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深度分析細分領域之二:大豆

中國種植大豆已經有5000年的歷史,可以說大豆起源於中國,世界各國如今種植栽培的大豆都是從中國傳播出去的,包括美國在內。

美國大豆來源於中國的大豆,而美國從中國引入大豆迄今不過兩個世紀,如今卻早已反客為主,甚至可以說顛覆了我國的大豆產業。中國是大豆的原產國,也曾是全球最大的大豆生產國甚至是出口國,在1995年以前,我國都是大豆淨出口國,完全可以自給自足,但如今,我國的大豆已經基本依賴進口,進口依存度近90%。

中國傳統的大豆,與美國、巴西的大豆是有所不同的,並且目前已經在事實上生存空間已極度壓縮。這是因為,美國、巴西大豆雖源自中國,但通過基因改造,如今美國、巴西95%的大豆都是轉基因大豆,轉基因大豆蛋白含量低,口感較差,但出油率可以達19%-22%,壓榨利潤高,而中國大豆蛋白含量較高,口感也更好,但出油率只有16%-17%左右,所以油廠都會選擇進口轉基因大豆。

其次,價格上差異較大。中國大豆單產較低,美國、巴西大豆單產較高,種植成本較低,當然從種植成本看,巴西大豆成本可能更低。簡單來說,目前進口的美國、巴西大豆主要用來壓榨,產出物為豆油和豆粕,豆粕用於飼料,是目前飼料原料中最主要的蛋白質飼料來源。

巴西大豆在質量上略優於美國大豆。美國大豆為在中國競爭市場,不斷擴大大豆生產,從而讓土壤變得貧瘠,大豆中的蛋白質含量也因之下降。據美國大豆出口委員會的數據顯示,2017年,美國大豆的蛋白含量為34.1%,創歷史新低,而在同等條件下,巴西大豆卻因為更加充足的日照時間而質量更佳,據巴西政府農業研究機構的數據顯示,巴西大豆的蛋白質平均含量為37%,略高於美國。

不過,以上二者大豆的蛋白質含量,都低於中國傳統的國產大豆,因此,國產大豆主要是用於食用。當然美國大豆也有非轉基因的,非轉基因的這部分大豆也主要是用於食用,但美國的這部分非轉基因大豆是基本不出口的。

那麼,為何中國自己不大量種植大豆,來實現大豆的自主可控呢?卻偏偏要大量進口呢?原因有兩點:

第一,我國的耕地已經被完全開發了,沒有後備耕地。我國目前劃定了18億畝耕地紅線,在耕地總量不變的情況下,要想多種小麥和水稻,就只能少種大豆。

我國最主要的糧倉東北地區要是全部用來種大豆,就沒有耕地來種玉米或水稻。總之,我國的耕地面積很有限,而人民對生活水平提高的需求又是剛性的。中國的耕地面積與人口的矛盾,使得我們必須把好鋼用在刀刃上。人的飯碗裡要吃的是大米、小麥以及玉米,我們的耕地要首先用來保證人的口糧。所以,就不可能還有太多面積用來種大豆了。

此外,國際上大豆和玉米、小麥、大米的價格不同,大豆最便宜。而我們自己種植大豆和玉米、小麥等的面積和產量也不同,這樣就要算一筆賬,看看選擇進口哪種糧食最為合算。

高產作物更多地代替了低產作物。還是以我國東北為例,種大豆的平均產量是畝產120公斤,玉米的平均產量是1000公斤。在價格上來說,單位重量的大豆的價格比玉米高一倍。雖然價格只差一倍,但是單產差了七倍。種玉米的機械化程度還更高,方便收割。因此,必然選擇種植玉米。

第二,我國由於種種原因,包括過去十多年以來廟堂和民間的”反轉基因鬥士“們的阻礙,使我國自己的轉基因種子的商業化進程一直十分緩慢。

由於國內轉基因大豆種植並未合法化,所以我們國內都是非轉基因的傳統大豆,國外的轉基因大豆比我國傳統大豆含油量高2~3個百分點,而且轉基因大豆品質均衡,尺寸較一致。

國內的大豆種植用的品種比較多,造成品質不夠均勻。別看我國的農民耕地少得多,平均每戶種植的大豆品種卻有3~5個,集中到一個村、一個縣,種植的品種就更多了。作為榨油的加工企業,把這些品質不一的大豆收上來,大小不一,含油量也不一致。所以,他們在第一步先要根據大小進行篩選,否則在壓榨的時候,顆粒大的大豆被壓碎了,而顆粒小的大豆根本沒有被壓到,造成浪費,篩選也是有成本的。

大豆通常是用來煉油和加工成飼料的,直接作為一級農產品銷售是比較少的。作為大豆的加工企業肯定要選擇便宜的加工原料來降低成本了,進口的大豆便宜,出油率高,肯定更受加工企業的歡迎了。

此外,大豆油加工壓榨企業一年365天都要開工生產,國產大豆只有在大豆收穫期才有,如果用國產大豆來榨油的話,就必須準備大量的資金,把能保證一年生產的大豆都收到倉庫裡,這樣的話,既要佔大量資金,還要花錢買倉庫用地。因此,油脂加工企業用國外的轉基因大豆。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生產需要,隨時向國際糧食市場購買所需要數量的大豆。這樣既不用佔大量的資金,也不用建大面積的廠房。而且出油率高,壓榨的效率也高。

因此,國內的傳統大豆競爭不過國外轉基因大豆。市場被奪走。而且進口的轉基因大豆價格便宜,壓縮了國內大豆的價格空間,使得國內大豆長期價格低迷,損傷了農民種大豆的積極性。何況,國產的傳統大豆抗災抗蟲能力弱,要施很多農藥和化肥,產量還很低,客觀上無法滿足國內的龐大需求。以上就是我國為何大豆嚴重依賴進口的原因。

釐清了以上基礎知識,現在我們談談大豆的作用。也就明白了為何我們離不開大豆。國家之所以進口大豆而不是豆油,是因為中國人既要消費動物性蛋白質,又要消費食用油脂。而大豆就能完美解決這兩個問題:大豆榨油可以獲得食用油,而榨油後的殘渣是豆粕,豆粕的蛋白質含量較高,是非常優質的飼料的基本原料。

2017年中國大豆產量1440萬噸,進口9553萬噸,合計不到1.1億噸,平均到13.8億人頭上,不到80公斤。

這80公斤大豆,按照美國大豆11.62磅/蒲式耳的出油率來算(大約19%),不過是15.2公斤豆油,剩餘的豆粕為64.8公斤。

雞肉的飼肉比為1.6:1,64.8公斤豆粕理想狀態下,可轉換成和40.5公斤雞肉。

豬肉的飼肉比為2.5:1,那麼64.8公斤豆粕可轉換成25.92公斤豬肉。

換言之,按照2017年的大豆消費量,進口大豆可以帶來的油脂人均日消費量為41.64克,豬肉人均日消費量為71.1克。

注意,以上的消費量是建立在完全捨棄掉豆漿,豆腐腦,豆腐,豆腐皮,腐竹等豆製品(即中國特色的消費)的前提之下的。而實際上,中國人在吃這方面有著驚人的智慧,從古代起,中國就把大豆的利用發揮到了極致:大約2000多年前,淮南王劉安在痴迷煉丹,追求長生不老的過程中,無意間發現,大豆豆汁兒,和石膏、鹽居然起了化學反應,變成了軟軟滑滑的東東。

膽子大的人嚐了後發現,味道清奇又可口,於是,豆腐就這樣正式登上了歷史舞臺,成為老少皆宜的一道美食。

到了現在,大豆幻化成的食物可不只有豆腐,花樣多到你根本數不清,比如豆漿、豆腐腦、豆腐乳、醬油、豆芽、豆腐乾、豆腐皮、腐竹、豆花、豆奶粉、大豆油……所有這些,構建起了舌尖上的中國。

最後,我們來分析一下糧食安全裡真正值得思考的”大豆安全“問題。中國的三大主糧是能夠自給自足的。但大豆嚴重依賴進口是事實。中國的大豆進口量,是一個很龐大的數字。我國大豆年需求量超過1億噸,然而國內的年產量卻只有1000多萬噸,換句話說,我國大豆的產需缺口高達9000萬噸左右,需要依靠進口來進行補充。中國的大豆進口量,每年約佔世界總出口量的三分之二。

中國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的比例將近20%,但我們的耕地才佔世界的8.5%,飼養了全球50%的豬、40%的蛋雞、67%的水產,不大量進口大豆根本做不到,除非大家有共識回到40年前的生活。

所以,為了糧食安全,中國也是一直在鼓勵進口商尋找美國之外的農產品和食品來源地,包括:巴西、墨西哥、阿根廷、俄羅斯、印度等。遺憾的是,俄羅斯的大豆產量有限,印度自身就是人口大國,且與中國有領土方面的紛爭。而巴西、阿根廷的糧食產銷基本上由美國資本所操控的國際糧食巨頭所把持。

世界上產大豆的國家就以上那麼幾個,並且,巴西和阿根廷在南半球,收穫季節在4-5月,而大豆消費持續全年,10-3月想進口的話,基本只有美國大豆,不進它的豆子你進誰的?

2017年中國大豆全年進口量達到9554萬噸,其中約8400萬噸是從巴西和美國進口的,兩國大豆在中國大豆總進口量中佔比分別為53%和34%。2019年,中美毛衣衝突後,中國買家取消了不少對美國大豆的採購合約,主要從巴西進口大豆。但是,由於巴西的大豆產業主要還是美資在控制。因此,在大豆上,無法自給自足、90%的大豆依賴於進口的中國,確實是存在隱患的。

我國進口的大豆,大部分用於餵養大約7億頭豬或生產食用油。未來萬一美國真的在大豆上漲價,則豬肉價格和食用油價格可能不得不相應漲價。對此,國家其實也是有所防範的,目前,已經在尋求改變豬食配料、鼓勵農民增加大豆等作物的種植,可謂未雨綢繆。我們相信,在大國智慧化解之下,一定會得到妥善解決。

來源:郜百陵;作者:XXX;農產品期貨網轉載本文僅為傳播更多信息為目的,並不表示本網認可文中作者觀點。若轉載文章作者有認為本網有不妥之處,請致電本網010-51289506聯繫,本網將立即與您磋商並解決相關事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