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是伪君子吗?

生活360x


首先得看你问的是三国演义里面的刘备形象,还是历史上的刘备。如果问的是三国演义里面的形象,那么刘备的确是有些虚伪,刘备扔孩子收买人心这句谚语就可以看得出刘备的虚伪程度。但是真实的三国志里面的刘备,可以用英雄,雄主,雄才大略来形容。



刘备出生一个小地主的家庭,家里面比较富裕,但是父亲早亡,他跟母亲一起在做贩卖草席的生意并不是三国演义里面的卖草鞋。草鞋是卖给穷人的,草席是卖给有钱人的本质区别。

在15岁的时候跟着当时的大儒卢值学习,跟他一起学习的还有一个公孙瓒,刘备后来起家主要是靠公孙瓒,公孙瓒在三国前期是非常厉害,所以刘备依托跟他是同学关系,而且关系非常的亲近这一个有利的条件,逐步的从平原相,到平原令,然后到豫州刺史,最后陶谦死的时候,不得不把徐州让给刘备,如果不让给刘备的话,公孙瓒必定会攻占徐州。


后来公孙瓒被袁绍打败的时候,吕布就把徐州给夺走了,刘备投靠了曹操,曹操其实心里很想杀掉他,只不过是把刘备当作是一个吸引人才的广告牌活的,而刘备心知肚明也借着曹操的对他的恩遇,使自己的地位逐渐的提高,最后依靠了袁绍的关系,在刘表那里取得了客将的位置。然后借助孙权的势力,取得了荆州最,取得了巴蜀,最后建立了蜀汉。

纵观刘备一生,他一生都在借,谈不上虚伪,但是他是绝对是一个非常懂得借势的人。他先借公孙瓒的势,让自己从一个平民变成了徐州牧,借曹操的势使自己变成了左将军,借袁绍的势在刘表那里立足,借孙权的势取得了天下。所以纵观刘备的一生,他都在借,但是人品上真的没得说,很不错的,并不虚伪。


知常容三国


刘备应该不是伪君子,我曾写了一篇关于刘备的小文,供参考!

人对世间的认识我一直认为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不知道、知道了、行动过。通过读书和学习,任何人都可以轻松跨越前两个阶段,但是要跨越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那是难上加难!理论不能完全改变自己,行动可能会改变自己,在实践中实现认识的突破,在人生低谷中实现破茧化蝶!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各路诸侯逐鹿中原。公元184年,23岁的刘备因镇压黄巾军起义有功,封为安喜县县尉。从公元184年到公元201年,17年间刘备辗转青州、徐州、豫州、冀州、荆州。在青州投田楷,在徐州败于袁术,在豫州败于吕布。曹操斩杀吕布后,刘备躲避曹操的追杀投奔袁绍。袁绍隆重迎接刘备的到来后,派刘备与曹操作战,刘备因作战不利,在曹操的一路追杀下投奔了刘表。刘备寄人篱下,转眼数年,已46岁,功业未成,前途迷茫,甚是感伤和落寞!

“一天风雪访贤良,不遇空回意感伤。冻合溪桥山石滑,寒侵鞍马路途长。当头片片梨花落,扑面纷纷柳絮狂。回首停鞭遥望处,烂银堆满卧龙冈”。公元207年,刘备求贤若渴,冒着大雪求见27岁的诸葛孔明。三顾茅庐,终于迎来了卧龙先生的出山,《隆中对》成为千古绝唱,感人至今!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多年后,为了完成刘备的遗愿,孔明出师北伐,作《出师表》,告诫后主,追念先帝!

在人生的低谷中,会感觉看不到方向,即使拼尽全力,依然面对的是残酷的现实。人会在挣扎中,在思索中,在战战兢兢中度过日日夜夜,这个过程没有任何人可以代替,眼前的一切都是黑暗!直到有一天,你发现曾经的努力、付出、反思让自己有了改变,突然明白了很多道理,变得沉稳并有激情,也许在认知上你已经破茧化蝶!世界还是那样,但你已经改变!

先帝在乱世之中想有所作为,但面对各方诸侯,处处奔波,处处受阻,老之将至而功业未成,寄人篱下而遭受猜忌,心中惆怅之感可想而知!在人生的低谷中,先帝三顾茅庐,获《隆中对》,迎大贤出山,君臣一心,终至天下三分,大业初成,可歌可叹!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上帝,现实中每天都在上演这样的经历,只有自己才知道!


裴伟看世界


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时,三人立下誓言:苍天在上,我三人一见如故,志趣相投,今愿结为异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同甘共苦,荣辱与共,弑血为盟,敬告上天,如有负约,天诛地灭!这是刘关张三人结义时的誓言。在共苦的过程中,很难看出刘备是什么样的人,但刘备自从自封为汉中王之后,就不一样了,关羽不满足.五虎上将之首.这个武官第一的封号,为了扩充实力才好跟大哥刘备平起平坐,让刘备封他个.一字并肩王.并不过份,也没有负约,.一字并肩王.这个封号也谈不上背叛刘备,皇帝皇权还是刘备,关羽虽然一字并肩但不是超越,更谈不上背叛,所以关羽没负约。关羽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擅自出兵北伐曹魏,后无援兵,孤军深入,败走麦城,兵败身死。关羽孤军深入势危告急时,刘备不发一兵一卒去增援,从后来关羽死后张飞立马去报仇来看,张飞的部队是机动的,刘备本来可以调集张飞的机动部队及时增援关羽,可刘备并没有这么做,亲眼看着关羽自生自灭。从某种层面考虑,刘备希望关羽死了好。关羽不会和刘备争皇权,但关羽实力强,功劳大,在刘备蜀汉诸葛亮都要让着点关羽,这就使得刘备很忌惮关羽。己经是皇帝的汉中王刘备,这个时候需要忠臣良将了,刘备己经不需要什么称兄道弟的兄弟了,刘备更担心功高震主的关羽会威胁他的皇权,所以,刘备对关羽见死不救,听到关羽死了,刘备还邀来诸葛亮一起喝上几杯酒。张飞只想当个老三,刘备让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张飞对于是臣是弟亳不介意,在张飞看来只要有兄弟情分就够了。可就是张飞这么个真心兄弟情义的人,刘备听到张飞死了,伏案工作的刘备头都不抬,说了四个字:噫!飞死矣!(这是原文)就没有下文了。从这件事来看,从人性上来说,刘备对这个真情义的三弟张飞之死毫无表情,刘备很冷血。刘备义子刘封镇守一小城,刘封的实力能守住这城就是大功一件了,关羽势危告急时,刘备不调集实力强大的张飞的机动部队去救关羽,反而命令兵力很弱仅能自保的刘封去救,这里面可能就有阴谋,后来刘备果然不问缘由就以见死不救的的罪名斩了义子刘封。原因其实就一个,刘封虽为义子,但刘封是刘备的长子,古时皇权都是传给长子,而刘封和刘备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刘备是不是伪君子我不好定论,但从刘备对待义结金兰的关羽张飞,对待义子刘封这几个最亲的人来分析,刘备很冷血。








华学志6699


刘备可以说是一个有抱负的君王。说他是伪君子主要是刘备把自己的野心隐藏得很深,表面表现出自己是谦谦君子的形象。这样就显示出自己仁德的一面以获取民心。

当时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大小诸侯都想分一杯羹,而成功的却不多。刘备或许当时就想了,这么多诸侯都想称霸一方,自己凭什么立足呢?于是刘备就根据自己的大汉宗亲身份做起了文章。

首先自己是大汉宗亲,因此必须要强调自己是正义的代表。刘备也就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的仁义道德。当时汉朝在全国还是有影响力的。刘备就以拥汉为前提进行谋划发展。而刘备的这一策略也奏效了,隆中得到了同样心怀汉室的诸葛亮。

其次是表现出自己的大义,以获取老百姓的支持。当时东汉也立国上百年了,在老百姓心里还是有一定地位的,虽然桓灵时期东汉朝廷腐朽不堪。刘备的这一策略也成功了,从刘备携民渡江就可看出刘备的这一策略的成功。

再次是刘备以匡扶汉室一心灭贼为己任。当时曹操已表现出了不臣之心,处处蔑视汉献帝。汉献帝当得知刘备这号人物时,也认为刘备可用,就有了衣带诏事件。刘备也因此博得了更高的声望。虽然曹操控制的朝廷忠于汉室的已不多了,但仍有像董承之类的忠汉人物存在。刘备正是以匡扶汉室的旗帜赢得了汉献帝和董承等大臣的青睐。

还有就是刘备表现出来的大仁大义正好与曹操奸诈的为人处世相反,这样刘备也树立了自己的形象,使世间人知道还有刘备这样的人的存在,使自己的存在感加强了。刘备与曹操每每相对,正好体现出了自己也是能和曹操对抗的。

其实说刘备虚伪,主要是由于刘备表面所表现的仁义道德与内心的野望不相符。换种说法就是刘备做人有城府。





历史小官


说伪君子不伪君子就有些过了,其实刘大大也只是三大公司中的一个老总。

说到刘大大的创业历史,那是非常的艰辛。

一开始要不是结交了关大大和张大大的话,估计刘备几乎很难成事,即便有了关大大和张大大,也是天天寄人篱下,先是打了督邮,不得不在公孙瓒手下干了一波,期间还去虎牢关露了一把小脸,可惜,人微言轻,不招人待见,其实公孙瓒对他不错的,只是公孙瓒没啥能力,所以刘大大就赶紧跑路了,结果还拐走了赵大大。

好不容易得了徐州,结果被吕大大给抢了,只能又跑到袁大大那一混一波,结果关羽杀了颜良文丑,刘大大又不得不跑路,最后又去了曹大大的地盘,好不容易被汉献帝封了皇叔,结果却被曹大大看得死死的。

好不容易从曹大大哪里逃出来,去了亲戚刘表家做客,结果被刘表的老婆的娘家兄长蔡大大不爽,害怕刘大大相当荆州的董事长,于是处处谋算刘大大,好不容易熬死了刘表,期间还招揽了鬼才诸葛大大,结果刘表的小儿子,直接将公司给转让给了曹大大,于是刘大大再次跑路。

这次去了东吴这家大公司做客,啥都没有,就像让人家孙大大给借兵,要不是又诸葛大大一番逼大胡话,刘大大又要跑路了。

好不容易,用反间计,搞残曹大大,刘大大又和孙大大搞了一波,差点就丢了荆州。不过,也是看着这一波操作,刘大大顺利的成为了荆州的董事长,从此,开始了开挂的人生,靠着好名声收购了刘璋的益州,终于是成为了与曹大大和孙大大齐名的大公司老板。

就刘大大这样的人生经历,还不能锻炼出一肚子的心思,那真是早该死了,其实刘大大对手下人还是不错的,至少我觉得比曹大大强吧,不会动不动就裁员。

若要说伪君子,那么三国中,那个君主不是伪君子呢?

不是满肚子心思的人,在那种乱世根本活不下去,只能说,刘大大也只是在大公司老总这天路上越走越远吧,算不上是伪君子。


小小二哥


那么,我们从真实的历史看,大名鼎鼎的刘皇叔是不是一个伪君子呢? 伪君子一词的意思是指外表正派,实际上个人人品卑鄙无耻,刘皇叔是这样的人吗?

我们先看看刘备的年轻时代。刘备从小孤苦,卖履织席,与母亲相依为命,15岁在母亲要求下出外求学开始了他的人生征途。刘备同学求学时拜国内大儒卢植为师,虽然书没读好,但个人的人格魅力使得同学公孙瓒帮了刘备一辈子。并把熟读《春秋》的关羽,善写书法的张飞,英雄虎胆的赵云佩服的是五体投地。从即使曹操万般笼络,关羽也义不容辞地回到刘备身边;即使颠簸流离,张飞也不离不弃;赵云更是一生守卫保护刘备全家可以看出,这些中国历史上也排的上号的英雄豪杰,是十分佩服刘备愿意一生跟随的。那时候的刘皇叔可是实实在在的热血性情中人,战黄巾,剿盗贼,伐董卓,身先士卒,多次建立功勋。因不公而怒鞭督邮放弃做官,因曹操屠城而借兵救徐州,因留吕布结果被迫逃亡。而且,刘备不仅战斗时和弟兄们能并肩作战,当地方官时也得人心,能善待下人,即使不是身为士人的普通百姓,都可与他同席而坐,同簋而食,不会有所拣择,所以才有刺客因受刘备人品感动,不忍心杀害刘备,坦露实情离去。这段时间的刘备人生路坎坷起伏,基本上是提着脑袋生存,这么长朝夕相对的时间,如果人品卑鄙无耻,估计早无人追随而死无葬身之地了。



刘备35岁左右随曹操入京开始,进入了他的中年也是最惊心动魄发展阶段,这期间,刘备逐渐成长起来。除了脸部表情估计经常保持喜怒不形于色,有点大忠若奸似的被后人揣测外,做的事可刺激的与其外表联系不起来。刘备不愿就此依附享受富贵而冒险加入衣带诏集团想救汉室于倾覆,虽然“青梅煮酒论英雄”时靠机警躲过一劫,但也是在悬崖边跳舞;有机会逃离曹操就立马举旗对抗,被击溃但矢志不渝,始终以匡服汉室为己任;虽屡战屡败仍屡败屡战,烧博望,弃新野,血战长坂坡,最终迎来赤壁的胜利。在此期间,由于刘备在逃亡危急时仍然对跟随的民众怀有“:『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的品性,使得智慧过人如徐庶、诸葛亮、庞统等一代英才,无论刘备如何弱小无势力,都绝对地认可,欣然地追随,放弃加入其它更可能富贵辉煌的势力,只是为了刘备其人。如果刘备这么危险的时候也不暴露其卑鄙无耻的本性,而这些大才居然都看不出来,这伪也是真仁义了。



我们再看看刘备的最后时光,48岁时赤壁的胜利意味着刘备进入了他的辉煌以及结束的阶段。这时候的刘皇叔是以成熟的政治家形象出现的。而作为政治家的刘备被当世公认是“素有大志”,是“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是“弘雅有信义”,是“刘备宽仁有度,能得人死力”,无论是同盟还是敌方,从未有人说过刘备个人是卑鄙无耻之徒或类似言论,最多说说刘备“左将军有骁名,今请到,欲以部曲遇之,则不满其心,欲以宾客礼待,则一国不容二君”,“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历经寄人篱下艰苦创业,现在终于有了机会实现兼济天下的平生愿望,刘备当然不会优柔寡断,行妇人之仁。在乱世,其个人的不忍或仁义如果不当机立断,难道等曹操孙权攻取了刘璋守不住的益州再去重新夺取吗?这样不是仁而是愚。所以刘备收四郡、席卷益州、逐占东川直到建立蜀汉政权,使得刘备光大汉室的志愿保有成功的可能,更使得蜀之地民众得以在乱世中获得生机。何况刘备取益州后善待刘璋,史有明记。一个在临死之前能够说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人,即使他的仁义宽厚看似是为其发展而服务,也无疑为视人命如草芥的乱世点亮了一盏活命的指路明灯。

刘备一生颠沛流离,却从未曾灰心和放弃志向。屡被打击而妻离子散,却始终视民众为立身立国之本。后世某些人因己度人而指责其为伪君子实不值一哂。


一天往往一生


成功了真君子,失败了伪君子。历史的每个阶段都是舞台,舞台上的主要人物,次要人物以及吆喝的观众,演绎出一幕幕精彩的历史话剧。三国的舞台宽广阔大,主要人物曹操刘备孙权,各营中都有一批杰出的文臣武将,演出的三国剧是历史上最精彩的戏剧。刘备作为三国舞台上的一个主要演员,戏的份额足,表演的技巧和才能得到大部分观众认可,因为从一个贩草鞋的小民逆袭成功,三分鼎立有其一建立了蜀汉帝国。刘备门第比不上曹操袁绍孙权等人,起步维艰,开始只能用韬晦之计保身蓄志,曾投靠过众多军阀做门下“食客”。演义中对刘备的韬晦戏有很多入骨的描写。如响雷惊掉筷子,摔阿斗慰赵云,三让除州等等。按历史的定律,如刘备没有最后的成功,他的这些所为是十足的小人伪君子所为。但刘备成功了,他的韬晦是英雄的所“忍”,大丈夫之为,成为当时观众和后人津津乐道的奇异业迹。李世民的玄武门兵变杀兄弟,逼父亲退位伦理上大逆不道,但李世民上位后成为明君和能君,谁又计较他兵变时残忍的一面,因为李世民成功了。如果李世民没有成功,历史会骂上他一千年。正如一位名人曾说,英雄无须指责。签此,可以大声的说,刘备是英雄而不是奸雄,是真君子而不是伪君子。


情欢江川


在三国演义中,作者很喜欢蜀汉集团的人,也给刘备戴了一顶高帽子。刘备的命很好,拜卢植为老师,性格刚毅,想着济世救人。都说名师出高徒,在他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可是,早年的刘备并不是很顺利,特别苦,吃不饱穿不暖,特别艰苦。也投靠了很多诸侯,却不被认可。

当时的朝廷十分黑暗,百姓们过得很糟糕。后来刘备终于找到了一个人,那就是刘表。他是一方的诸侯,实力很不错。后来曹操迅速崛起,不断发展自己的势力,刘表成为了曹操第一个要处理的人。

当时的刘表即将病死,面对纷纷而来的曹操大军,也没有精力去想荆州的安危。而是想到自己还没有处理好继承的事情,怎么办?当时刘表犹豫不决,想将位置交给长子,毕竟长子与自己的长相很相似,很得自己的喜欢。而且刘表身边也有贤能的辅助,应该是不错的人选。

但是最后却没有选择长子,为什么?刘表担心自己死后,刘备会篡权,将荆州占为己有。所以他立二儿子刘琮为荆州老大,用尽最后的力气将其推上老大的位置。就这样,刘琮稀里糊涂的做了老大。

其实刘表想的太多了,不管谁做老大,曹操都不会放过。刘琮上台之后,没有什么政治谋略,底下的大臣们一直在劝说归降,所以刘琮直接将荆州送了出去。这样的故事,与正史还是有一些差别的。比如刘琮投降后已经没有什么价值,曹操怎么可能费尽心思去杀一个无用之人呢?而且,曹操这样做,对自己也没有什么好处。自己忙着统一天下,哪有时间去杀刘琮。

这件事情与刘备有很大关系,大家都认为刘备是仁厚的,对下属和兄弟百姓都是非常讲义气的。其实,这都是作者扣上的高帽子,刘备不是这样的人。当时刘琮投降之后,刘备根本不知道。因为那时樊城丢了,令刘备一党很不甘心,大家都劝刘备去偷袭刘琮。

书中说,刘备很仁厚,不想杀害刘琮,更不想落人口实。真的是这样吗?如果真的是这样,刘琮怎么死的?曹操那么自负自大的人,怎么可能会杀害一个没有意义的人呢?这与刘备脱不了关系而已!


刘大妈说三农


刘备不是一般的虚伪,但正直无私的人是不可能当皇帝的。所以不能说虚不虚的问题。赵云长板坡救岀阿斗,他故意马前掷子以慰将领,注意是"掷"(刘备手长过膝),不是抛和摔。其实何必这样做呢?又没有人会说他。曹操白门楼杀吕布,吕布要投降曹操,曹操已经动心,但刘备害怕他们联手,说岀董卓和丁原,借操杀吕布即报了失徐州之仇,又除去一大心头之患(三英战吕布)。刘备登基之前说不是不愿当皇帝,而是怕天下人骂。纵观三国,最可悲的是孔明,怀经天纬地之才,有定国安邦之策可惜所遇非人(未岀茅庐,三分天下,主要政策是联吴抗魏,关羽不听,失荆州,刘备不听,兵败白帝城,如果完全按孔明之策,则天下完全能统一。但刘备只想和曹操抗衡,因为献帝还在,如果先灭操,成功则需交出到手的皇位,必竟是"仁人"。失败则一无所有,刘备不肯,换谁也不肯,所以先拣软的捏,孙权都认怂了也不行,可没想到最终吃了大亏)最终病死五丈原。其实司马徽应该看的清楚,他始终都没有向刘备荐诸葛亮,听到刘备请了诸葛亮只说疼哉,惜哉,得其主,不逢时。其实应该反着看,逢时,不得其主。历史就是历史,没有假如,但可以给后人借鉴。


随缘137003054


第一,典故“三顾茅庐”,史上记载至少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请其出山辅佐,证明刘备发自内心的是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真情相邀的。

第二,史上记载刘备与关羽,张飞同床睡,说明刘备很重兄弟义气,且说过:兄弟如手足,当王后关张均为封疆大史,待遇厚,是刘备不忘兄弟情义的表现。

第三,史上记载“客不忍刺,语之而去”,意思讲那位刺客被刘备行为所感动,认为是好人,不忍心刺杀,告诉刘备原因后才走,可见刘备待人宽厚,仁义,连刺客都被感动,史书还记一位平民知道是刘皇叔,杀妻款待,说明刘备深得人心,人格魅力毋庸质疑。

第四,《魏书》《汉魏春秋》都记刘备不忍心夺刘表荆州,而刘表病危时几次想将荆州托付给刘备,刘备因同宗且刘表有两个儿子,所以均未接受,后刘琮投曹,刘备被迫跑江夏。说明刘备不是卑鄙小人,所以没有趁人之危而夺荆州。

第五,刘备用人方面还是比较好的,如魏延,诸葛亮认为他不忠,刘备重用,而且魏延能力不错,对刘备忠心耿耿,说马谡不可大用,果然应验,有人说刘备笼络人心是装出来的,虚伪的,我觉得还应该是刘备在揣摩人心的优势所在,才会有人死心踏地的追随。

第六,至于“煮酒论英雄”曹操赞他是英雄时,表现发抖,有人也说他虚伪,我觉得是刘备的政治敏感,“一山不容二虎”的道理,给他感到“此地不可久留”,还有人说刘备因太虚伪而不救吕布,致使吕布被杀,其实吕布袭徐州时刘备已有阴影,感到吕布难以驾驽,若放了他,后患无穷,并没有答应救而出尔反尔的举动。

第七,我觉得刘备匡复汉室这种思想是发自内心的,他的所做所为都围绕着这个中心而展开,最后称帝也是在汉献帝被废之后了,若站在这个立场,都会说刘备是好样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