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愛......

《簡愛》是一本簡單而複雜的小說,她記錄了一個女孩,從懵懂無知,到成長為一個真正獨立,自我的女性,所經歷的心路歷程,所接受的生活洗禮。

她教會了女人關於愛與尊重的知識,也記錄了一個女人,平凡而深刻的一生。

初中時,第一次在小說中,讀到這句話:我越是孤獨,越是沒有朋友,越是沒有支持,我就得越尊重我自己。

簡愛......


那時,難言的激動和震撼,一直記憶猶新,可是,十多年後,在人生三十而立的檔口,再重讀《簡愛》,卻發現在這部小說裡,作者傳遞給普通女人的人生知識,不單單是自我,獨立,自尊,自愛,而是一個女人,在對自我的不斷追逐中,漸漸認清自己,認識世界,從而真正知道,自己究竟要什麼。

如果別人不愛我,我寧願死去而不願活著,我受不了孤獨和被人憎惡

在簡愛很小的時候,她對她的好朋友海倫,發表了這番熱烈而極端的言辭。

簡愛......


這番說辭,像極了曾經的我們。

因為孩子有個天然的屬性:渴望被愛。

因為年輕女孩,天然的被灌輸:不被愛,就沒有價值。

簡愛......


所以,小簡愛才會在生命的最初,情感最蓬勃,價值觀最紊亂的時候,人生意義最模糊的時候,說出這樣最發自肺腑,卻也最幼稚的話:將自己的人生的價值,建立在別人的愛上。

可是,真心總是被踐踏,越是渴求被愛,就越是容易被傷害。

但那時,簡愛還不知道,她還是一個年輕的,不懂人世的小女孩。

她迫切的渴求愛,以為愛,只有別人才能給,所以,當她的監護人無法給她愛時,她將目光轉向了任何人,任何對她好一丁點的人,任何給她一絲溫暖的人。

簡愛......


可是,生活不斷讓她失望了。

作為一個窮牧師的女兒,她出生未見過父母。寄養在舅舅家裡,本就很悲慘了,但舅舅很快也去世了。

這讓簡愛的存在,變得很尷尬,因為她的舅母,從契約上,因為接受丈夫的委託,不得不撫養她長大,但從血緣和心理上,她和簡愛,既沒有親情做聯結,也沒有任何情感的延續。

簡愛......


倔強的簡愛,是她的累贅,是她的眼中釘,肉中刺。

作為一個女人,嫉妒情緒讓裡德太太憎恨簡愛的母親,分割了自己丈夫的愛,憎恨簡愛,搶奪了裡德先生更多的關注。

簡愛在裡德太太家,度過了10年,被精神虐待和肉體盤剝的生活。

因為寄人籬下,就算表兄表姐們欺負她,也沒人為她撐腰,因為寄人籬下,就算受盡了委屈,也會被告知,要忍著,讓著,因為你吃的是裡德太太的麵包,喝的是裡德太太的牛奶。

這種屈辱和匱乏,是導致青年和成年後的簡愛,不斷追逐自己掙取麵包的能力,和不斷追逐,童年時代就缺失的愛的原因。

那個時候,支撐和拯救她,沒有走上歧路,沒有走向墮落的是:她天性裡的善良,與生俱來的倔強。

「假如你避免不了,就得去忍受。不能忍受生命中註定要忍受的事情,就是軟弱和愚蠢的表現。」

在這個女孩,孤單而蒼白的前半生裡,倔強是她和不公命運,和不幸過往,所搏鬥的唯一武器。

善良讓她沒有變壞,倔強讓她,即便跌倒了,也爬起來。

但這些,不是一個女孩,過好這一生的最重要的元素。


簡愛......

一個女孩,想要擁有一個豐沛的人生,一個永不後悔的人生,需要很多很多東西,而其中,愛,是人生車輪,不斷前進下去的原動力。

但小簡愛,既沒有那份運氣,從別人那裡獲得愛,也沒有那種能力,可以自己生產愛,源源不斷的供養自己。

所以,童年的簡愛,過得孤單,而充滿戾氣。

像一頭小野獸,不被生活善待,自己也不斷弄傷自己。

因為不被舅母善待,在倆人的矛盾被激化後,舅母一氣之下,決定送簡愛去羅沃德孤兒院。

那是一個,比裡德太太的家,更冰冷殘酷的地方。

孤兒院不僅教規嚴苛,生活條件也十分惡劣,尤其是院長,對孩子們沒有基本的愛和同情,只將這些孩子,當作斂財的工具。

這個偽君子,對外裝作大善人,獲得各種捐款,而實際上中飽私囊,用這些錢,來供養自己和家庭的豪奢生活。

簡愛......


他的自私行徑,導致惡劣生活條件下的孩子們,在一次大傷寒流行病中,接二連三的死去。

而簡愛,在羅沃德孤兒院唯一的好朋友海倫,也在這次流行病,奪去了性命。

這次事件過後,孤兒院的生活條件變好了,但是倔強火熱的簡愛,也發生了一點點變化。

朋友的死亡,喜愛的老師的離開,讓簡愛對愛,對人生,有了新一重的認識。

有很多評論家認為,小說中,簡愛被舅母關在,紅色而鬧鬼的房間裡,有著一種象徵意義:那就是紅色,是簡愛性格中激烈的的那部分情感,關在紅房子,意味著簡愛,開始慢慢奴役和駕馭,自己性格里,激情的那部分。

而我卻認為,關在紅房子裡,是一種對自己激烈情緒的妥協,不是意味著簡愛可以駕馭自己性格,激烈而野性的一面,而是生活,讓她學會了妥協。

就像海倫的逝世一樣,倔強固執,活在自我天地裡的簡愛,不得不接受,生命中,有些事情,有些情感,強求不來,即便個人帶著迫切的渴望。

我認為,正是這種妥協,讓她在初次愛上羅切斯特時,可以保持理性和剋制。

因為,她體驗過求而不得,體驗過,迫切的求而不得。

這種情緒的走向,你在小說的前半部分,很容易感受到。

幼年時的是簡愛,雖然被舅母不公對待,但這只是更加的激起了她的逆反情緒,這種逆反,是紅色的,和她天性的火熱交融起來,狂熱而不可控。

所以,你能看到,最初到孤兒院時,最初和海倫交流時,簡愛性格里,因為被這團火驅使著,會說出很多自認為板上釘釘的話。

她覺得,自己如果被罰站丟臉,一定會反抗,她覺得,如果面臨什麼情況,就一定應該怎麼做。

這種建立在我覺得之上的世界觀,全部是基於她本性裡的,火熱而逆反的那團火。

幼年的簡愛,無法控制這團火,常常被情緒牽著走,而青年時的簡愛,經歷了海倫死,孤兒院裡真正的苦,以及生活的無奈之後,她開始妥協了。

這團火,慢慢變小了。

簡愛......


就像青年時期的我們,漸漸明白了,我以為的,不過是我以為,我想要的,也不過是想要。

生活會告訴我們,它以為的是什麼樣,人生會給我們當頭一棒,告訴它想給的,我們才有資格要。

但是那團火,在遇到羅切斯特先生後,開始再次熊熊燃燒。

簡愛......


我們本來以為,我們對生活,已經無慾無求,已經沒有什麼奢望。

直到有人出現,再次喚醒了這種渴望。

原來,天性裡的那團火,可以被生活壓抑,卻不能被生活磨滅掉,只要不死,那團火永遠存在,只是,不知道,會在什麼時候出現而已。

簡愛的一生,都在和自己天性裡的火,學著相處。

簡愛......


這團火,不能滅,滅了,她就是行屍走肉。

這團火,不能太旺,否則就像桑菲爾德莊園的那個瘋女人,和她點燃的那團火一樣,將自己燒死,將他人燒傷。

簡愛,從發現這團火,到學會控制這團火,經歷了人生的五個階段。

簡愛......


在這五個階段裡,我們看到了她在情感,社會,和精神上的成長,以及她對愛的追求。

在裡德太太家時,也就是住在蓋茲海德莊園時,簡愛的天性裡的那團火,被鎖在了紅房子裡,但因為壓抑的緣故,最後爆發出來時,我們看到了她的大膽和對裡德太太的恨,也是這種激烈的爆發和狂熱的情緒,驅使裡德太太最終決定,將她送走。

簡愛......


第二個階段,在羅沃德孤兒院,作者用了大量的筆觸,描寫這裡的冷,因此我們能夠看到,簡愛的那團火,在這裡,被冰封了。但是,溫暖的海倫,以及親切的坦普爾小姐,讓簡愛的這團火,得以保存不滅。

而簡愛,也在這裡學習了教育,習得了耐力,為她以後駕馭這團火,提供了基礎和技能。

簡愛......


第三個階段,是在桑菲爾德莊園,火熱的羅切斯特,不僅喚醒了簡愛心中的那團火,還為這團火加了把風,讓簡愛第一次意識到,自己內心的火熱,也第一次感受到恐懼。是因為這種恐懼,催促她最終逃離了羅切斯特身邊。

簡愛......


因為一無所有的女孩,最害怕的是,難以自控的淪陷,一腔孤勇的投入,屍骨無存的結局。

簡愛......


第四個階段,躁動不安而迷茫的簡愛,遇到了做牧師的聖約翰,在聖約翰的家裡,簡愛體驗到一種來自家庭的愛,這種親情一般的愛,不像愛情的愛那樣熾熱,所以,讓她能夠保持平靜,能夠去體驗愛的同時,學會駕馭愛,學會用愛,滋養自己,也控制內心的火熱。

而這部分愛,大部分女孩,都應該從原生家庭裡得到,得到了的女孩,可以在以後遇到愛情時,更坦然的面對,沒有得到的女孩,就需要像簡愛這樣,走很多彎路,最後,才能以平常心,面對愛情,而不是被愛情的火熱吞噬。

簡愛......


所以,第五個階段,也就是簡愛重回桑菲爾德的時候,那個時候,她不僅明白了自己的心,也學會了如何駕馭自己的慾望,和自己平和相處,和愛人,平等相處。

五個階段,揭示了簡愛的成長曆程。

也是這五個階段的層層遞進,讓我們最終明白,簡愛天性裡的那團火,究竟是什麼?

那就是愛,那就是一個女孩,與生俱來的愛的渴望。

無論這種愛,是渴望被愛,渴望愛人,渴望愛情,渴望親情,這種狂熱的愛,都灼燒著簡愛。

她只有學會了和這種愛相處,才能不被這種狂熱所燒傷。

所以,你能看到在整部小說裡,簡愛尋求每一種愛,親情的,浪漫的,自我的,宗教的,當每一種愛都體驗過後,簡愛才真正弄明白了什麼是愛,以及,該用何種方式去愛。

在裡德太太身上,簡愛體驗了迫切渴望愛,卻沒有得到,並進而因愛生恨。

在羅沃德孤兒院,簡愛體驗了愛的幻滅和無望,但坦普爾小姐和海倫,用精神導師和友誼之愛,幫她度過了這種絕望。

和親情的愛相比,友誼之愛,沒有那麼深厚,和愛情之愛相比,友誼之愛,沒有那麼火熱。

但友誼之愛,讓一個人,認識自己。正是坦普爾小姐和海倫的友誼之愛,讓處於人生黑暗中的簡愛,開始思考,開始對自己形成初步認識。

在桑菲爾德莊園,簡愛體驗了最濃烈的愛,愛情之愛,但從小經歷愛的匱乏的女孩,被這愛嚇到了,她惶恐不安,患得患失,無法自控,最終選擇逃走。

簡愛......


而在聖約翰和他的姐妹那裡,簡愛體驗到了小時候,缺乏的家庭之愛,手足之愛,這種愛,和友誼之愛一樣溫暖,但因為多了血緣支撐,親情的聯結,所以,顯得更加穩妥熨帖。

簡愛......


在被這種愛滋養之後,簡愛更加用勇氣,去面對愛情之愛。

所以,她最終選擇重回桑菲爾德莊園,並完成愛的修煉中,最終極的一課。

在認識愛,學會愛,以及如何自愛,愛人的路上,簡愛和很多年輕女孩一樣,走過很多彎路,吃過很多苦。

所以,在觸碰愛的同時,她也在尋求精神支柱,這種精神支柱,可以幫助一個人,度過無愛的孤苦。

這種精神支柱,也可以說是精神信仰,在小說裡,以宗教的形式出現。

簡愛......


在裡德太太家,這種宗教是黑暗的恐懼的,這裡的僕人暗示簡愛,如果她發脾氣,或者不乖,將接受上帝的制裁。

在羅沃德孤兒院,這種宗教是嚴格的,虛偽的,作為牧師的布羅克赫斯特先生,對學生沒有基本的同情心,他盤剝她們的食物,卻將錢財用於自己的家庭,他滿口謊言,卻聲稱簡愛是邪惡的,將會下地獄。

而海倫,作為一個寬容,仁慈,忍耐的基督徒典範,她向簡愛展示了另外一種宗教,那就是安靜而順從的,領受上帝的旨意,要相信,他所賜予的一切,都是恩典。

在海倫的影響下,簡愛確實變得更加溫順,但伴隨著海倫的去世,簡愛陷入了懷疑。

而聖約翰,則是另外一種宗教,代表著殉難的基督教,他以犧牲自己的人性和感情,來傳播福音的偉大。

迷茫時的簡愛,一度差點要和聖約翰結婚,一起去過著殉道者的生活。但是,她內心,對愛的渴望,那種人類的天性,阻止了她。

沒有得到愛的簡愛,也沒有得到切實的,可以支撐自己的精神信仰,因為她接觸到的任何一種,以宗教形式出現的信仰,都無法合乎她的心意。

所以,她雖然做禱告,但是內心深處,她信奉的上帝,和任何人的上帝都不一樣。

並且,因為沒有宗教可以信任,所以,在求取信仰的過程中,她養成了觀察的習慣,並進而學會了懷疑。

懷疑現行的社會規則,等級制度,也懷疑男女的差別化對待,是否真的公平。

最終,倔強的簡愛,從最初只是簡單逆反心理作祟,開始懷疑一切,到最後經過深思熟慮,養成成熟的思維模式,她走出了社會框架的束縛,也不再被任何力量所壓迫。

精神上的自由,和對愛的習得,讓她可以突破維多利亞時代,嚴格的社會角色體系,勇敢的追逐自己的愛情。

而對當時男尊女卑,厭女時代的清醒認知,讓她學會了,不僅從別人的愛中,汲取愛,還可以自己通過源源不斷的愛自己,來供養自己的靈魂,滋養自己的身心。

這是簡愛,可以和羅切斯特建立平等愛情的,精神和心理基礎。

沒有這些基礎,即便是擁有了財富,在當時的時代,他們的愛情,也無法平等。

可以說,整個初中時代,《簡愛》是我讀過的最好的書之一,也是對我影響最大的一本書。

如果說,《紅樓夢》和《百年孤獨》,讓我在百年家族的興衰隆替中,窺見了人生的無常,命運的涼薄,那麼《簡愛》,則讓我看到了,一個平凡女孩的人生,也可以有著史詩般的深刻,一個普通女孩的人生履歷,也可以有著大江大河般的波瀾壯闊。

只要,她懷著熱烈的感情,帶著理性的腦子,在充滿錯誤,激情,和心痛的生活中,不屈不饒的探索人生之路,只要她的靈魂和軀體,始終保持一致,她就能活得,特別特別有深度,特別特別讓人充實。

我相信,很多女孩喜歡看《簡愛》的原因,不僅因為,這裡有浪漫的愛情,波折的童年,曲折的故事,還因為,這是一個貧窮女孩,展示了自己,如何通過努力,過上有尊嚴的日子,享受平等,最終求得幸福的故事。

如果說,簡愛生活在一個,原本狹隘封建的社會,所以,她追求幸福的道路,會坎坷很多,那麼,活在今天的我們,應該要比簡愛幸福的多,因為,我們擁有更多的自由,更多的選擇。

我們可以選擇,金錢,權力,事業,愛情,多種多樣的男人,也可以選擇單身,要孩子,或者不要孩子。

我們不需要結婚來生存,如果婚姻讓我們不幸,我們可以選擇離婚,我們可以從事任何感興趣的職業,我們可以依賴任何技能養活自己,而不用像簡愛一樣,只能從事家庭教師,還要忍受風險和歧視。

我們擁有絕對自由的選擇權,但遺憾的是,我們這一代的女性,卻並不是歷史上,幸福感最高的一代女性。

相反,大多數女人,越來越不快樂。

因為,我們有一百萬個可供選擇的機會,但大多數女性,並不真正知道自己要什麼。

我們選擇生孩子,又擔心事業受損,我們選擇致力於事業,又擔心對不起孩子。

我們的選擇越來越多,視野越來越開闊,可是實際上,我們完全在選擇的過程中,就筋疲力盡了。

你可能不知道,今天女性患嚴重抑鬱症的可能性,是50年前的女性的10倍,是當今男性的2倍。

沒有人想要回到維多利亞時代,面臨要麼生孩子,相夫教子,要麼做家庭教師,自力更生,只有兩條路選擇的時代,但是,在多重選擇的社會,確實太多女性,喪失了快樂的能力。

心理學家本·倫斯認為:21世紀,女性不幸福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意義。

太多人按照社會期望做事,太多人追逐別人眼裡的幸福,最後卻發現,我們爬錯了通往幸福的階梯,別人的幸福目標,無法從心理層面,真正讓女性獲得成就感,滿足感,所以,女性也無法真正快樂。

安娜·雷伯恩解釋說,在20世紀70年代,在一個叫做比夫拉的地方,有一種營養不良的病很常見,原因是這裡的孩子吸收不到任何蛋白質,可是她們的媽媽們,並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還是拼命的給孩子吃澱粉。

孩子們很瘦,但是肚子很大。

安娜·雷伯恩認為,當代女性生活不快樂,也是因為這樣,為了得到幸福,她們總是吃錯東西。

她們聽從社會的建議,也許嫁個好老公,買個大房子,有個新款包包,升職,或者生一雙孩子,就能擁有幸福。

但最後是,建議太多,她們被外界的聲音淹沒,反而忘記了自己真正想要什麼。

過去,女人和女人比,現在,女人和女人比較,和男人競爭,她們忙到只知道跑,卻不知道,跑的意義是什麼,最終想要得到的,又是什麼。

很多年輕的朋友表示,很害怕過年,因為害怕回家,害怕催婚,害怕一切的一切,與其說,是這些外在聲音在迫害她,不如說,是因為她內心深處,還沒有真正想好,自己真正想要什麼。

人在什麼時候,會害怕,那就是害怕做出選擇的時候,我們害怕做出選擇,是因為,我們心裡沒有真正想要選擇的,我們不敢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所以,我覺得,在過去,我們讀《簡愛》,因為我們從中獲得力量,明白女性只要靠自尊,自愛,獨立,才能追求自己的人生出路。

那麼,今天,我們重讀《簡愛》,則有更深的現實意義,簡愛面臨的選擇很少,簡愛的人生更艱難,但是,她依然很挑剔,只選擇,符合自己本性的,只選擇自己想要的。

對於今天的女性來說,我們也是如此,需要想清楚自己究竟想要什麼,不要害怕結果,因為最壞的結果就是,你在錯誤的道路上,錯失了自己的人生。

《簡愛》自從1847年出版後,就變成了一種文學現象,打動了無數讀者,人們不相信這是一個虛構的女孩,一個虛構的故事,人們更相信,這是作者的自傳性小說。

因為簡愛和原著作者,夏洛蒂·勃朗特,有太多相似之處。

1816年,夏洛蒂出生在英國北部的一個牧師家庭,母親早逝,父親是郊區牧師,一家人依賴富人的施捨生活。

夏洛蒂作為家中最大的孩子,很早就承擔了照顧弟弟妹妹的職責,同時還要拾柴、撿破爛,替有錢人帶孩子。

即便是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她依然沒有放棄學習,放棄對知識的渴望。

沒有辦法讀書,她們就在家跟著父親學習認字,讀書,而且,青年時的夏洛蒂,為了謀生,當過家庭老師,這段經歷,讓她可以更加熟稔的刻畫簡愛的職業生涯。

簡愛......


1836年,20歲的夏洛蒂,將自己認為最好的詩,寄給了當時的著名詩人羅伯特·騷塞,希望可以得到這位文學前輩的指點,卻沒有想到,傲慢的詩人回覆她說:在大自然裡,小草和大樹都是上帝的安排。放棄你可貴而徒勞的追求吧,文學,不是婦女的事業,而且也不應該是婦女的事業。

這封帶著偏見的信,不僅讓夏洛蒂很傷心,也讓她和妹妹們很氣憤。

她們沒有聽從詩人的建議,沒有在那個年代,選擇嫁人,結婚,養活自己,過體面的生活。

反而,和女作家簡·奧斯丁一樣,她們意識到,在當時的時代,婚姻會讓女人陷入永無止境的家務,生孩子,義務和職責中,她們立志畢生為夢想而活。

在當時的時代,作家養活自己尚且很難,更不必說女性作家了。

但是,她們堅持了自己的本心,她們知道自己要什麼,並且執著的追求自己想要的,而不是整個社會安排的,那一條看起來明媚的康莊大道。

你可能並不知道,即便成名後的簡·奧斯丁,也收入微薄,時常需要弟弟的救濟生活。

而對於勃朗特三姐妹來說,除了父親的收入,她們自己還要做家庭教師,忍受歧視,賺錢養活自己和夢想。

但是,正是她們的努力,歷史上有了勃朗特三姐妹,而不是多了三個,默默無聞的,心有不甘的,不快樂的家庭主婦。

而在今天的時代,女性做出選擇,承擔錯誤,所需要付出的風險,遠遠比過去小的多。

所以,沒有什麼好害怕的,為自己的人生而戰,為自己真正想要的而活。

唯有如此,你才能過一個真正的,無怨無悔,沒有遺憾的人生。

在小說《簡愛》中,我唯一痛哭的地方,就是海倫死的那一幕。

因為很傷心,她年紀輕輕,沒有真正經歷生活,就早早的去世了。

在小說裡,有一段這樣的話,記錄她的死亡之旅:五年中,墓上僅有一個雜草叢生的土墩,但現在一塊灰色的大理石墓碑標出了這個地點,上面刻著她的名字及“Resurgam”這個字。

我特意查了這個詞的含義,這是拉丁語,寓意是:我將再次崛起。

是的,我將再次崛起。

簡愛......


我們為自己的人生而戰,為自己的內心而活,無論面對什麼,無論命運賜予什麼,無論最後結局如何,我們都將:再次崛起。

死去的人,抱著再次崛起的信念,那活著的人,又何必因為糾結和膽怯,錯失真正活著的機會呢。

好好體驗獨有一次的人生吧,哪怕失敗了,沒關係,我們還可以再次崛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