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说《那个毁了我们的女人》丨“我变成我想要的样子有错吗”

《那个毁了我们的女人》是科幻小说集《十二个明天》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篇。小说不仅涉及了人类社会发展中遇到的新技术和道德伦理问题,同时也探讨了母亲和孩子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科幻小说《那个毁了我们的女人》丨“我变成我想要的样子有错吗”

故事发生在未来的一个人类大脑普遍植入“DBS神经程序”装置的时代。题目中的“女人”劳拉是一位做植入手术的医生,在小说最后才出场,而真正的主角是名叫麦琪的母亲。

麦琪有一个儿子,叫亨利。亨利患有多动症、焦虑症、双相情感障碍、边缘人格障碍等问题,而且越来越严重。因此,亨利在16岁的时候,要求做大脑植入物手术,让自己变得没有“缺陷”。亨利认为人类是非常复杂的有机机器,大脑就是计算机程序。因此修改程序变得更好的想法很正确。麦琪认为她的亨利没有缺陷,不希望他做任何植入手术。但是她认为“做父母并不仅仅意味着无条件地爱自己的孩子,也意味着必须尊重他。”因此给了孩子话语权和选择权。

然后,问题就出现了……

我来帮他们说说心里话,然后大家可以思考支持亨利还是麦琪呢?他们做错什么了吗?

亨利的自白

“大家好,我是亨利,哦不,我现在叫汉克。我接受了大脑植入手术,现在我感觉好极了。原来困扰我的那些问题再也不会出现了。我离开了妈妈,追随劳拉医生工作学习。劳拉医生真是个好人,她救了我。可是妈妈不这样认为。她总是用奇怪的眼神看我,好像我是个陌生人一样。现在我是和原来不一样了,我变好了。可我还是我啊,我还是她的儿子啊。妈妈为什么不能重新认识我呢?我知道她爱我,可是她不接受变好的我。我不明白为什么。变成我想要成为的人难道有错吗?”

麦琪的自白

“大家好,我是麦琪,亨利的母亲,他现在叫自己汉克。你们看,他把自己的名字都改了。虽然他还是叫我妈妈,但是我知道,我的亨利不见了。那个我儿子的“代替品”汉克眼神陌生、笨拙木讷、毫无生气。他偶尔回来也和我没什么话说。他跟着那个女人。我恨那个女人,她杀了我儿子……我想要那个脸上带着微笑、充满好奇心的亨利回来。我不明白,我说了他没有任何缺陷,他是我的孩子,无论如何我都爱他。我不明白他为什么要手术。”

科幻小说《那个毁了我们的女人》丨“我变成我想要的样子有错吗”

亨利疏远母亲,麦琪设计接近劳拉医生的伴侣,伺机报复。他们不同的行为是因为他们的想法不同,立场不同。每个人因为个性、经历等原因,对事物有不同的认知和态度。你认为的“真相”和我认为的“真相”很可能大相径庭。

亨利和麦琪母子俩也没有为了相互理解而努力沟通,而是自我地各行其是,结果只能越来越糟糕。

亨利作为一个年轻人,愿意冒险,不喜欢“有缺陷”的自己,想要变得更好。但是年轻人的缺点在于理性思维的能力不成熟,缺乏控制和计划性。自我中心也造成他们不会考虑别人的想法。所以他们有了某种期待,就只知道现在想做什么,或者不想要什么,却不知道改变之后的未来会如何。心理学实验中的小白鼠会不停地刺激脑中的电极,让大脑分泌更多的多巴胺获得快乐。瘾君子会不断地提高吸食频率和剂量让自己飘飘欲仙……所有人都想要快乐和幸福。通过一些科技手段让自己的大脑变得完美有错吗?

麦琪是一个成年人。成年人有更多的经历和经验,能够进行理性思考,因此会想到不同的结果走向,做决定时难免谨小慎微。而母亲的角色要求她需要同时考虑孩子的利益。更多的责任带来更多的情绪,比如担心和恐惧:担心技术不成熟、担心手术出问题,担心孩子失去真实的自己,甚至更严重的后果,比如死亡。所有这些未知的可能性都不比现在的情况好。母亲不敢冒险,也不敢让孩子冒险。这样看来,保护孩子的想法也没有错。

改变,是好是坏?

那么,改变到底好还是不好呢?小说中写道很多父母会帮孩子决定做大脑植入手术,是为了让孩子更优秀。这不禁让我想到《奇葩说》某一期的话题——“要不要给孩子定制完美人生”。作为监护人的权限究竟有多大呢?父母可以在多大程度上代替孩子做决定呢?

如果我的父母为我定制了“完美人生”,我是否会感激他们呢?在我不知道现在的人生是定制的情况下,我会觉得这一切都是自然的,就是我的人生。但是,如果我知道,现在的人生是父母按照他们的意愿为我定制的,我是否会期待另一种人生呢?我想,父母确实对孩子负有一定程度的责任:尽可能地给孩子安全地、能够帮助孩子生长的环境和支持,却并不拥有决定孩子人生的权力和责任。

科幻小说《那个毁了我们的女人》丨“我变成我想要的样子有错吗”

你会定制吗?

你会为孩子定制人生吗? (单选)
0人
0%
为了孩子好,我会定制。
0人
0%
孩子有自己的人生,我会看着孩子成长。
<button>投票/<button>


我们都会承认义肢是残疾人的一部分,用来辅助他们正常生活。这些大脑的或者心脏的植入物是异物还是我们身体“自然的延伸”呢?也许,在有些哲学家看来,今天的你和昨天的你已经不是同一个人了。修改了大脑程序的你还是不是原来的你?是否改变了你的本质?另外,大脑是否可以像电脑一样,简便地装配、更新、修改以及卸载程序?这所有的过程是否可逆?都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黄渤主演的电影《记忆大师》中的设定是:人的记忆只能删除和恢复一次。之后就会永久消失。在这种情况下,做任何决定都可能让人后悔。

科幻小说《那个毁了我们的女人》丨“我变成我想要的样子有错吗”

《记忆大师》剧照

铁路工人盖格是心理学历史中的名人。1848年他经历了一次爆破事故,一根铁棒穿过他的左脸左眼、并穿过头盖骨,造成了大脑前额叶损伤。奇迹般的生还之后,盖格人格巨变。原来那个聪明、幽默、有礼貌的盖格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粗鲁、暴躁、专横的人。从人格的层面讲,原来那个人真的消失了。

科幻小说《那个毁了我们的女人》丨“我变成我想要的样子有错吗”

盖格和造成他“脑洞”的铁棒

大脑是强大又脆弱的有机体。损伤、肿瘤以及心理创伤都有可能造成大脑神经系统的改变、失灵甚至死机。改变是一只薛定谔的猫。在改变之前,谁也不知道结果是好是坏。如果修改是不可逆的,你是不是就消失了呢?这个结果是你和你的亲人能够接受的吗?

科技,是对是错?

在我们的期待中,科技的进步是为了人类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医学的使命是为了治病救人,提高人们的生存质量。然而争议无处不在……

一方面病人们能用上3D打印的器官,而不必在移植名单中苦苦等待;另一方面明星们为了美而整容却备受攻击。天然的不一定是好的,人工的也不见得坏。克隆、基因编辑婴儿会让我们恐惧,但是试管婴儿却帮助很多无法自然受孕的夫妻实现拥有孩子的愿望。也许我们更喜欢纯天然、无公害的产品,但是人工培育的杂交水稻无疑解决了巨大的粮食问题……

其实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安乐死可以帮助不愿意承受病痛的人们体面地解脱,也可能让心怀鬼胎的伴侣或亲戚不择手段;我们感谢无处不在的天眼让社会更安全,但同时也担心失去隐私权;我们感叹着手机支付的便利,也对支付的安全性心存疑虑……科技的发展无法阻挡。我们只能通过各种手段规范和限制工具的使用,避免这柄双刃剑伤及自身。

那么,如果大脑可以修改,你愿意修改吗?如果记忆可以删除,你愿意删除吗?我不愿意。我所有的经历,开心的、伤心的、骄傲的、痛苦的……都是我的一部分。正如心理学家荣格所说:即使快乐的生活也有其阴暗笔触,如果没有“悲哀”提供平衡,那么“愉快”一词就会失去意义。

在小说结尾,劳拉医生向麦琪道歉,并建议她给儿子亨利写一封信。麦琪接受了道歉和建议。在给亨利的信中,麦琪真诚地向儿子道歉并请求他的原谅和理解。相信他们彼此都能够得到一个重新认识对方的机会,也能够思考母子关系对彼此的意义。


作者简介:留德心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催眠师;灵魂有趣,皮囊也美丽的东北姑娘;对世界充满热爱和好奇,擅长下厨喝酒遛狗。二十一世纪签约作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