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對婚姻的觀念

中國的傳統婚姻觀追求百年好合,西方人與中國人的婚姻觀有著極大的不同,他們認為婚姻純屬個人私事。同時婚姻不屬於道德問題,一個人有權選擇和自己最喜歡的人生活在一起。近年來,包括中國、韓國在內的一些亞洲國家的婚姻觀念也在悄然發生改變,隨著女性社會地位的提高,亞洲人的婚姻觀念出現了向西方靠攏的趨勢。那麼,在外國人的眼裡,婚姻究竟是什麼。

德國:婚姻成為生活附加品

德國人對待婚姻很慎重,一個原因是婚姻在他們的社會體系中,已不再是生活必需品,仍願意擁有它的,自然不會隨意放棄

其實中國目前的婚姻觀跟德國的婚姻觀在本質上和精神上是一致的。不同之處在於德國社會以一種更加開放和寬容的態度對待兩性關係,包括同居和生孩子。

德國人對待婚姻之所以慎重,一個原因是婚姻在他們的社會體系中,已經是可有可無,不再必需,大家可以光明正大地未婚同居生孩子;另一個原因是因為離婚後要付大筆的贍養費。這樣,德國人只有確定自己一輩子都不再和對方分開,才會考慮結婚。

在本質上,德國的婚姻不再是生活必需品,是附加品,仍然願意擁有它的,自然不會隨意放棄。而中國的婚姻,依然是必需品,一旦發覺它不合意,不能滿足自己的需求,自然會尋求別的途徑來滿足自己,包括放棄婚姻。在德國和中國的觀念中,婚姻根本就是不同的東西,不能單純從離婚率來說明哪個國家的人更重視婚姻。

從各自的法律制度來說,精神是一致的,都是為了保障男女雙方能真正幸福地一起生活。

婚姻,說到底,其實什麼都不是,什麼都不能保障。該離婚的離婚,該婚外情的婚外情,該私生子的私生子。真正的保障是男女雙方內在的約束。

法國:未婚同居成普遍現象

幾十年來,走進婚姻殿堂的法國新人數量不斷減少。婚前同居不再是 “少數輕率、反叛的年輕人的選擇”,而是全社會的普遍現象

法國議會2006年1月27日公佈的調研報告顯示,與二戰結束初期相比,法國人的家庭面貌和觀念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短短兩代人的時間,法國人結婚的少了,離婚的多了,共同生活更 “隨便”了。不曾變化的是,法國人還是愛生小孩,法國家庭還是女人做家務。

幾十年來,走進婚姻殿堂的法國新人數量不斷減少。 1970年法國有40萬對新人登記結婚, 2005年只有28萬對,減了30%。根據2005年的統計數字,法國人的平均初婚年齡比1970年的數字晚了 6年,男性為30.9歲、女性28.8歲。

報告稱,婚姻數量減少並不意味著法國人拒絕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伴侶生活,而是說明法國人越來越把結婚當作純粹的個人問題。作為一種社會制度,婚姻的地位發生了根本變化。婚前同居不再是 “少數輕率、反叛的年輕人的選擇”,而是全社會的普遍現象。上個世紀70年代初,法國六分之一的新人先同居再結婚,如今這一比例上升到了十分之九。

與此同時,法國人的離婚數量不斷增加。如今法國42%的婚姻以離異告終,大大高於上個世紀70年代初的12%。另據統計,自1990年起開始共同生活的伴侶中,不論婚否,15%持續時間不超過5年, 30%在10年後各奔東西。

社會學家對此的評論是,離婚數量增加並不意味著法國人對婚姻和伴侶 “不負責任”,在某種程度上,這說明法國人對伴侶更加苛求,他們不願意擁有湊合的婚姻。

值得注意的是,相對而言法國人還是喜歡生小孩。法國女性平均生育1.94個孩子,在歐盟25國中僅次於愛爾蘭。而且,在25歲至49歲的法國女性中, 80%是上班族。生育率高、育齡婦女就業率高的 “雙高”現象可以說是法國社會獨有的。

英國:11年為離婚 “高發期”

一貫注重傳統的英國人近幾年似乎也顛覆了以往的婚姻觀和價值觀,離婚率居高不下,更令人擔心的是,在英國有一部分人還患上了 “離婚綜合症”

在英國,人們的婚姻狀況似乎並不美滿。英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 2005年英國大約有15.5萬對夫婦離婚,雖然與2004年相比下降了7個百分點,但這個數字仍然佔到同年結婚人數的50%。

一貫注重傳統的英國人近幾年似乎也顛覆了以往的婚姻觀和價值觀,離婚率居高不下,而結婚人數卻一直走低。人們似乎普遍失去了對婚姻的信心。

據一項調查顯示,男性離婚的平均年齡在43歲左右,女性為40歲。婚姻持續到11年半左右是離婚的高發時期。而成功女性中的離婚率最高,隨著收入和地位的不斷提高,她們不再滿足於瑣碎的家庭生活,期待一種獨立的生活。

此外,一些名人家庭的婚姻破裂和媒體的過分宣傳也給整個社會造成了很大的影響。當人們看到一段婚姻的結束,自然而然會聯想到自己的婚姻生活,覺得同樣的事情也會發生在自己的身上。

更令人擔心的是,在英國有一部分人還患上了 “離婚綜合症”。 2005年離婚的15.5萬對夫婦中,有近兩成的人已經不是第一次離婚了。在經歷了一次失敗的婚姻後,他們第二次,甚至第三次婚姻往往也是不幸福的。

美國:不生育孩子也能幸福

當被問到婚姻的目的是什麼時,有四分之三的美國人說,它是成年人的 “共同幸福和成就感”,而不是 “生育和撫養孩子”

美國曾經公佈的一個全國性調查顯示,孩子對父母來說是個人成就感的最重要源泉,但是對一個成功的婚姻來說已經淪為最不重要的因素。這項研究表明,美國人對他們的孩子表達了極大的熱情,但是他們又顯然沒有將孩子視為他們成人關係之間的黏合劑。

美國皮尤研究中心發現,在導致婚姻成功的9個因素中,忠誠、幸福的性關係、分擔家務、豐厚的收入和好的住房條件這些經濟因素、共同的宗教信仰、共同的興趣愛好等因素都排在孩子之前。這份研究報告強調了,在一個未婚同居現象日益增多、而且將近四分之一的孩子由未婚母親生育的時代,為人父母和婚姻之間的距離正在擴大。

當被問到婚姻的目的是什麼時,有四分之三的美國人說,它是成年人的 “共同幸福和成就感”,而不是“生育和撫養孩子”。當考慮成功婚姻的9個特徵時, 41%的美國人說孩子是 “非常重要的”,而1990年有65%的人持有這種觀點。該報告稱這24%的下降幅度 “或許是這項調查唯一最惹人注目的發現”。另一項重要的變化在於分擔家務這個因素,它的重要性上升了15%,達到62%。

美國婚姻研究項目的負責人之一、拉特格斯大學的芭芭拉懷特黑德說,更重視婚姻中的精神伴侶關係和對撫養子女的共識或許可以解釋這一現象。她說,人們越來越普遍地認為生育子女是一種選擇。 “過去,婚姻和孩子在某種程度上是聯繫在一起的。但是現在這種聯繫已經不那麼緊密了。”

韓國:離婚率飆升250%

在過去的十年裡,韓國的離婚率急速上升了250%,這與婦女社會地位的提高有關係

韓國人對於離婚、生育和同居的態度正迅速發生變化。雖然韓國仍然篤信儒家關於家庭和孝道的價值觀,但韓國已經變成了一個開放的西方式社會,韓國人的生活方式也越來越強調自我滿足。

韓國的社會學家指出,幾十年前發生在西方和日本的社會變革在這裡幾年時間就完成了。在過去的十年裡,韓國的離婚率急速上升了250%,這與婦女社會地位的提高有關係。韓國國家統計局的一位負責人黃熙奉表示, 1997年經濟危機之後,離婚率又向上飆升,這是因為經濟危機帶來了大面積失業,動搖了男人在社會和家庭中的地位。

政府的數據顯示, 2002年的離婚率是3‰。而2001年的離婚率是2.8‰,高於歐盟的平均水平 (1.8‰)和日本 ( 2.3‰) ,但低於美國(4‰)。

韓國的結婚率也比美國低,比歐洲和日本高,不過近年來持續下降。人們結婚的時間越來越晚,生育的孩子越來越少。 2002年的生育率是每位婦女平均生育1.17個孩子,比日本的1.32個孩子還要少。

多年來,歧視婦女的離婚法有了變化。但是90年代離婚率的上升是因為女性的教育程度更高,越來越多的女性能找到工作。現在,婦女更傾向於認為,她們有權尋求個人的快樂。大多數離婚案是由婦女先提出的,性格不合是最常提到的理由。一位離婚問題專家說: “男人們覺得政治和經濟的變革很難適應,可他們卻認為家庭至少應該保持不變。但是事實卻是在韓國所有的組織中,家庭可能是變化最大的一個。”

隨著離婚人數的增加,他們再婚的機會也隨之增加,但是由於偏見依然存在,所以他們再次選擇的對象基本上也是離過婚的人。

各國對婚姻的觀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