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句诗词是哪位诗人说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幸福一家人wjy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中国的传统儒家思想,讲究无为心态。是一种思想境界,是古代修身的要求。

这句话出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这句话的表面意思是不要因为物的外的丰富、富有而骄傲和狂喜;也不要因为个人的失意潦倒而悲伤。其涵义是指无论面对失败还是成功,都要保持一种恒定淡然的心态,不因一时的成功和失败而妄自菲薄,无论何时都保持一种豁达淡然的心态。引导人们受到挫折时,不要慌张失措,要以平心静气的思考解决。

时刻保持一颗清净的灵魂,别让外物的影响使得你的灵魂失去意义。身体的病我们可以通过吃药和医生的治疗来康复,但是如果心灵生病了的时候,就很难用药物治疗就能治好的。

现代社会正是由于以物喜,以己悲的状态,使得人们遇到事情时出现烦躁、急切,使得急于解决而背道而驰,因为人们忘记了灵魂的重要性,当今社会因为以物喜,以己悲,呈现出了这个社会整体的价值观和社会观,更体现了当今社会的教育价值观,古人为什么会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尚品质那?因为古人的心里始终装着仁爱和道德,他们做事都会以良心去衡量做事物,不是流传这样一句话吗,心存一把尺,做事有分寸。而今社会道德修养已是黄昏独自愁,你再用道德的标准去衡量事物的对错时,可是别人却以溅踏道德修养来做事,社会怎么能够不出现,以物喜以己悲的形态。人之初,性本善。希望我们如今之人在前行的时候,多回过头去看看,我们自由来回的道路吧!

愿如今社会价值观多出现古人的胸襟那么这个社会才会更加的美好平安,更会体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道德社会。如果觉得我说的有点意思,大家别忘了留言点赞讨论。谢谢!


墨然微语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自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这句话的外在意思是不因外物(财物、外物)的丰富、富有,个人的获得、拥有而骄傲和狂喜;也不因为外物(财物、外物)的丢失、损坏,个人的失意潦倒而悲伤。内在涵义是指无论面对失败还是成功,都要保持一种恒定淡然的心态,不因一时的成功和失败而妄自菲薄,无论何时都保持一种豁达淡然的心态不因外界的好事而兴高采烈 也不因为自己的不幸遭遇而垂头丧气 坚持自己的原则不受外界的影响。

《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于北宋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为重修岳阳楼写的。其中的诗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较为出名和引用较多的句子。文章通过对洞庭湖的侧面描写衬托岳阳楼。滕子京是被诬陷擅自动用官钱而被贬的,范仲淹正是借作记之机,含蓄规劝他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试图以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感染老友。这是本文命意之所在,也决定了文章叙议结合的风格。

《岳阳楼记》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写,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


红孩唉


提问的句子节选自《岳阳楼记》结尾 作者:范仲淹(宋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句话出自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写的《岳阳楼记》,其所在的段落是全文的重点,全段既是对内容的收束,又是对主旨的提点。


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之前,历代文人骚客也写过许多岳阳楼题材的诗文。以唐代为例,比如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杜甫的《登岳阳楼》,崔珏的《岳阳楼晚望》,刘长卿的《岳阳楼》等,都是有关岳阳楼的名篇。但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还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为什么岳阳楼题材写得最好的当属《岳阳楼记》呢?

1.独辟蹊径角度新

文章标题是“岳阳楼记”,作者却不直接写楼,而是去写洞庭湖,写面对洞庭湖的两种不同景色时,登楼看湖的迁客骚人产生的两种不同感情,并以此呼应最后一段的“古仁人之心”。

2.凤头豹尾叙议精  

文章开篇叙事简洁精致,信息量大,事情交代完整清晰;结尾议论精辟有力,字数不多,但有统帅全文的作用,议论技巧卓尔不群。

3.散文化的议论文

散文化的语言、议论文的表达主旨是其最大特色。它既是优美的散文,又是精彩的议论文。作者擅用骈句,也有很深的锤炼字句的功夫。事、情、景、理,四境交融一体。文章一、二段,由事境入理境;三、四段,分别由景境入情境;最后一段,由前两段的景、情境再入理境。

文章的思想感情: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升级版本

《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上面这段话是儒家所提倡的"平天下"的终极目标,也就是要达到天下均平的社会理想状态。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范仲淹,自然把它们奉为个人孜孜以求的人生理想。要想政事通达、人心和顺、天下大治,治国理政者必须具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宽阔胸襟,必须具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生活态度。

我以为,如果说”平天下“的终极目标是儒家建立理想社会的理论基础,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儒家建立理想社会的行动指南。这就是《岳阳楼记》蕴含的思想精髓,既表达了作者对“古仁人之心”的个人理解,也表现了作者胸怀天下的爱国爱民情怀。


灵魂觉悟者


你好!这句话出自于北宋范仲淹的名著《岳阳楼记》,这篇文章流传至今被广为传诵,文章中的许多语句被人们所称道,我们首先了解一下范仲淹,再看一下这篇文章和这句话表达的特别意境。

范仲淹是穷苦子弟的楷模,自幼丧父,家境贫寒,母亲改嫁,这不影响范仲淹勤学上进的道路,他并不因家境困难而丧失学习的信心,刻苦读书,后高中及第,把他的母亲接回家中赡养。早年勤学和坚定性格的滋养使范仲淹后来成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仕途并不顺利,因为他秉公直言,曾经多次遭受贬官,后病逝于改任颍州知州的途中。

《岳阳楼记》先后被收录到初中、高中语文课本中,是历年中招、高招考试的必考知识点之一。范仲淹写这篇文章时,被贬至邓州,身体和心情都不太好,应好友滕子京为重修的岳阳楼作记。

范仲淹并没有到过岳阳楼,而是根据藤子京提供的画像所写的,我们看范仲淹虽然当时身处逆境,而对岳阳楼的描写中,没有丝毫倦怠之气,相反浩然磅礴的气势跃然而出,“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我们每当心里不痛快、有淤积时,读读这篇文章,浩然之气会扫荡心中任何不平,给我们迎风而上、向上而生的人生快意!

本文的最后一段,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追求的人生境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坚定的信念不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也不会因为自己一时的得失而悲喜。范仲淹当时被贬官,没有像其他人一样,患得患失,而是以天下为己任,不计个人得失,宣示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正直读书人的品行。一千多年来,这句话一直被后人所称颂,我们诵读的不仅是这篇文章,还有范仲淹给与我们的人生启迪!


三乡传奇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自宋代范仲淹写的《岳阳楼记》中的一句。全文是这样写的: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因外物的好坏,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提现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的心思,心系天下长生!。也提现了他的自抒其怀抱,也意在勉励滕子京。


一人一影传媒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自于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这句话的表面意思是:一个人要做到,不要因外物的变化,个人获得拥有而狂喜;也不因为外物的(机会)丧失、损坏,个人的失意而潦倒或悲伤。其内在涵义是指无论面对失败还是成功,面对得与失,都要保持一种淡定平衡的心态。

当年,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于北宋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为重修岳阳楼写的《岳阳楼记》。正是在滕子京因为被诬陷擅自动用官钱而被贬,范仲淹正是借作记之机,含蓄规劝他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试图以比而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对待自己。这才是当时的本文的意义所在。现在看来,对照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对于当今时下,我们正确的树立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依然具有重大意义。

因为时下的社会中,不少人正是由于以物喜,以己悲的状态,没有牢固树立正确的三观,而使自己变得心中浮躁,一遇到利益冲突,就会完成心态严重失衡偏执。因此也使使这个社会变得更加浮躁。

因此,当今,我们必须牢固树立正确的三观,确实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青岛墨竹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北宋范仲淹留下的名句。意思就是不要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得失来左右自己的心情,或喜或悲。它想表达的是,在面对任何事物时,都要有豁达的胸襟,淡然处之。

这是一个非常高的境界。试问,处于滚滚红尘之中,许多人追求的唯“名利”二字,身陷物欲之中。古代,“学而优则仕”,莘莘学子饱读诗书,为的还不是学成之后的为官为仕,建功立业。今天,努力学习、工作,许多人都是为了能过上好的生活。在这种观念影响之下,越来越多的浮躁之气充斥于生活之中。从小,以爱之名为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培训班,透支孩子童年的快乐,让他们变得沉闷、乏味;大时,不得不在职场中疲于奔命,上司的一句苛责,可能让人战战兢兢,忐忑不安。于是,越来越多的人被束缚了,很容易因为外界的影响、个人的得失让自己患得患失,很难快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是一个修炼的过程,没有人能天生达到这样的状态。让一个二十岁的学生内心平静如水,那很不符合他们的心理年龄,在这花一般的年纪,是他们最活泼跳脱的时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代表的是成熟、是阅历、是沧桑。当体会过成功、喜悦、失败、悲伤……各种复杂的滋味后,就可能会明白,人生本该如此,能改变的只是自己。面对生活中的所有偶然与必然,早已没有了与之计较的斗志,一切应顺其自然、平静内心,处之淡然,做好自己最重要。


陆野蔓


这句话是出自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

表达了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处世深远和豁达的胸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中国的传统道家思想。讲究淡然平静的心态,不以己悲是一种思想境界,是古代修身的要求,即无论外界或自我有何种喜悲,都要保持一种豁达淡然的心态。

表达了作者其人生志向。政治抱负。表露其博大襟怀坚强意志。作者明言其人生志向政治抱负。表露其博大情怀,坚强意志。强调了为人要有宽阔的胸襟和崇高的人格。以天下为己任,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激励古往今来的无数人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激励着古往今来无数人志在忧国忧民,无私奉献的精神。


秦oo戈


这句话出自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字面意思是不要因为外物的好坏或者自己的得失或悲或喜。这句话要结合《岳阳楼记》的上下文才能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文中前面写了不同的天气登岳阳楼观景会产生不同的心境。阴雨连绵、寒风怒吼的时候登楼观景会产生去国离乡的感觉,映入眼帘的都是萧条的景象,从而心情会不好,所以会“感极而悲者矣”。春和景明、皓月当空的时候登楼观景会感到景色优美、心胸开阔,从而产生愉悦的心情,会“喜洋洋者矣”。基于这两种不同的状况,范仲淹笔锋一转,认为真正的“仁者之心”是不会像这样的或悲或喜,而是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接着后面通过叙述古代仁者“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忧国忧民的责任心,带出自己的胸襟和抱负,也是这篇文章的真正用意,即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表达了一种淡定从容的处世之道,是一种超然物外的理想境界,但是其实现实中还是比较难做到的。一般没有丰富人生阅历和沉淀的人,哪能会将自己的喜乐收放自如呢。就像《文心雕龙·物色》中说的:“物色之动,心亦摇焉”,人的心情受到外物的影响是很正常的,更不说是自己的得失了。作为一个普通的人,我们能做的是在碰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要乐观点、向前看,不要让绝望和过度的悲伤打倒自己;在遇到特别好的事情的时候不要太过得意、甚至骄傲自满,产生膨胀之心,以致乐极生悲。



文趣新


范文中这两句可视为自勉!与夫子的吾日三省吾身句文意相通、一个意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