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儀為什麼會成為“完人”?

從郭子儀處世之道說起

郭子儀為什麼會成為“完人”?

郭子儀,唐朝中興名將,他歷經武則天、唐中宗、唐督宗、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唐德宗七朝,堪稱七朝元老,更被德宗一朝稱號“尚父”。

郭子儀盛稱“千古笫一武狀元”之美譽,難得的由一個武狀元官至宰相,加封汾陽郡王。

可以這麼定論,郭子儀沒有依靠父親郭敬之的庇護成長,他的功勞完全靠“一槍一彈”打出來的,最終成為中興時期唐王朝最為核心的盡忠人才。

郭子儀成名於“安史之亂”,他是中流砥柱,力挽狂瀾,是安史之亂從此讓他走上巔峰,成就輝煌。

應該說,“忠”貫穿了郭子儀的整個靈魂。“忠”,不是天生就有,是他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斷提升。

郭子儀不僅武功了得,且“功高蓋主”

在歷史上,功高者往往都有被當朝皇帝誅殺的命運。比如,“臥薪嚐膽”的越王勾踐,吞併吳國後殺死最大功臣文仲;漢高祖劉邦一統江山當了皇帝,誅殺了功勞最大的韓信。

可郭子儀在歷史上卻是另外!

古有云,“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常立人前,必遭人忌恨”,這是人類忌妒情感的一種惡性表現,也是一種較為普通的社會現象,往往鋒芒畢露、恃人傲物者,終將顯示自身的淺薄。

郭子儀在亂世中生存,能把控大局,在大事大非面前,如沒有清醒的頭腦,定不能立足於社會。水能載舟,也能覆舟,只有超前的思維,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老子哲學就是思辨主義和實用主義兼併的哲學。

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不能參與爭奪之人,往往能收到出其不意之效果。

有時,站得越高,摔得更慘。在政治上,不光同僚記恨功高者,皇帝更忌諱此事,皇帝保的是“權”和“力”,是江山;臣子要的是“功”和“利”。

明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建朝後,大肆謀殺開國功臣,和他共患難的兄弟,只有湯和一人得以倖存。趙匡胤“杯酒釋兵權”解除了所有權勢官職。

對當朝皇帝權利的挑戰,正是那些當年與皇帝平起平坐之人,必遭滅之而後快。

皇帝會注意,“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在真正到“利益”與“功名”之後,會有臣子失去理智,發生野心膨脹。安祿山、史思明的反唐,給唐王朝敲響了警鐘,帶來刻骨銘心的記憶。

郭子儀一生為官,在處理主次間表現出得生動感人、赤膽忠心,不但小人鑽不了空子,連皇帝都不得不為之折服,正是因為他屢叫屢到,隨時聽從召喚。被解除兵權棄了又用,如此反覆,終無怨言,致使皇帝看不出郭子儀有蛛絲馬跡背叛的傾向,還得每次打點賞物,得寶物無數,到頭來誰向皇帝說郭子儀的壞話,皇帝都不信。

其實,皇帝的“急”,反覆試探,是受小人的教唆,結果還是得“信”,確無二心,郭子儀要的就是這個結果。

老子曰“大功告成,諸事辦妥”,隨自然現象,郭子儀不居功自傲,順其自然,與眾臣打成一片,相處皆大歡喜,從而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人性的弱點在於不知足,在於“貪功”,必然出現“貪功”而“自傲”,“自傲”而“身敗”。

經過郭子儀潛心探究,他在官場上運用自若,找不到半點瑕疵,幾朝皇帝都放心,不得不認為他深謀遠慮,說他是“完人”,一點不為過

在實踐中,他大智若愚,是結合自身修養的結果,這既要付出心血,有時還得“犧牲”一些東西,才能完美達到。象魚朝恩這樣的小人,掘郭子儀家祖墳,同僚們都為郭子儀打抱不平。然而郭子儀卻自責這是手下掘別人墳墓所遭的報應,後來,魚朝恩不恨反敬郭子儀。

正是郭子儀暫時的“失”,換來最後的“得”。他對魚朝恩之類人的客氣,反而換來他的名氣大震,更加穩固;以心換心,包容了別人,嬴得最後的尊重;人人都誇獎,是對郭子儀最大的褒獎。

“完人”是郭子儀在行動中找到的最佳答案。因人而異,達到和諧共處,在郭子儀身上得到更好的詮釋。

道家思想中,“道”為最高哲學,“道”為宇宙萬物來源賴以生存的依據,“道”被譽為最高真理,注重自然和諧,人與宇宙和諧統一的結合,達到自我完善的作用。

郭子儀實實在在去做,開闢一片屬於自己的生活空間,才換取皇帝和小人的放心和開心。爭強好勝,自私自利,往往會帶來身敗名裂,遭來滅頂之災。李光弼有感於郭子儀的寬容,而自己因自私到後來卻不能善始善終,與郭子儀判如兩人。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倡導“不在乎”,在於讀懂人生。“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不爭”與“無為”只是手段,“莫能與無爭”,“無不好”而實現郭子儀更好的活著,他不是苟且,而是感化了更多的人。

郭子儀為什麼會成為“完人”?

楊國忠的“爭”,煽動導致安史之亂的暴發,賜楊貴妃三尺白綾。七朝皇帝把郭子儀“記”在心裡,所以能擔大任,值得“放心”之人。郭子儀再“爭”,只有讓皇帝乖乖的把皇權交出。

可郭子儀卻不這樣做,寧願效忠,沒有非分之念。

假如皇帝站錯了位,再“爭”,受奸臣利用,再發生安史之亂之類未必不可能,江山異職再所難免。

“醉打金枝”,雖然說的是郭暖的故事,實為郭子儀與皇帝之間一次剖心瀝膽的較量。

作為郭子儀,處事在先,說明郭子儀不徇私情。

作為皇帝,心知肚明,郭暖的話一言重地。唐王朝的天下,沒有郭子儀,便沒有大唐的存在,親家公都親自問罪,皇帝豈不大度?

“殺頭”是應該,但真把郭暖殺了,得罪了郭子儀,想來,結果會發生怎樣的故事,皇帝不敢想。

皇帝的“不爭”,是聰明,郭子儀不是纂位之人。政治聯姻,有主次之分,皇帝的諒解,無非想保大唐,好讓郭子儀更加忠心耿耿,以報皇恩。

郭子儀“不爭”,“知足者長樂”,嬴得善始善終。郭子儀算是晚年得志,功名有了,利祿有了,留好名聲,即“忠”於一生。有了人緣,保了家人平安,享樂餘生,子孫滿堂,其樂融融何樂而不為?作為歷史上唯一“五福”俱全之人,郭子儀定有其奧妙可貴之處。

儒家講究實用主義,而老子學說則充滿君子之氣,看似矛盾,其實相互統一。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地,道法自然”,是說人要順應自然,而不是刻意破壞自然,且要按照自然條件去辦事,這大概是老子《道德徑》精髓所在。

有人說,儒家學說是給帝王將相的一種治國之道,那麼,道家學說則給君子們開的一劑良藥

儒家講治世,道家重養德,“天之道,利而不善,人之道,為而不爭”,違背自然規律,人將一事無成,甚至會身敗名裂。

郭子儀則做到底調做人,高調做事,為大唐江山付之行動,忠效報國,權利之高,但他對名利看之淡然,處之泰然。

郭子儀與魚朝恩“不爭”,沒有心思過於糾纏“小事”,與皇帝“不爭”,是他“忠”於一生,不想成為安祿山之類。歷史上爭權奪利者比比皆是,有幾個能享受快樂的人生?

楚漢相爭,韓信是當世英雄,然而在滅齊的戰爭中,劫背信棄義,幫說服齊王投降,滅了齊國,“爭”來“齊王”頭銜,但這種“爭”的慾望,卻埋下後來被殺頭的命運,韓信這種“爭”是英雄們的通病,雖給自己鍍了金,另一方面卻把命運交給了“爭”字,只得仰天哀嘆,“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

郭子儀的“忠心”換來皇帝的“放心”,豈不快哉!"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郭子儀為什麼會成為“完人”?

孔子《論語·雍也》,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的處世態度,如違反這一規律,則偏離方向,“厚此薄彼”,“中”不偏,“庸”不易,善指人生不偏離,不改變自己的目標和主張,“中庸之為德也,甚至矣乎!民鮮久矣”,也包含中正、平和,如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樂太過,治怒唯有樂,治過喜莫過禮,守禮的方法在於敬,如保持一顆敬重或有敬畏之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長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郭子儀85歲壽終,功德圓滿,是對郭子儀“平和”和“中正”的真實寫照。

“中”指好,“庸”同用,郭子儀成為有用之才,是他一生愛國,在位謀其職,把握了中庸最高的道德理會。在現實生活中,談容易,做很難,需要智慧,郭子儀把握尺度,不能不說他處世恰到好處。

郭子儀功德越高,人們越尊重他。吐蕃、回紇稱他為神人,皇帝都不直接呼他名字。連安史叛將田承嗣都尊重他,“我這雙膝蓋,為郭公下跪”。

中國聖人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用現在的說法,就是接地氣。

天道與人道合一的目的就是通過學習達到與人性合一,天性是善,至誠、至仁、至真。

郭子儀一生的追求當中,他完美的結合天人結合這一宏觀概念,在理性與情感上,在他身上得到充分展示和發揮。

凡人有不順,就看處理的方法是乎恰當,凡人都有喜、怒、哀、樂,就看自己在情感上是乎加以約束和抑制。

郭子儀之所以“府門洞開”,無非達到不讓小人得逞,皇帝賜與的金銀財寶,他揮金如土,卻不是庸俗的表現,與僕人、侍女隨和,更顯他的豁達。

態度決定郭子儀一生,效國,招之即來,錢財,當用則用,讓朝庭不閒有結黨之派。有人說他妻妾成群,這是對他的一種侮辱。

“道不遠人”為中庸宗旨,脫離生活,就偏離軌跡,郭子儀受人尊敬,“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核心就是自我教育,其中,自有郭子儀領悟的獨道之處。

眾觀郭子儀的處世之道,不得不為之敬仰。他完成了自我教育,自我約束,自我監督。就連盧杞這種小心眼的人他都能提前預見,不得不說郭子儀技高一籌。他剖析人性,“中和”體現他的價值,意義所在。

研究孔子在於言傳聲教,郭子儀就是踐行中的高人,還把心得分享給子女們。處世有道,是一門高深的學問,郭子儀的厚道,藏在亂世中,把儒家哲學思想發揮到了極致。

儒家思想“以人為本,以禮為準,協調萬物,協和萬幫”,是調整思維,率先垂範,引領未來,淺顯的道理,郭子儀的孩子們都為之折服。

郭子儀的靈魂深處,他超越了時空,在生活中,他做到了完善自我,不斷與時俱進,調整思維,體現人生價值,成為“完人”。

包容是一種態度,也是良好的修身,沒有博大的胸懷很難修成正果。郭子儀找到了“萬物皆空”,“知足長樂”

的平衡點。

在現實生活中,只有處在真誠、友善、平等、共嬴基礎上,才能更好的看待身邊的人和事,方便別人,也解脫自己。

人的思想進步標準是“利”還是“義”,還是二者兼有的見義思利。

完人不是絕對的標準,而態度能改變所有一切,猶如馮友蘭先生稱“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把心態放寬,靜思之,樂憂之,使自己成為有用之人。

郭子儀領略儒家哲學經典,晚年享福,不至樂極生悲,知足長樂,無非看透一切。謀權為大唐江山,皇帝心悅,而自己心安,留下美名。

郭子儀又把道家思想相結合。俗話說,亂世出英雄,也亂世出真理、理論及真知。自古武將文人在收拾舊山河中立下汗馬功勞後,思想的膨脹往往會偏離方向,到後來武將各自爭奪天下,文人各施奇術,搞得社會烽煙四起,戰火不斷。可郭子儀為唐王朝打下江山,是盡忠,不是為權。

有人說,儒家如同“寫字”,道家如同“書法”。中庸之道,是教會我們人類最精華的處世之道,真正讓人們樹起道德思想的則是道家哲學。

儒家在“忠、孝、仁、義”理念指導下做人和標準,鋤奸、勤王是郭子儀的本能,在他身上得到延續和發展。

我們繼承和發揚郭子儀精神,沒有必要改變自然規律,為爭名奪利殺得遍體鱗傷,做本分之事,有皇帝的猜忌正常,有皇帝的重用也正常,郭子儀不想改變不屬於自己的東西,簡簡單單的活,幸福才是真

在“功名”與“利益”之間,郭子儀找到了屬於自己的位置,“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他洞察宇宙人間規律,結大成於一生。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研究郭子儀,學習郭子儀思想。

郭子儀,是真正的處世最強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