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地區(潮州汕頭揭陽)

“潮汕”一詞曾作為行政區名詞出現在廣東省的行政區劃版圖上,現指潮州文化影響的人文地理概念。潮汕,不是潮州。公元前195年,西漢在秦時龍川縣以東建立諸侯國“南海國”,其國境相當於揭陽戍(前214年)管轄範圍,包括了後來出現的閩越(前202至前110年)與南越(前203年至前111年)的昭義、綏安、程鄉。潮汕地區,是廣東省汕頭市、潮州市、揭陽市三個地級市的統稱,位於粵東沿海、廣東與福建交界處,與臺灣對望,北迴歸線與中國大陸海岸線唯一交匯的地方,是海西經濟區組成部分。潮汕是著名的僑鄉,海洋文化濃郁,享有“海濱鄒魯”、“嶺海名邦”等美稱,是古代近代潮商乘坐紅頭船過番出洋的始發地。1991年汕頭市析出潮州市,揭陽市,三市統稱為“潮汕地區”。他們同根同祖,永遠一句“膠己人”便緊緊地團結起來。 因原長屬潮州府郡民,亦稱潮州人。2013年上半年,潮汕三市市長簽訂協議建立相關制度,開始逐步落實潮汕三市揭汕潮同城化,並討論構思規劃潮汕三市城際軌道。2014年9月,國務院正式發文,批准成立汕頭華僑經濟文化合作試驗區,潮汕地區有了第一個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基本信息

中文名:潮汕

外文名:Teochew

面積:10918.5平方公里

人口:國內約2000萬,海外約1500萬

市花、市樹:金鳳花、白玉蘭、素心蘭、蓮花

機場:外砂機場、維平機場、潮汕國際機場

行政類別:市

地方方言:潮州話、潮汕話

港口:汕頭港、潮州港、神泉港

傳統區域:潮州九邑或潮州八邑

高速公路:G15、G78、S17

國道:324、206

本土戶籍:1421.73萬(2011年底)

常住人口:1391萬(2011年底)

自然概貌

潮汕地處八鄉山、陰那山、韓江中游谷地及鳳凰山山地以南,東西地跨蓮花山脈東麓至粵閩邊界 。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整體低平、土壤肥沃、農產豐富。地貌以平原為主,山地、臺地、丘陵為次。境內有韓江,榕江,練江三大江河,平原區由韓江三角洲、榕江平原、練江平原、黃岡河平原、龍江平原五部分組成。其中龍江平原與其他幾片平原空間上不相連接、此外還有一些河谷盆地和小片沿海平原,如韓江中游的歸湖盆地、榕江上游河婆盆地、黃岡河上游的三饒—茂芝盆地;濠江兩岸、惠來獅石湖、南澳後宅等海積平原。東北與福建省的詔安、平和兩縣接壤,西北同粵北的梅州市為鄰,東南瀕臨南海,與臺灣遙海對望。潮汕地區海岸線曲折綿長,多優良港灣。其東起饒平縣大埕灣,西止梅州縣哥嘴,全長500多公里。海域有大小島嶼169座和南澎、勒門2組列島,海湖3個。最大海島為南澳島,面積106.85平方公里,島岸線總長為79公里。

豐富的資源

潮汕地區不但山川秀麗,而且資源豐富,為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質基礎。如氣候資源、水產資源、土壤植被、能源礦物等項,都相當可觀。氣候資源

潮汕地區地處低緯度,面向熱帶海洋,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北部高山綿亙,阻擋寒潮南侵,故常年氣溫較高,夏長冬暖,春秋相連。年溫差和日較差均小,年均溫21.3℃。七月均溫28.2℃,極端高溫37.9℃;一月均溫13.2℃,極端低溫0.4℃,霜期僅數天,年日照2000小時以上,呈現出“夏季溫高無酷暑,冬天和暖有陣寒”的特點,對農作物的生長極其有利。

常年降水豐沛,市區內年雨量達1555毫米,北部山地迎風坡雨量高達2000毫米以上。由於受夏季風影響,雨量集中夏季,6月最多,市區月均達339毫米,故農諺有“五月龍鬚水”之稱。因這時各種類型的降水如對流雨、颱風雨、 地形雨以至鋒面雨均可產生,又是在全國雨帶移動的範圍內,所以4至9月雨量超過全年80%,是高水期。高溫多雨同步,作物長勢旺盛。

但雨量的年變率頗大,最多的1973年達2410毫米,最少的1933年僅有516毫米。最大的日雨量達:297.4毫米(1953年7月21日)。故暴雨季節固然水足,但需注意防澇。此外,夏秋多臺風,冬春有霜凍陰雨,10月份又可能有寒露風,這都是美中不足之處。

至於風向,夏季多西南風,其餘時間多東北風。

土地資源

土壤和植被潮汕地形複雜,土壤類型多樣,有黃壤、紅壤、水稻土、沙質土、鹽鹼土等。紅壤主要分佈在海拔600米以下的 丘陵山地,有機質含量並不豐富,但經人工改造後,可種植果樹或 熱帶經濟作物,黃壤多分佈於海拔600米以上的山地,宜種茶樹、油茶或常綠針葉林。水稻土分佈於潮汕平原和河流谷地、山區谷底,它是河流的沖積土,也是人工長期耕作的產物,土層厚,土質肥,酸度低,耕性好,保水保肥力強,適宜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生長。沙質土多分佈於高亢地段及山邊、海濱,原本瘠薄幹燥,但 修水改土施肥後,能改善土質,可種植水果或蔬菜。鹽鹼土多分佈於沿海地區,經過引淡衝鹹,多方努力,充分利用,也是寶地。

潮汕地區植被屬南亞熱帶季雨常綠闊葉林,常年青綠,花果期長。現狀植被為次生的南亞熱帶草坡,人工栽培的針葉樹在偏北山地也能成長。引進適生的茶、油茶、 油桐、 桉樹、木麻黃、臺灣相思、 黃竹等樹種也能自成群落。平原谷地間有水稻、 甘薯、玉米、麥類、豆類,馬鈴薯等糧食作物以及蔗、麻、花生等經濟作物。盛產柑桔、 菠蘿、荔枝、 龍眼、香蕉、橄欖、 楊桃等熱帶、亞熱帶水果。蔬菜更是優質多樣,終年不斷。還有為數不少的本地中草藥。無霜或輕霜地區的熱帶作物如橡膠、胡椒等的栽培情況良好,橡膠種植突破 北緯17度線,榮獲國家科技發明獎。植物種類的豐富多樣,不僅是重要的資源之一,而且對生態平衡、環境保護很有幫助。

森林覆蓋率在30%以上,跟全省一致,高於全國12%、全球22%的平均水平,多分佈於北部山地,以 杉樹、桉樹、 馬尾松、木麻黃為多。村邊路旁也有零星樹木,村邊以 榕樹、 槐樹為主,路旁多桉樹、木麻黃、臺灣相思。全區有山地1050萬畝,比耕地多一倍半,但有林面積僅佔60%,發展林業的潛力很大。

水產和養殖動物資源

除普遍飼養豬、牛、羊、兔、雞、鴨、鵝、鴿外,水產資源也佔重要地位。捕撈養殖地域寬廣。海岸線東起饒平上東鄉,西至惠來岐 石華清村,長277.8公里,加上島岸線123.7公里,全長401.5公里,形成了14個大小漁港。海上有大小島嶼37個,最大的是 南澳島,面積107平方公里。海區陸棚總面積3.6萬平方公里,是全省四大漁場中最有開發潛力的一個。沿著曲折的海岸線,分佈著廣闊的灘塗,飼料豐富,是發展水產養殖的好地方。陸地河湖塘眾多,水域遼闊,有約15萬畝的江河水面及28萬畝的宜魚池塘、水庫。淡海水產資源豐富,有經濟價值的魚類不下百種,如龍蝦、 石斑魚、魷魚、 江瑤、 沙蝦、 馬鮫、 泥蚶、 鰻魚、 鯊魚、 黃魚、 帶魚、 墨魚等等。養殖 膏蟹、石斑、龍蝦、 對蝦、鯛科魚類、紫菜、昆布等藻類和蚶、蠔等貝類很有成績。傳統的淡水養殖則以鯇、鱅、鰱、鯪、青、鯉六大種為主,其次為鯽魚類,塘蝨、鰻魚等無鱗類和生魚、甲魚等的養殖也收到極好的經濟效益。此外,沿海有取之不盡的鹽產,提供了豐富的食用、醫藥和工業用鹽。

能源和礦物能源首推水力。年平均徑流總量150億立方米,加上外區來水,超過300億立方米。 集水面積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30多條。上下游天然落差大,一般有200至350米,最大落差是986米(潮州峙溪水),可開發的水力能發電約15億度。現已興建中小型水電工程874宗,擁有北山、龍頸、南窖,鳳凰、湯溪等一批規模較大的骨幹水電站,已開發的水力資源約佔總蘊藏量的40%。

生物能源也佔重要地位,全年累計相當於250萬噸標準煤。它主要包括3個方面的來源:稻麥薯豆蔗等的莖葉;薪炭林,每年約有300萬擔柴炭供應,人畜糞便發酵產生的 沼氣。

本地煤炭資源缺乏,理論藏量100萬噸,可供開發的約80萬噸,主要分佈在惠來境內,其次是普寧。石油和天然氣,目前尚未發現,但據國外衛星遙測,發現惠來一帶有天然氣和石油,但必須進一步探測才能證實。不過 珠江口盆地東緣臨近我市, 南海海域蘊育著很好的含油構造,因此在本區進行較大規模的石油開採有一定的希望。 此外,區內太陽能、地熱能、 潮汐能、風能等非常規能源倒很豐富,只是造價昂貴,未能普遍開發利用。

礦產以錫最多,在 李四光教授的亞洲地質圖中屬南嶺成礦帶。以潮州 古巷厚婆坳最有名,其中伴有鉛、鋅、金、銀、鎬等金屬。還有惠西嶺硫鐵礦、 萬峰山的 鈹礦,澄海蓮花山的鎢礦、鑽礦,揭西的稀土礦,鐃平 磁鐵礦和惠來隆江的 沙金。西部沿海還有 鋯、鈦等稀有金屬,使沙灘常呈一片墨綠色。 南海中也有大量金屬礦產。

此外,潮州、饒平有豐富的優質瓷土,意溪儲量達3000萬噸,可為陶瓷等工業提供充足原料。同時,沿海至三角洲腹地因系古海灣沉積,故有豐富的貝,燒灰建屋,十分方便,韓江沙又是製造玻璃的極好原料,可生產大量建築材料。

歷史概貌

名稱由來

“潮汕”歷史上長達近2000年稱呼為“潮州”,歷史諸如稱呼為“潮州”(隋、唐、宋王朝),“潮州路”(元朝)、“潮州府”(明、清王朝)等,在1904之後才出現這個“潮汕”稱呼。

1858年6月(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後),清政府先後與美國、英國、法國簽訂了《天津條約》,條約規定增開潮州府等十處通商口岸,選定潮州府澄海縣沙汕頭(後改名汕頭,並取代條約口岸部分“潮州”一詞)一帶,那時“汕頭”並不為人所熟知,其面積不足一平方公里。但汕頭北通海峽(臺灣海峽),身靠南海,並擁潮汕三江出海口,其地理位置極為重要,自然條件十分優越,已取代當時衰落的樟林港地位,成為潮州府屬的中心港口。至咸豐九年十二月初九日(1860年1月1日)潮州府如期對美開市,在汕頭港把門島——媽嶼島上設立“潮海關”。不久恩格斯便提到“汕頭是遠東地區唯一一個具有商業性質的城市”,(潮州府澄海縣汕頭埠開埠前已有廣州等五口通商,因此汕頭埠是當時除此五口外唯一有點商業價值的港口),可見汕頭埠地位已可與廣州港相提並論。二十世紀初,汕頭埠逐漸成為潮州府屬的濱海重鎮,其工商繁華,已崛起成為連接穗、港、滬及海外的新興港口。1904年,今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鬆口鎮人張煜南等看準這裡巨大的發展潛質,便傾力組建潮汕鐵路有限公司,興建從潮州府城至汕頭埠的鐵路。1906年,潮汕線鐵路築成,同時又配置“潮汕號”機車頭並通車。

1907年5月22日,丁未饒平黃岡起義爆發,這是孫中山先生親自領導的推翻清封建王朝的武裝起義,乃日後諸多民主武裝革命的先聲,這次武裝起義先於1911年的辛亥武昌起義四年,在舊民主主義的革命中創下了“六個第一”,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中高度評價說,“此次死難的同志都屬同盟會幹部,若無此次諸烈士轟轟烈烈足喪滿虜之膽之善因,怎有辛亥武昌之義師一舉而鄂督瑞澄入軍艦之美果。”但《南洋總彙報》卻大肆指責孫中山勾結“潮汕會黨”,策動黃岡起義。“潮汕”之名由此見諸報端,從此廣為人知。民國成立後,廣東都督府下設潮梅鎮守使,其中心駐汕頭,汕頭粵東中心城市概貌初現雛形。1921年汕頭建市,設立省直屬市政廳,汕頭成為粵東繼潮州府城後的又一耀點。並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躍升為全國第三大港口城市、全國十大商業城市之一,這一地位在民國黃金十年(1928-1938)得到進一步鞏固,“潮”、“汕”共榮格局自此形成,人們便開始習慣於潮汕平原、潮汕人、潮汕話等稱號。不過,受二戰至中國改革開放前的國際形勢的影響,海內外潮人聯繫曾一度受阻,彼此之間的信息缺乏交流,故海外潮人迄今仍多稱自稱潮州人,籍貫也常作“潮州”。

行政變革

潮州府(既今潮汕地區)為閩越地,自秦漢為了削弱閩越,將閩越拆分,潮汕劃給南越, 唐代 綜論有關歷代政治制度﹑經濟措施﹑州郡建置以及邊防政令等﹐略於遠古﹐詳於當世的全書《通典》,記載,“潮州,潮陽郡,閩越地。”唐代地理總志《十道志》也記載,“潮州,潮陽郡,閩越地。北宋地理全書 《輿地廣記》則記載潮 州為閩地,該書還記載海梅州一帶亦閩越地 ,廣泛引用了歷代史書、地誌、文集、碑刻、詩賦以至仙佛雜記,保留了大量珍貴的資料的地理全書《太平寰宇記》等書也都記載 潮州為閩越地。 明代官方典籍《永樂大典·風俗形勝》:“潮州府隸於廣,實閩越地,其語言嗜慾,與福建之下四府頗類, 廣、惠、梅、循操土音以與語,則大半不能譯,惟惠之梅州與潮為近,語音不殊,至潮、梅之間,其聲習俗又與梅陽人等 。潮汕各邑設置時間潮汕為閩越地,自秦漢為了削弱閩越,將閩越拆分,潮汕一帶劃給南越。

秦始皇三十三年--西元前214年,秦王朝置揭陽戍,隸南海郡;

前111年,漢王朝置揭陽縣,隸南海郡;

331年,取消揭陽,始置海陽、潮陽,隸東官郡;

413年,晉王朝始置義安郡;

523年,饒平縣、南澳縣一帶劃回福建。

開皇十年,590年,隋王朝罷州設縣,次年,於義安縣設立潮州,以潮水往復為名,潮州名始此;

隋朝開皇十二年(西元592年),劃回福建。

隋朝大業三年,西元607年,罷潮州為義安郡,隸揚州,再次劃回福建;

621年,唐王朝復潮州;

唐貞觀三年,西元629年再次劃回福建,隸屬江南道福建觀察使。

唐貞觀十年,西元636年,改隸屬嶺南道。

景雲二年,西元711年,再次劃回福建,潮州先後隸屬江南道福州都督府,

閩州都督府和福建經略使。 742年,改潮州為潮陽郡;

開元十年,西元751年,從江南道改為嶺南道管轄。758年,複名潮州;

1121年,宋王朝新置揭陽縣;

1279年,元王朝設潮州路;

1369年,明王朝設潮州府;

1477年,始置饒平縣;

1524年,始置惠來縣;

1526年,始置大埔縣;

1563年,始置澄海縣、普安縣;

1575年,南澳島開始分屬福建,廣東,設南澳副總兵,即“協守漳潮等處駐南澳副總兵”,分廣東、福建兩軍營。 清康熙二十四年(西元1685年)升設南澳總兵,管轄閩南、臺灣、粵東海域軍事,直到1915年,南澳全島才劃給廣東。

1576年,始置南澳(鎮);

1582年,改普安縣為普寧縣;

1738年,清王朝始置豐順縣;

1858年,闢潮州為通商口岸,同治紀元改以汕頭為商埠,隸澄海縣;

1912年,改南澳廳為南澳縣;

1914年,設潮循道尹(駐汕頭)統領廣東省東部,海陽改名潮安;

1921年,設汕頭市政廳,與澄海分治。

1949年大埔縣析出;

1965年豐順縣改屬梅縣地區;成為行政區名詞

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後原汕頭市政廳重新建制,設立潮汕專區。

1953年1月與惠陽、興梅專區合併為粵東行署,中心設於汕頭;1956年2月原惠陽地區析出,設立汕頭專區;1965年興梅析出設興梅專區,汕頭及下轄縣改為汕頭地區。而後又幾經變動。但汕頭市均為地方或專區黨政機關所在地。

1981年11月,汕頭市劃部分土地創辦汕頭經濟特區。

1983年7月,實行地市合併,建立市領導縣體制,汕頭下轄澄海、南澳、潮陽、揭西、普寧、揭陽、饒平、惠來八縣和潮州市(縣級)。定於1991年11月1日起正式實施。

1983年12月22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潮安縣,將潮安縣的行政區域併入潮州市。

1989年1月1日,潮州市被列為省轄市,享受市(地)一級經濟管理權限。

1991年12月7日,國務院決定:潮州市升格為地級市,原潮州市(縣級)分置為湘橋區和潮安縣,汕頭市饒平縣劃歸潮州市管轄。1991年12月7日經國務院批准,從原揭陽縣析出部分區域建揭東縣,後將縣城榕城鎮及周邊城鎮合併為榕城區建立地級揭陽市。1993年4月,國務院批准普寧、潮陽撤縣設市(縣級);

1994年4月,國家批准澄海撤縣設市(縣級)。

2003年1月29日,經國務院批准汕頭市調整行政區劃,撤銷汕頭市昇平區、金園區,設立汕頭市金平區;撤銷汕頭市河浦區、達濠區,設立汕頭市濠江區;撤銷縣級潮陽市,分別設立汕頭市潮陽區、潮南區;撤銷縣級澄海市,設立汕頭市澄海區。

2011年5月1日,汕頭經濟特區範圍擴大至全市,面積擴大近9倍。

2012年12月24日,國務院批覆揭東撤縣設區,設揭東區。

2013年6月28日,國務院批覆潮安撤縣設區,設潮安區。

2013年3月,關於合併潮汕三市或升級為副省級“潮汕特區”的提案已提交全國兩會討論。

2014年3月,國家發改委作了回函,表示將進一步深入調查研究其可行性。

行政區劃

歷史上的潮汕地區

即海內外潮人認同的潮州八邑:潮屬八邑皆為原潮州府屬縣,其認同感始於清朝乾隆三年(1738年)朝廷置豐順縣之後。八邑商人在穿梭於海內外商界的同時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大量以潮州八邑命名的會館,潮州八邑這一叫法由此廣泛流傳。

潮州府時期八邑轄地:

海陽-Teoann(潮安區、湘橋區)

潮陽-Teoyall(潮陽區、潮南區、濠江區)

饒平-Joepen(饒平縣、南澳縣)

澄海-Tenhigh(澄海區、金平區、龍湖區)

普寧-Poeland(普寧市,除西部客家地區以外所有)

揭陽-Kityall(榕城區、揭東區、揭西縣)

惠來-Hwelie(惠來縣、普寧市西、南部山區)

豐順-Hongsoon(豐順縣)

如今的潮汕地區

如今的潮汕地區既為潮州古八邑,其範圍為潮州市、汕頭市、揭陽市三個地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