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教序》临习了几遍,写这个程度不知咋样?该不该再换贴练习?

墨林自牧



墨海麒麟


看来题主确实下来非常大的功夫。按照题主的所言是临摹作品,也不知临摹的那一家《圣教序》,感觉有一点行书《集王圣教序》的意思。不过,要说《集王圣教序》,题主临摹的作品就问题多了,把图片下载下来看了一下,感觉不对,点画线条不对,结构也不对,似乎是自己按照自己的意思在抄写《集王圣教序》而不是真正意义说的对临。为什么这样说呢?

我们知道临摹的基本要求是像,就是在点画线条和用笔技法,结构和章法,特别是神韵上与接近原帖,越说明我们临摹的水平越好。临摹的像,说明我们对原帖的理解认识正确越能够从原帖中学到技法知识和掌握大量精准美观的字形。

关于临摹的像与不像的问题,可能会有人说,有些书法家临摹的就不像,确实有这种情况 但我们要明白,大书法家临摹和我们初学者的临摹目的不同,他们的临摹是有选择性,所注重的是法帖中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并且多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去临摹学习的。对于初学者来说,他们的临摹水平,我们不可能做得到,因为我们还没有掌握书法的基础技法功夫。临摹练习以像为目的就是锻炼和规范我们的心手眼的观察与对技法的驾驭能力,临摹不像,只能说明我们的功夫不够,还没有掌握书法的基本技法。写到这里,翰墨书道把题主的作品又反过来了,想必题主不会怪我。从反墨作品看题主的作品,应该是临摹的《集王圣教序》。如果我们和原帖比较一下,就会发现,存在不少的问题,最突出的就是点画或结构不准。虽然题主所附作品的结构比较紧奏,没有原作的空灵畅达意境;通篇看,所有的字都是一个味道。(或许题主临摹过王铎临摹的《集王圣教序》)

从作品中暴露出来几个问题:

一是点画不准。

整体感觉用笔急促,有起笔收笔,缺少点画中段的运笔过程的交待。比如“水”字的写法有一笔能够和原帖点画位置重合,并且用笔不到,如“水”字右部“3”状符号的起笔和收笔,都不对。最简单的说空间处理上的留白问题,题主写的太过于均衡了,可以说这种情况在《集王圣教序》中的每个字形中都不存在。《集王圣教序》的单字内部的空间对比变化处理,堪称一绝。

出现这种情况还有一种情况,就是题主是以其它书法家的笔法来写《圣教序》的,如智永千字文,但题主确实说是临摹《圣教序》。

既然是临摹就一定要忠实与原帖,从这个观点上看题主作品,首先在读帖方面就显得功夫不够。临摹练习书法,第一步就是要学会读帖,读准字形,并牢记于心,然后临摹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下笔有源。

我们再比较一下“夫显扬正教”几个字,问题非常明显,如“正”字中的连带点画位置与形状,还有乚符号的写法,原帖方中微圆,题主作品中直接写成了心字钩,显然不是按照原帖去写的。我们知道,书法中的点画的粗细轻重或刚柔曲直,并不是随随便便写的,每一点画细节上的微妙变化都是要实际意义的。要想明白范字中的点画为什么这样写,而不是那样写,首先就要临摹精准以后,才能逐步理解。

从题主作品看,还是有一些基本书法功夫王,或许以前临摹学习过其他字帖,之后才开始临摹学习《集王圣教序》的,不像是初学者的水平。

从题主的作品和问题结合起来看,不建议换帖,而且要从求精准上更进一步深入理解认识《集王圣教序》。学习书法在没有掌握一家书法技法,也就是专精一家的情况下,最好不要换帖,就临摹《集王圣教序》方面还有许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索临摹学习。

最后在谈一点,既然是临摹,就一定要尽可能最大程度忠实与原帖,切不可看着字帖自顾自去写,那不叫临摹。


翰墨书道


我是一人。《圣教序》是最好的行书教材。

提问者显然有练过字,不过《圣教序》适合所有阶段的人学习。

看一看提问者的字,明显练过有基础的。

提问者还在下面有一行备注:自己临的《圣教序》(字体改变颜色,无特效处理)。

再看一张提问者临写的字,还是不错的。

不过《圣教序》是最好的行书教材,任何水平的人都能够学习。

如果把原《圣教序》拿出来,相互比较一下就可以知道。

不是因为王羲之是书圣,《圣教序》是书圣的字就一定比其他人好。

《圣教序》的字,字字精妙。历代书法家都临写《圣教序》,并且往往和王羲之原版相差很大。

《圣教序》非常好的诠释了书谱云: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

临写《圣教序》,永远不要觉得自己的字写得已经很不错了。

继续练《圣教序》,一直练《圣教序》。

一人有感

单单看王羲之的字,可能看久了或许会觉得好,但是不是那么的惊艳。

但是一旦有其他人的字和王羲之的字放在一起的时候,王羲之的字真是好

其实还有一版褚遂良的《圣教序》,字有了对比就会有高下之别。

永远永远不要觉得《圣教序》没什么可以学了,《圣教序》可以一直学。

以我仅有的知识,尽可能地客观求真。

能力有限,也有一定的取舍。如有补充,欢迎大家一起讨论,一起进步。

我是一人,喜欢书画和艺术相关,关注我。


一人笔记


临的还不到家,换帖是大忌,天天临,坚持三年。不要通篇临,一个字一个字解决。因不是初临,应悟临各半。思多临少,方有得。


地当纸


你的欧楷写的非常漂亮!

当为你点赞![赞][赞][赞][玫瑰]

你想写行书,临《圣教序》,路子也是对的。开始时你临的也是非常精准的。

(下图是我从你的空间里转过来的。)

只不过是你现在想出帖,可能有点无法定位的感觉。

临帖是终生的事情。

临帖与创作的关系又是一个很难用几句话就能说清楚的事情。

临帖是练功,也是在淘金。

创作则是在炼金。

我自己也写不好字,跟外行头差不多。



杨炳升66


我临怀仁集字《圣教序》也有一个多月了,基本上保持每天一个小时。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谈谈对你这个问题的理解。

第一,你的临作与圣教序的气质差距还比较远。

王羲之的圣教序整体气质还是比较俊逸潇洒舒朗的,无论是从章法、结体还是用笔,都有一种朗朗乾坤的飘逸君子气。

而你临的就看不到这种风貌,整体显得比较拘谨平淡,章法上不透气,结体上放不开,用笔上不细致。

把你的作品和原帖放一起比起来便一目了然。

你第2行所有字的横跨基本上是平行的,而且都朝右上角倾斜。

第二,在用笔细节上太不考究。

仔细观察一下你的用笔,基本上和原帖脱离比较远。起笔行笔收笔,你都没有认真的去观察原帖。而书法作品的风貌和气质往往体现在细节处。体重结构,忽视用笔,往往只得其形,未能得其神。

第三,现在要不要还帖

我认为不应该过早的换。

一是因为你现在还学的不到位。10分大概只选到一两分。

对于初学者,比较忌讳三心二意。一个帖没学好的时候急于换帖,对深入研究没有任何帮助。

二是你临写的方法可能不对。

圣教序字数太多,不建议通临。应该择取几页反复的临。或者选择相同的笔画比较着临。这样才能更好的吸收。

三是建议你多看一看一些老师的教学视频。

关于圣教序网上教学视频非常多,而且是免费的。你可以听听老师们怎么讲解,这对自己的学书有很大帮助。

这是我临写的,欢迎交流。


翰诺教育


我也是临圣教序的,临两三年了。

我想我应该有点发言权。

整体看起来还挺不错的。不过,你如果想提升的话,我以下的建议,可能就有点苛刻了。

笔划粗细并非按着字帖来。整体看起来虽然工整,细看就不行了,没有一个笔画是像的。笔画既然不像,说明基本功不足。所以还是得从基本笔画练起。应当做到每个笔画都有几分相似。笔画不行的原因,有可能是用笔的问题,就是笔法的问题。应当在笔法上多突破。几点建议:

第一,应当多看头条的一些视频,细看一些书家的用笔。这是我知道能够最快进步的一个方法。通过眼睛不断的去观摩分析,潜意识里面就会有很大的进步。这样,你就会有意识的去改变自己的用笔方式。当然,你要懂得去观摩一些比较好的书家。我个人推荐两位头条书家:田小华,具体的头条号我忘记了,我见过他写的圣教序,的确很好,至少水平在我之上;头条号:眉山不言,此人运笔自如、舒畅有度,值得观摩。头条我见过很多书家,这两位我印象深刻,其他书家当然也有很好的,可能我没见过,有些不是二王的路,我没有在此推荐。

第二,先从笔画练起,一笔一画做到精炼。观察每一笔起笔收笔,每一笔的粗细变化。

第三,经常读帖,经常看别人写的,经常比较。我们只有在意识里面提升了,字才能够提升。如果我们觉得自己的字好像很不错,那几乎是没有提升的空间的。所以只有当我们觉得自己的字很不漂亮的时候,那个时候最能够促进我们提升。

第四,兼临楷书。四大楷书,我建议都是可以的。其实我更建议你临隶书,隶书的笔法相对于楷书要简单的多,隶书的笔法比较容易掌握。并且应隶书先于楷书,你更能掌握到真正的笔法。

以下是我临的圣教序、十七帖、欧体楷书,可以做些对比,如觉得不好,以上建议的也不用看了。






觅千里放眼无边


我来回答您提出的问题。首先从整体上看效果不错。您喜欢书法这门艺术非常好,提出问题发现不足,说明您在执着的追求。下面提出几点建议,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圣教序》这本贴相对于其他书贴文字较多,篇幅较长,临了几遍也没少下功夫。但是建议不要漫无目的的抄写字帖,为了抄贴而抄贴,到最后功夫没少下,收效甚微。建议要精临,不怕少、不怕慢,要真正的掌握。

2、发现有些字,比如“慧”字、还有“鹫”字等一些字交代的不清楚,看得出下笔之前没能做到成竹在胸。要像王羲之说的那样,做到“意在笔先,字居心后”。

3、笔法。我觉得您应该注意提、按、转、折,多在这方面下功夫,不然笔锋调整不好,造成笔画偏侧峰较多,笔画没有质感。给人一种不沉实,浮躁之感。

4、注意书写的节奏。启功先生说过“楷书当以行书写,行书当以楷书写”,我个人觉得还是很有道理的。

愚见认为,您还是不要换贴。还是多练习楷书,在基本功上多下功夫,同时也别放弃行书的学习。





身似浮尘


写的真棒!可以写写苏轼的字。加一点血肉会更好!


山谷王


1.虽说你写的很不错,但是笔画太粗,反而失去了灵动飘逸的特点,你的用笔太重,导致笔画的力度就大了,字的姿态相应的也就如墨猪一般,有时可能是墨稠,有时可能是笔锋不聚了,都有可能造成这个结果,不过还是希望你在提按方面,再下一番功夫,如果能让字瘦下来,或许是另外一番天地。

2.细节没处理好,基本都是泛泛的临帖,没有一个个的突破,其实临帖要从单个字突破才行,只有单个字突破了,整篇文章看起来才能和原贴更接近。

3.至于换帖的问题,还是建议您精临后再换,得不到该帖的精髓暂时不要换。

以上几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