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明清之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每次我背诵起这首如歌如泣、荡气回肠的慷慨悲歌,眼里总是饱含热泪。思绪飘向了1898年9月28日的北京城,一列囚车缓缓行走在街头,朝菜市囗行进。路边围观的京城百姓,鸡蛋蔬菜齐飞,砸向头车上一人衣衫褴褛、垢面蓬头的青年,他镇定自若,望着那些面无表情的冷漠的看客,瞧着那些忠君爱清的愤怒奴才。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这就是“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

大话明清之谭嗣同


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谭嗣同湖南浏阳人,1865谭嗣同出生在北京宣武城南孏眠胡同,他父亲谭继洵当时是湖北巡抚,实实在在的“官二代”。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方失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后,谭嗣同常常思考着国家的前途和救国的道路,他认为国家要强盛唯有变法图新。

大话明清之谭嗣同

1897年身为江苏候补知府的谭嗣同,写成了改革维新的哲学巨著《仁学》,“作狮子吼,作大海潮音”意欲唤醒沉睡的国人,被当时封建奴才称为“骇俗之文”。并在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办了《湘报》,宣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变法图新,发展民族工商业,废除科举制度、兴办学、开采矿藏、修建铁路、改革官僚制度,引进西方民主政治等主张。并痛斥清政府卖国求荣、丧权辱国的政策,从此开始,湖南一地风气大开,成为全国施行新政的楷模。

同样希望通过变革来拯救病入膏肓中国的光绪,1898年颁布《定国是诏》,把谭嗣同征召入京,光绪说:“汝等所欲变者,俱可随意奏来,我必依从。即我有过失,汝等当面责我,我必速改”。光绪帝变法的决心和信赖使谭嗣同非常感动,决定为变法肝脑涂地,在所不辞。谭嗣同授四品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同为“军机四卿”,参预国政。可代光绪批阅奏章,草拟谕旨,权重一时。

然而,历史并没有因为理想美好而变成现实,变法毫无疑问就是个利益再分配的过程,自然会遭到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维新派幼稚的“围园劫后”计划也最终触怒了慈禧太后,导致了光绪皇帝被囚,并下令逮捕维新派人士。

大话明清之谭嗣同

捕者既不至,则于其明日入日本使馆与余相见,劝东游,且携所著书及诗文辞稿本数册家书一箧托焉。曰:“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遂相与一抱而别。初七、八、九三日,君复与侠士谋救皇上,事卒不成。初十日遂被逮。被逮之前一日,日本志士数辈苦劝君东游,君不听。再四强之,君曰:“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上文是梁启超记述的《谭嗣同传》,不管是梁启超,还是别的朋友都劝谭嗣同离开,但是他却选择了留下。置自己的安危于不顾,筹划想营救身陷囹圄的光绪,最终留给了世人一段悲壮。

大话明清之谭嗣同

谭嗣同成为了一个殉道者,正如他所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他的伟大,正是对麻木国人思想的启蒙,也是谭嗣同意志坚定,不改初衷,宁愿人头落地也不肯流落他乡的原因。他要用自己的鲜血唤醒同胞,也才有了后来有良知、有正义感的同胞们,前赴后继,赴汤蹈火一次又一次进行革命,最终埋葬了封建帝制。

谭嗣同死后,他父亲写了一幅挽联:

谣风遍万国九州,无非是骂;

昭雪在千秋百世,不得而知。


看着这副对联,我不禁黯然泪下,一百多年过去了,回看历史和人性,才发现谭嗣同死得多么不值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