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行寫作賺錢,必須正確的認知文化創作“啟蒙”的3個關鍵點


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使得處在時代浪尖的新一代奮鬥者倍感壓力。疫情的爆發後,壓力時而轉變為生存的警示,大部分從業者都存在一種

“急切思變”的心理。一時間,如何發揮一技之長和獲得更多學識成為了熱門的話題。此時“啟蒙”這個詞漸漸的又出現在我們的視野裡,各行各業的企業主與普通職員都想購買並接受實力創作者“啟蒙”教化,內容初創者被動的“覺醒”正在發生。

轉行寫作賺錢,必須正確的認知文化創作“啟蒙”的3個關鍵點

各個行業的創作者被動覺醒示意圖

一、

識別“啟蒙”的意義

我認為“覺醒”這種狀態也存在“他覺(被動)與自覺(主動)”的選擇。不同的選擇成就了我們不同創作道路的本質。

有時候你需求的不是你真正想要的。作為自媒體的創業者來看,從入門到站得住腳需要經歷一個從需求轉變為動力的過程,而對於“錢”的需求是最強的,所以容易忘卻了自我個性、能力、認知提升的本質。因此當“如何賺錢”的強需求將要連接行業實力大佬與初級創作者的時候,“智者”與“愚者”之間進行“啟蒙”教育發生了

。此時對於“愚者”而言,“啟蒙”教育是被動的,需要經教化者引導,並且需要通過他人的精神來建立自己的決心與勇氣,因為目標是被設定好的,所以缺失理性的勇氣去嘗試新鮮事物,更缺少了對內容本身的創新能力。所以關於創作中遇到任何問題,希望你勇於去試錯,用主動“啟蒙”代替被動“啟蒙”。

轉行寫作賺錢,必須正確的認知文化創作“啟蒙”的3個關鍵點

啟蒙示意圖

就如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一個圓,但是在接受被動“啟蒙”的時候,你就必須按照固定的規則來進化,整個時期一直缺少或者懶得去做理性的判斷,導致你想要的圓未必是你內心最需期待的樣子(如上圖)。在實力創作者的意識中,“啟蒙”成為解決初創者需求的一個系統過程,當需求不是內心想要的東西的(賺錢與學習的平衡),對於初創者來講就是被動的“覺醒”過程,充滿了未知與無奈。

談到內容創作需求的被動“覺醒”,它曾經在中國文化發展上經歷長久的發展,“啟蒙”也逐漸把我們帶回到了五四新文化運動時代的“啟蒙主義”,新文化運動的失敗包括了過度傳播了西方科技、民主精神,忽略了長期以人性本身的“勇氣、理性”思想啟蒙的重要性,表面上以“智者”教化“愚者”來干擾人性的能動性。

轉行寫作賺錢,必須正確的認知文化創作“啟蒙”的3個關鍵點

五四新文化運動人物

那麼如今內容初創者如何提升創作能力?我不禁開始思索“啟蒙”的基本釋義,《說文》中“啟”本義是:動詞“開”,兵臨城下,強開城門的意思。“啟蒙”二字雖在《論語》、《說文》中都解釋為,對愚昧者進行教化的意思。但我從“啟”字本義解釋中也看到了“自我”的強開竅,於是通過英文“enlightenment”發掘到“light”的詞根,意為動詞“照亮”、“點燃”的意思。我便更傾向於“啟蒙”作為“點燃”之意。而推測出來如果我們一直是接受被動“覺醒”,那麼“啟蒙”中就

會缺少點燃理性與勇氣去思考這層意思。

被動的“啟蒙”帶來了不良的循環。當我們購買《如何在自媒體賺錢》的課程,教化者認為:我分享經驗想讓你賺到錢,因為我有專業的運營知識與文化創作經驗;而被教化者則認為我需要短時間內通過獲取工具、技巧來提升寫作的優勢獲得金錢。那麼最終達成的交易就會按照技巧、工具的思維來使用“書本”觀點強化人的自主性。此時一旦被教化者放棄學習,就會很難再與當前的平臺主流創作思想結合,再次自我主動參與創作“啟蒙”的力量就少之又少了。最終創作者也沒有獲得自己內心真正想要的東西,由此可見初創者的主動“啟蒙”是重中之重。

【總結】魯迅先生告訴我們“啟蒙者”過度強調了“覺醒”其實就是把教化者與被教化者置於民族傳統之外。作為初創者對於“覺醒”要有清楚的認知,一味地滿足自我需求的過程是不利於“啟蒙”的,同時我們需要識別“啟蒙”的主動性,要懂得如何真正的用文字表達思想。

二、

如何用文字表達思想的?增加“啟蒙”的勇氣

學會自己使用,得先懂得去看。我們看文章不僅是要從別人的觀點找到事實,還要建立自我獨立的思考來打開自己的“理性與勇氣”的開創精神

如果只是用計算機把一本《紅樓夢》的傷感、痛苦、精妙、浪漫、快樂等關鍵詞都挑出來,再去推斷這本經典著作的精美之處,那麼《紅樓夢》所表現“美”、“人生態度”、“歷史的意義”何在?我們的思想與文字建立的關聯何在?有些時候一個字足可以表達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以及它存在於歷史舞臺的意義,但是也需要一個完整的舞臺。

魯迅先生的《藥》就是這樣的一篇著作。今天當我重讀魯迅先生《藥》的時候,令我感興趣的是這一個字的標題。《藥》收錄於《吶喊》,正文沒有“藥”字出現,但我們卻能讀出

“人血饅頭”相對於人的意義,讀出“看客與茶客”相對於時代的意義。“藥”僅一字即讓我們深刻理解兩層意義,第一,“藥”是不是藥;第二,“藥”所代表的真正意義;這裡文字所代表的的就是思想的深刻性,而非藝術的愉悅性。

轉行寫作賺錢,必須正確的認知文化創作“啟蒙”的3個關鍵點

魯迅《吶喊》


魯迅先生的《藥》讓我真正的知道了文字所要表達的內在意義,也對新文化“啟蒙主義”有了本質理解。

  • 從“藥”字開始引出的醫治與拯救的價值;
  • 從拯救引出了啟蒙主體(革命者)與愚昧麻木的普通人之間不曾相遇,最終啟蒙失敗;
  • 從啟蒙失敗中,又引入了“藥”的不同的指向;
  • 從“藥”的符號意義在“看客與茶客”的指向中游離,又引出了用“藥”來書寫人生;

文中不同矛盾也誕生了對讀者不同的引導意義,把人對希望的期待與懷疑、執著與無奈融在讀者心中。

語言文字表達的意義在我眼中就如《藥》表現的不只是一個“字”,它有舞臺,也有其存在的價值與意義。

文字也有雙重的思想:文字有時候是幫助我們改善記憶思想,使得我們變得更加聰明,是一副良藥;文字有時候也使得我們遺忘,因為總是要依賴文字這個符合去記憶思想,所以會讓我們記憶減退。當創作者一篇文章流傳的時候,有人懂得它、有人不懂、也有無關的人,文章也會受到曲解,此時文字本身是無法辯護的,總需要揪出創作者來“解釋”,這些無法避免的問題就是因為文字符號的雙重性特點的侷限性所導致。

作為創作者來講,能夠識別對文字的深刻理解,可以幫助他們更容易看到並主動“啟蒙”自己成為實力創作者的能力,最終可以很容易的通過實力創作者的資歷順便賺錢。反之,不能理解文字的創作者只能看到賺錢能力,就連在成為創作者道路上都遇到障礙,難以攀登高峰。

轉行寫作賺錢,必須正確的認知文化創作“啟蒙”的3個關鍵點

能否理解文字帶來的意義


很多出現爭議的文章就是如此,教化者與被教化者難以形成合理的對話環境。被教化者會說,“我就是看你寫的東西不順”,“你一定是什麼樣的人”,“丟給作者天下所有的罵名”。這些都是難以避免的,很多創作者會選擇“沉默”,那麼作為想要成為實力創作者的我們來講,就得懂得“沉默”相對於文字的意義。

三、

沉默增強認知“啟蒙”的理性

沉默這個問題上,我引入了當代人對於沉默的理解:賈平凹的《說話》,村上春樹《不愛說話的人,請認真生活》。

1. 《說話》說:“不想說話,變得不再說話”;

賈平凹先生自嘲了不喜歡說話的幾種原因:普通話不好,怕說錯話,要面子,怕是非,怕流言。單從《說話》這直白的表述,這可能就會誤解賈平凹先生,甚至以為這人就是矯情。

但是瞭解他作品的人都知道賈平凹先生並不是不說話的人。他的作品哪一部不是“理性”而慷慨地說話,從實話實說到讓“牛”也說出“哲理”。他不同類型的小說人物都在不停與讀者、與歷史、與社會的對話。

總結】賈平凹《說話》所表現的沉默是一種選擇,是選擇不與流言共舞,不做流量的奴隸。

2. 《不愛說話的人,請認真生活》說:“不說話為了生活,說好話也為了生活,適時的沉默更是為了生活”;

村上春樹先生也自嘲了一番:認為總是說話容易造成誤解,想說的話卻總說不透徹,說多了有時候還變成了自吹。但從這些方面看,這個人對自我要求很高吧,太清高了吧?

其實這個人並不是這樣,說他作品凝重吧,不如說更偏輕靈,有些時候華麗、浪漫、真實,但又是樸實的,多種題材,多變的風格,情景家庭喜劇,樸素迷離的偵探小說,還有屬於《挪威森林》的自傳式的音樂小說。你能說他清高嗎?這才是真正會生活的人。

總結】《不愛說話的人,請認真生活》在沉默的方面喜歡嘗試,只要認真對待沉默,思考為什麼會沉默,就會找到沉默之外的樂趣。

沉默潛移默化地指導著我們思考的方向。兩人若是見面聊天,開頭就“今天天氣不錯”,一早聊到晚飯才會透露見面的目的;長久不見的兩個人,微信中出現兩個字:“在嗎?”,還要猜測對方是借錢還是不還錢;電話裡一句問候:“最近好嗎?”其實不好也得說:“很好!”,接下來只能繼續互相編制謊言。對於理解沉默的人來講,說話要少說廢話,文字更是需要訓練,“持中守正,修辭立其誠”特別重要。

“林語堂先生說:法國一位演說家勸人緘默,成書三十卷,為世所笑,所以我現在做講沉默的文章.”——周作人《沉默是金,智者寡言》。

沉默的省力:少說話、少寫字可以減少傷神、傷氣;沉默省事:關上大門,減少外出。你懂的沉默,但別人未必懂,所以你得多“啟蒙”他人。

人與人相互理解至難,學會沉默自然重要,不言或許是最大的理解。想說服別人的時候,適當選擇沉默,以免造成誤解,不理解別人陳說的時候,適當的選擇沉默然後點點頭,深藏不露讓對方高興也是大智慧,回頭反思後也可以補足自己缺陷。

如果經常訓練前面我講到的選擇性沉默,長久後人你也會懂得自娛自樂,能把文字看活了;當登上山頂對著天空呼喊的時候,也會與自己的潛意識產生對話;閱讀時,能看透很多文字中以傷痛寫出幸福,以死亡道出生命的意義。

讀《活著》的時候,我與餘華“坐”在一起

我的啟蒙(主動堅持創造)之路讓我懂得了勇氣與理智的重要性,我通過自己幾個月以來的創作深刻感覺到了自身成長源於對文字的深刻理解,雖為

一得之愚,但感受至深,分享給大家我對《活著》的感悟。

讀書不必鑽入文字本身去過度挖掘,因為文字也是活的,你在文字外看到的是故事,在文字內看到的是有情感的活物。如果一本書只是那幾十萬、上百萬字,讀完也就完了,如果裡面裝著生命,那可就是要負責任的,每本書都有一個靈魂與你同在,只需深入文字即可發現。

轉行寫作賺錢,必須正確的認知文化創作“啟蒙”的3個關鍵點

餘華 《活著》


《活著》是我一口氣讀完的小說,不僅是因為篇幅短,主要是因為我能站在餘華身邊看《活著》,我會盡量靠近他的氣場,瞭解一個小說家,需要了解他思想的天馬行空,能看到他所看到的田野,也能嗅到他所嗅到的女性之美,能聽到他所聽到的天空之聲,也能摸到他所摸到的大地脈動。然後對於他的沉默而言,更需要懂得先放鬆全身,再去感受他所描繪的每個一個沉默的動作,包括不會說話的死亡,到底是真就消失的死亡,還是由一件事、一個人轉換成為生活中旁白的寂寞,又或者是想象自身因為失去那些最珍貴回憶而產生的悲痛。

當我與餘華“坐”在一起,我不觀察他,我就想著與他在一起。遇到小說中情節起伏較大的地方,我們都會抬頭看看窗外,思考每個人生命中都會經歷的消失,那終將逝去的生命不是死去的傷悲,而是生活對生命的感受,不知死焉知生,向死而生。

這是我對最初去感受《活著》的過程,正確認知文字“啟蒙”對閱讀與創作也極為重要,能讓我們看得更遠,便於做出正確的決斷。

思考到這裡先告一段落,感謝您的閱讀,選擇適時的沉默與思考,就是對待生命最好的反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