萌動,整天翻這個找那個的時候,你扯破喉嚨喊得越多,孩子越反感、越抗拒,而讓她自己體驗以後,她立刻就知道該怎麼做了。

這和以前文章裡寫過的,想讓孩子愛讀書,父母首先要愛閱讀,以身示範,是同樣的道理。

言傳不如身教,古人的話沒錯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