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敗匈奴從打獵開始,萬萬想不到打個獵居然打出“強漢”的名頭

說起漢朝,很多人往往對兩句話很有印象:一是“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可謂是泱泱華夏,霸氣盡顯;二是“國恆以弱滅,獨漢以強亡,可謂是對漢朝軍力的高度認可。

這兩句話反映了大家對漢朝的喜愛。提起漢朝,最津津樂道的莫過於漢朝與匈奴一系列的龍爭虎鬥,從最早的白登之圍到被迫和親,再到後來的封狼居胥,甚至更往後的勒石燕然等,無不敘說那些動人往事。

打敗匈奴從打獵開始,萬萬想不到打個獵居然打出“強漢”的名頭

霍去病封狼居胥

說起擊敗匈奴,自然有漢朝在經濟、軍事、外交等諸多方面的努力。有趣的是,在這些各方面的原因,有一點卻也頗為讓人意外,那就是在漢朝再度興起的打獵活動居然塑造出了一支強大的漢朝軍隊,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打不過匈奴,朕打個獵總可以吧?

中原大地在經歷了秦末農民起義和楚漢爭霸後,出現了一個新的王朝——漢朝。劉邦在建立王朝後認識到王朝亟需休養生息,本想就此安事生產、恢復經濟。卻不曾想,在漢朝的北方卻出現了極為強大的匈奴民族。

不過,這個客人可不是個善茬,惦記著中原的富足,多次與漢朝皇帝開展“親切交往”。漢高祖時期,匈奴就在白登山以幾十萬人熱烈歡迎了漢高祖劉邦,搞得主人翁劉邦灰頭土臉。從這之後的幾十年裡,漢朝皇帝們實在是不想見到這個客人了,於是多次主動和親交“保護費”。

打敗匈奴從打獵開始,萬萬想不到打個獵居然打出“強漢”的名頭

白登之圍

奈何匈奴壓根沒有“契約精神”,漢文帝時期,有一次甚至直接由單于帶著匈奴14萬人客人一起到長安遠郊“觀光旅遊”,親切“問候”漢文帝,搞得漢文帝又憋屈又憤怒。漢文帝及其後代皇帝實在是很煩匈奴這樣“不簽證就進來旅遊”的方式,於是開始不斷加強軍事力量的培育,期待有一天能到匈奴的家中做客。

從這以後,漢朝的統治者開始清醒認識到自家軍隊與匈奴軍隊的最大差距就在於騎射能力上。既然還暫時沒法和匈奴打,那總得先練兵吧。可是總不能一群騎兵瞎跑吧?於是漢朝的統治者一琢磨,那不然騎馬打獵吧,好歹還能練練騎射之術。

就這樣,發源於商周時期的田獵在漢朝又重新流行起來了,也就成為了漢朝的校獵活動。

儘管在商周時期,田獵主要是獵殺野獸作為祭品供奉神靈,但漢朝時期這種祭祀意味其實已經很弱了。漢朝將這種打獵活動變成了一項常規的軍事演習,用來選拔優秀士兵和鍛鍊軍隊的作戰能力。

打敗匈奴從打獵開始,萬萬想不到打個獵居然打出“強漢”的名頭

田獵

打獵可得好好打,給朕選精兵強將上

既然是軍事演習,那漢朝皇帝們自然是十分重視的,畢竟匈奴那客人說來就來也不打招呼。為此,皇帝們選擇了京師駐軍、宮廷禁軍等精銳軍隊參加這場打獵活動。

有意思的是,當時的北軍作為長安地區最強大的保衛力量也參與到了這場校獵中。北軍人數約有一萬人左右,且是複合兵種部隊,堪稱王牌中的王牌。

不過,漢朝儘管“打獵意願”強烈,但還是多少遵循了傳承,承襲了周朝時期冬季田獵的習慣。至於為什麼選擇在冬季,其實和對自然環境的尊重不無關係。要知道當時的動物基本都是在春夏秋三個季節繁衍居多,而在冬季選擇休息,選擇冬季打獵就能保證動物的正常繁衍。

皇帝那麼重視打獵,負責承辦打獵活動的官員自然不敢懈怠。從場所安排來看,漢朝時期多次將校獵活動選擇在了上林苑。

打敗匈奴從打獵開始,萬萬想不到打個獵居然打出“強漢”的名頭

上林苑

不過需要說明的是,到了東漢時期,皇帝大多就改為在洛陽的上林苑和廣成苑舉行,但是這兩個地方的規模大小是顯然無法和長安上林苑相提並論的。東漢史學家班固在其著作《西都賦》曾經提及了長安上林苑的規模達到了四百餘里的大小。

四百餘里是多大呢?

四百餘里的範圍按照一般的古代軍事列陣,就大約可以容納千乘之隊、萬騎之軍了。這作為校獵活動的場所完全綽綽有餘。此外,除了場地大之外,長安上林宛地形可謂多樣,不僅包含了平原和丘陵,甚至還有淺水、沼澤等多種地型,極為適合古代模擬自然環境作戰的需要。

朕真是英明,打個獵居然打出了“強漢”的風采

在某種程度上,如果非要說哪句話最能反映中華民族的自信力,我想那必定是陳湯的那句: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這句話會讓所有中國人自豪的原因就在於背後對匈奴的一系列巨大勝利,而這勝利背後卻少不了漢朝興起的校獵活動的功勞:

一是上林苑地形多樣,能夠模擬真實的地形環境,士兵們又能奮勇爭先,能夠很好地模擬真實戰鬥,從而提高了軍隊的作戰水平。據說,當時參與演練的士兵已經達到了“例無虛發”的水平,射箭技術已然和匈奴相差無多。射箭技術之外,騎馬技術也有了明顯提高。由於要追逐獵物,且上林苑地形多樣,對士兵騎馬的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這樣經年累月下,士兵的騎馬能力想不提高都很難。

打敗匈奴從打獵開始,萬萬想不到打個獵居然打出“強漢”的名頭

二是漢朝皇帝們對校獵的結果很重視,幾乎每次打獵後都會根據表現對士兵和將領論功行賞,激勵了三軍的戰鬥慾望。常言道,無利不起早。士兵和將領們發現只要在校獵活動中認真訓練並表現優秀,不僅能夠得到皇帝的賞賜,甚至還能加官進爵。而校獵活動恰恰提供了這樣表現的舞臺。

三是校獵活動中的人獸搏鬥提高了漢朝士兵的單兵作戰能力。騎兵固然是對付匈奴的好方式,但守城而言,還是步兵的作用更明顯。在漢朝安排的打獵活動中,有時候士兵們為了顯示個人武勇,甚至進行了大量的格鬥訓練。據記載,居然是赤手空拳與虎狼進行搏鬥,可謂驍勇至極。

打敗匈奴從打獵開始,萬萬想不到打個獵居然打出“強漢”的名頭

漢朝軍隊

除了格鬥之外,追蹤敵人的本領也在狩獵中得到加強。上林苑內草木眾多便於野獸藏匿,要想將野獸迅速找出來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在這樣的日積月累下,士兵們追蹤本領得到加強,我想這也是後來衛青、霍去病等人能在茫茫大漠中精準追擊匈奴的重要法寶。

四是有效的鍛鍊了軍陣演練水平,而且加強了部隊之間的配合。當時上林苑中可謂鳥獸眾多,可皇帝卻提出了要以最短的時間、最高的效率來實現獵殺,這就勢必需要集體的行動。鳥獸機警,所以配合起來肯定不能有絲毫疏忽。不僅如此,漢武帝時期還會要求軍隊要用特定的軍陣,從而提高訓練的難度。

總的來看,正是因為校獵活動的多次舉行,強有力的提高了漢朝軍隊的作戰能力,使得漢朝軍隊無論在單兵作戰能力、騎射水平甚至軍陣變化等都開始追上甚至超越了匈奴,最終使得後來一系列的對匈戰爭取得了勝利。

在這個意義上,說打獵打出個強漢風采還真的不是沒有道理。

打敗匈奴從打獵開始,萬萬想不到打個獵居然打出“強漢”的名頭

紅袖說

王朝的強盛絕對不是我們打個《三國志》系列遊戲那麼簡單,它是需要幾代人經年累月的積累方能夠實現。漢王朝從建立之時的立足不穩、屢屢被匈奴欺負、侵擾的境地,發展到敢和匈奴打全面戰爭,甚至直接飲馬瀚海、封狼居胥,搞出了匈奴大逃亡,是各方面的努力而成。在這個積累的過程中,軍事演練性質的校獵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我想這也適用於我們現在吧,雖然現在總體是和平的,但必須要有憂患意識,時刻牢記“忘戰必危”的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