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農拿“稀世珍寶”去北京求售,卻無人識貨,馬未都趁機低價撿漏

老農拿“稀世珍寶”去北京求售,卻無人識貨,馬未都趁機低價撿漏


身為中國第一傢俬人博物館的創辦人,馬未都在收藏界已成為傳奇人物,他在節目中講述的各種撿漏故事,都帶有早些年代特有的機遇。因為在上世紀80年代藝術品收藏開始發展,而很多人都沒有基礎的鑑賞知識,便給了像馬未都這類藏家撿大漏的機會。

老農拿“稀世珍寶”去北京求售,卻無人識貨,馬未都趁機低價撿漏

觀復博物館裡之所以有那麼多價值連城的寶物,跟馬未都的閱歷和經驗是分不開的,他在《中國青年報》當編輯時結交了很多人脈,又師從王世襄這位“京城第一玩主”,再加上趕上了好時候,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天時地利人和都抓住了,才有如今的成就。其中有件鎮館之寶是他最得意的藏品之一,因為全世界目前僅發現了兩件。

老農拿“稀世珍寶”去北京求售,卻無人識貨,馬未都趁機低價撿漏

這件寶物就是漢代鎏金蠶,第一件收藏於陝西曆史博物館,是1984年一位叫譚福全的農民在河裡發現的,當時有人出價8000元他都沒賣,最後主動上交。別看它只有5.6釐米長,卻是國寶級文物,背後代表的意義非凡,因為它見證了中國與世界通過絲綢之路友好交往的歷史,在2018年還被定為陝西省安康市的城市新名片,堪稱“稀世珍寶”。

老農拿“稀世珍寶”去北京求售,卻無人識貨,馬未都趁機低價撿漏

鎏金蠶的出土地在安康石泉池河鎮譚家灣,這裡位於歷史上一條著名的要道:子午古道,它是石泉絲綢運往長安並遠銷西域的商路命脈。《鄴中記》中寫道:“金蠶數十箔,珠襦、玉匣、繒彩、軍器不可勝數。”早在春秋時期,五霸之首的齊桓公就特別喜歡這種金蠶,然而從南北朝後就再也沒有了它的身影。譚福全在河裡意外發現並主動上交,為中國文物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而另外一位同樣發現金蠶的農民,卻連姓名都沒留下。

老農拿“稀世珍寶”去北京求售,卻無人識貨,馬未都趁機低價撿漏

在講述當年那個故事時,馬未都一直感嘆是上天垂顧。在1987年,有位西北的老農一路風塵僕僕趕到北京鐘鼓樓市場,拿著自己撿到的漢代鎏金蠶和白玉蟬求售,沒想到當時沒人識貨,根本不搭理他,老農很失望,身上的錢也很快花光,只能飢腸轆轆等待著願意購買的人出現。這時候馬未都剛好前來閒逛,對於老農來說就如“救星”一般的存在。

老農拿“稀世珍寶”去北京求售,卻無人識貨,馬未都趁機低價撿漏

馬未都是第一次見到這種鎏金蠶,但他知道這肯定不是泛泛之物,便不動聲色,使用了一招古玩行業常見的“障眼法”。他故意表現的對金蠶不太感興趣,反而對另外一件白玉蟬詳細詢問,一幅興趣濃厚的樣子。老農果然被轉移注意力,結果一番砍價,馬未都出了個不錯的價格把白玉蟬買下,趁機“順帶著”低價收下了鎏金蠶,有6.7釐米長,工藝和陝博那件幾近一致,可以說撿了個超級大漏。

老農拿“稀世珍寶”去北京求售,卻無人識貨,馬未都趁機低價撿漏

有人疑惑,為什麼譚福全撿到的鎏金蠶就要上交,而馬未都的卻不用上交呢?這是因為馬未都是通過正規途徑購買來的,而不是私自“挖”出來的,因此能成為私人藏品。而馬未都也曾公開表示過以後要“裸捐”全部藏品,所以不管文物保存在哪個博物館,以後都會成為人類的共同遺產。

好了,今天的話題就聊到這裡,認為小編寫的還可以的話,請點擊小程序看一看。您的點擊,就是我最大的支持,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