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是中华民族的特性之一吗?你怎么看?

雅蜀君


中庸,被过度解读了。

中庸,《论语.雍也篇》里为“德”,子曰:“中庸之谓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中庸》里,去了“德”: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中庸》开头就论“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中庸之德变中庸之道。道,德,概念不同。

历史上解读《中庸》的书不计其数,皆背离了孔子原旨。

中庸,在善与恶两端选择。不偏不倚,不是不偏善也不偏恶,不走极端,而是相反,“隐恶而扬善”,善与恶两个极端,择中善。

《中庸》: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显然,此“中”,不是善与恶的“中间”,而是“择中”,“择乎中庸,得一善”。

中庸,孔子原旨就是,“隐恶而扬善”。

不过,隐恶而扬善,谈何容易?

故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白刃可蹈也”,白话就是,白刀子进,红刀子出。夠极端的了。

《中庸》一书,就是后人托孔子的孙子子思之名的伪作。秦始皇时才有的“车同轨,书同文”,而《中庸》却有“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文字。


有话少说


中庸之道是中华民族的特质,中庸源于易经,最早的文学经典,世界上最早的哲学经典,易经中多次提到中庸之道,万事万物只有中庸才是最好的状态,但是又不能永远处于中庸的状态,所以中庸虽好,但不长久,事物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中[晕]


奇怪的苏中华


不偏不倚是为中!中庸一词有时被我们所误读,不能仅仅从字面去理解。


带您品味中原


中庸之道就是生存之道,无奈之道,忍容之道,圆通之道……


远方167427784


见到此题,我想到了中国历史上,多少"文死谏、武死战"惨烈壮举。从比干剜心、到杨任剜目、梅伯炮烙、商容撞柱,多少人前扑后继地诤谏失道昏君;从文天祥绝食、杨继业撞碑、南霁云断指、张巡骂贼、南宋十万军民投海殉国,到五战士血战狼牙山、八女英自沉乌斯浑河、董存瑞舍身炸碉堡,黄继光胸膛堵枪眼、再到3500万抗日军民以身殉国……

凡此种种,我们民族的前人们,在事关民族兴亡、国家存殁的大义面前,总是连稍许犹豫都不曾露现地从容就义、慷慨赴死,遑论"中庸之道"?

所以,我认为,"中庸之道"只是我国诸子百家之中,儒家文化的传承之一,并非中华民族的特性之一。


跛翁


中庸之道,是中华民族的特性之一!

只是在使用过程中,因种种情况出现了许多偏差,尤其是为了教育蒙童而简化之后的理解与运用,偏差很大,导致大众化的文化理解偏差很大。

说起中庸之道的理论起源,个人认为来自论语中三人行的语句。

论语中三人行的语句原意,是记载周朝的常用的普及性的决策方式,理治。

具体现代化的解释是,在三人或者三人以上的做事的团队组合中,一定有敢于做事会做事的领导者,他领导团队的方法是,把问题及产生的任务先交待清楚,再把解决问题的预案拿出来讨论,如果全体同意通过,那么就按预案办;如果有人对某个细节有不同的看法,必须拿出来全体讨论解决,直到所有的人都同意,就干。

这种理治方法产生的属下做事现象,必然会出现自主自发自约束的自动方式,人人除了本份之外,都会进行主动的协调和互助,不需要后来人治社会中的所谓的管理。

这种理治方法训练出来的民众,必然会掌握某些事情处理的原则与活用的方法,可以称之为规律方法程序体系,然后人们将之广泛运用。这体系代表正确,被称之为中,而全面考虑顾全大局的理治方法训练出来的习惯,被称之为庸。

按现代话说,就是按正确的流程做事,既要做到位(避免不及),又要防止超过到位的正确工作(平衡)点,这就是所谓的防止过与不及。

按现代科学体系来说,就是被发现的规律要尽量推广,但是在使用规律时,一定要防止在定义域外(过)使用,同时尽量在定义域内用足,不要缺失什么。

把做事的原则提升到人际关系中,中庸之道也能使用。就是在人际关系系统内,尽量做到人们心中的区分性质的平衡点,不至于产生误会。但是这也有个定义域,就是人们的行为分工是合理化的明确,否则这个平衡点难以明确。

只是,个人在系统面前,弱势防守者在强势进攻者面前,常常被挤压合理空间,导致压迫与被压迫、剥削与剥削现象出现。其中的弱者,因为离不开这个生存系统,只能委屈求全,以偏离了基础的假中庸之道麻木自己。因为真正的中庸之道,来源于所有人的认可,而不是权势者的认定。

现代人,普遍认识水平高了,不需要将就过去的错误理解,拨乱反正,重归中庸之道的正义,用来指导规范自己的行为,重建中华民族的复兴文明与盛世。


老崧


最早出現在儒家经典《中庸》之中,古代儒家讲究信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把中庸视为最高的行为准则,这在当时就是有很高造意的华夏文明……


龙哥1591503


当然是的。

很多人把中庸之道理解为折中、中立,发表观点模棱两可,表达态度不置可否。

其实是错误的!

中庸之道强调“不偏不倚”和“过犹不及”,即把事情做到合适、恰当就行。


杰雄LZ


中庸之道是中华民族的特性之一,但不要把中庸误认为是平庸。人生不能走中线,中庸是让我们守住中线。很多人用中庸智慧化解了很多问题。下面用我的一篇国学文章详细谈一谈中庸之道。

命运好的人都有一种智慧叫“中庸”

(张清义谈国学智慧)

知识是社会的,智慧才是个人的。

我们人生的结果出现差别,主要是我们在解决人生诸多问题时方法出现差别,而方法的差别来自于对一个问题的认知和理念的不同,认知和理念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主导着每个人的行为。而认知和理念的核心就是两个字:智慧。

谈到智慧,我们不得不谈中国智慧,而中国智慧的的确确又是一个大题目。«周易»、先秦诸子、魏晋玄学、和禅学,我认为是中国智慧的精华中之精华。而"中庸"智慧就是中国智慧精华之核心。

我们知道,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现在我们谈到的中庸智慧主要出自于其中的«中庸»。

下面谈谈«中庸»这本书的来历。一般认为«中庸»的作者是孔子的孙子叫子思。子思的父亲孔鲤在孔子在世时就去世了。作为孔子的孙子子思自然获得了经常与孔子交流的机会。孔子去世后,子思又拜曾子为师,成为儒家八派中的一个代表。他将他所得到的传给了孟子,这便是«中庸»。这本书的内容主要论述了人性、社会、政治、哲学,提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中庸之道。

为什么说命运好的人都要掌握中庸智慧,这是因为中庸,其实是一种处事方法,这种方式融入人的行为方式,就自然成为一种道德素养。如果融入国家管理,就成为政治管理原则。我们这里着重谈的是这种处事方法的理论和运用。

中庸智慧如何对人的命运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主要是它能把控一个人的人生状态。我们先说什么是命运,命是一个人出生时所有关系的总和。比如出生地、父母、长相、社会地位等等,这些是不能改变的。但是,一个人的运可以发生变化,因为对事情处理的方式方法不同,就产生了人运气的不同。中庸智慧是通过达到制衡来把控运气。我们可以举例说明。我们很多人都要驾车去北京。每个人的出发地不同,与北京的距离不同,这恰恰就是人的命各不相同。每个人从自己的地方出发,遇到的路况不同,路上遇到的情况各不相同,但每个人都需要把方向盘把住,向左打或向右打都要保持方向准确,行车平稳。这种平稳驾驶就是中庸智慧。最后在目的地发现,有的人快速到达了,有的人把车开到沟里了,有的人发生了车祸。这就是人生结果不同。

之所以说命运好的人有中庸智慧,就是这些人不走极端,对一切事情都能很好的把握"度\


张清义聊家教


在平时生活中,很多人都会提及“中庸”这个词,甚至很多人只是从字面意思理解为“不上不下,平庸保守”,但是我们理解的“中庸之道”,是不是就是儒家的“中庸之道”呢,而中庸之道,是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特性之一呢?我们具体解析一下吧:

一, 中庸之道的出处

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观点论,它的意思是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中正平和的处世态度,关于“中庸”,最早是出自《论语·庸也》,在其中有这样的论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意思就是说——人的道德如果能达到中庸,就是最高的道德,百姓一直在努力追求,却很少能长久地实行它。

而后,又有一本专门的儒家经典《中庸》,作为“四书之一”来论述中庸之道。《中庸》一书,把“中庸”视为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把“诚”看成是世界的本体,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

二、怎么理解中庸之道

中庸,是儒家圣贤们所追求的一种高明状态,我们还是把目光转向《中庸》这本书,在《中庸》原文之中,对中庸的定义如下:“喜怒衰乐之末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意思就是说人的内心没有发生喜怒哀乐等等情绪时,称之为中。发生喜怒哀乐等等情绪时,始终用中的状态来节制情绪,就是和。无论面对任何事情,都保持一个中正平和的状态,则是天下最高明的道理和境界。

这样的境界,或者说这样的“道”,是儒者们一直追求的一种圣贤的境界,道德的境界,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这和《大学》里提到的“明德于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君子的絜矩之道”是统一于一体的。

所以说,这是一种高明的道德境界,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很多人的理解,却发生了偏移,中庸中庸,只看到一个“庸”字,认为“和稀泥、不出头、不上不下不左不右、保守、遵循古旧”就是“中庸”,实则谬误。

三、 中庸是中华民族的特性之一吗?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它同《大学》之道一样,是儒家修己治人的内圣外王之道讲究的是至善至仁至诚至真,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有三条:一是慎独自修,二是忠恕宽容,三是至诚尽性,所以,中庸是儒者始终追求的一种道德境界。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分析,虽然,中庸之道中描述的一些“诚善仁”的特质,与我们中华民族有高度的契合性,但是我们只能说,中庸是我们中华民族始终在追求的一种道德境界,而不能简单的把中庸定义为中华民族的特性之一。

以上是我关于本题的解答,如有不到之处,敬请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