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臺:"無人機"飛過田野的希望

環渤海新聞網專稿 (本報記者 杜慶君 通訊員 高宇航)農月無閒人,傾家事南畝。每逢春雷炸響的春耕時節,恰是一年中農民最忙的日子,記者來到蘆臺開發區四分場農業高新區示範田。只見萬畝麥田綠意盎然、生機勃勃,除了幾輛卡車停在田邊,農田裡幾乎看不到一個農民的身影。

  “這片農田正在進行噴藥作業,還有兩天,這4000畝麥田就噴完了。”來自蘆臺開發區嘉禾源合作社的於長群似乎看出了記者的困惑。順著於長群手指的方向望去,兩臺科幻外形的飛行器低空高速駛來,掠過記者頭頂,準確無誤地降落在不遠處的卡車上。

  “這是我們先進的‘天禧’系列農業植保無人機,不管多複雜的地形,無人機都能在實現仿地自主飛行的同時進行精準施肥、打藥,現在我們正在研究後臺雲管理和電子柵欄,今後無人機操控會更安全省心。”說起合作社的無人機,於長群如數家珍。說著,這臺農民口中的“田間神器”帶著換好的農藥再次起飛……

  “以前每到噴農藥的季節,上百人全副武裝沒日沒夜幾天才能噴完,保護不好還會發生農藥中毒現象,現在可算是把我們都解放出來了。不僅如此,從大田作物傳統模式種植解脫出來的農民,有的從事其他新的種植養殖業發展,有的打短工掙錢,還有的學習農業新技術增添一技之長。”正在觀看噴灑作業的農民劉復民主動對記者說道,臉上難掩喜悅。

  “是啊,真神奇。”旁邊來自天津寧河區的農民賈巨財插話說:“早就聽說蘆臺有農業無人機合作社,今天特地來看看,這無人機確實是省時省力,今年的水稻我們也準備用無人機噴藥除蟲。”

  據瞭解,農業植保無人機噴灑一畝農田僅需一兩分鐘,一臺無人機一天能完成近500畝的作業;而人工噴灑按一天8小時計算,只能完成9畝地左右,人工乾的活兒無人機10分鐘就能完成。

  日落時分,無人機完成了一天的作業,技術員正在進行必要的保養。“無人機農業只是蘆臺開發區加大科技投入、以科技振興農業、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的一個縮影。如今,在育秧、耕種、施肥、收割等各個環節,高科技含量的農業機械大顯神通。”蘆臺開發區農工委常務副書記劉建光介紹。在他看來,提高科技含量,推進農業機械化、智能化、生態化,是現代化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隨著農業技術的不斷進步,農業機械化水平的不斷提升,如今的蘆臺開發區,水稻種植實現了從育秧到秸稈處理100%機械化,小麥病蟲害防治有了無人機“幫工”,土地深耕可以通過電腦“監視”……真正實現了“互聯網+大田農業”。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必須用科學的理念、先進的設備來改造傳統農業。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已經成為推動蘆臺開發區鄉村振興的重要手段。”蘆臺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韓自安堅定地說。

  如今,從種到管,從收到賣,“陸空”聯合作戰,現代化設備盤旋、穿梭在蘆臺開發區的田間地頭,嗡嗡隆隆的聲音奏響了希望田野的新樂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