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沒有空調暖氣的時代,古人是如何取暖的?談談古人取暖的大智慧

“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霜嚴衣帶斷,指直不得結”,這是古人對嚴寒的直觀體驗和感受,也是古人對嚴寒的直述性描寫。

禦寒取暖,是人類面臨的一大生存問題。在今天,人們可以選擇的禦寒取暖方式有多種,如空調、電熱風機、暖寶寶等。然而,古代社會生產力落後,在那個沒有電力、熱力技術的時代,古人又是以什麼樣的方式來取暖呢?今天,我們來聊聊古人那些常見的防寒取暖要術。

在沒有空調暖氣的時代,古人是如何取暖的?談談古人取暖的大智慧

1.初級版:薪火取暖

火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推進石。歷史上,關於火的傳說記載並不少見,如古希臘神話中,普羅米修斯冒著巨大的風險給人類盜取天火,如中國典籍中,燧人氏鑽木取火。在遠古時期,火種的保存,主要出於兩個重要的目的:一是為了烹飪、燒製鮮美的食物,二是為了禦寒取暖。古人取暖幾乎是圍繞“火”而展開的,燃燒木材取暖是最原始,也是最為直接有效的方法。

在沒有空調暖氣的時代,古人是如何取暖的?談談古人取暖的大智慧

根據考古學家發現,金牛山人居住的洞穴中,存在大量的人類使用火的遺物,這些遺物包括被火燒過的石塊和骨頭等,其中單是火燒出的灰燼堆就有十幾個之多,且這些灰燼堆大多是平整的。從中可以看出,早在遠古時代,人類就已經學會了使用火來禦寒保暖,以此度過漫漫的寒冬長夜。

當然,不僅是金牛山人洞穴遺址,還有許多出土的考古遺址(如周口店遺址灰燼)也同樣說明了這一問題。

遠古時期,人類白天外出打獵、採集食物,而晚上夜幕降臨,危機四伏,除了要防禦野獸攻擊,還要面對寒冷的長夜,燒柴取暖成了最直接奏效的方式。

在沒有空調暖氣的時代,古人是如何取暖的?談談古人取暖的大智慧

2.升級版:使用貯火器具取暖

在舊石器時代,因為沒有條件,人們只能用薪火來取暖。而隨著時代的發展,人類進入到新石器後,社會生產力也在逐漸地提高,這時期人類有了更多的取暖方法,如出現了放到特製的貯火器具中取暖的方式。

貯火器具取暖,有哪些常見的方式呢?

01火盆取暖

火盆取暖,許多人都比較熟悉,如今,在一些農村地區還能看到。其實,這種取暖方式,早在幾千年前就已經開始沿用。

唐代詩人白居易曾在《問劉十九》中寫道: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在大雪紛飛的寒冬裡,詩人備好自家釀製的米酒,備好小火爐,邀請好友到家中小酌一杯。這裡提到的“小火爐”,可以看作是帶“門”的火盆。透過詩句,我們可以想象到當時,詩人和朋友圍坐在一起,在火爐邊上燙酒、取暖的場景,這是多麼的愜意與暖和。

在沒有空調暖氣的時代,古人是如何取暖的?談談古人取暖的大智慧

白居易的酒情

(此外,還有燻爐取暖,和火盆取暖相似,只是和火盆相比,燻爐多了一個蓋,這裡就不展開論述。)

02 手爐取暖

手爐(也稱“火籠”),由火盆演變而來。手爐很小,可以直接捧在手中。當然,別看它小,其構造卻不簡單,主要由

爐身、爐底、爐蓋(爐罩)、手爐等組成,且多為銅製,外形精巧玲瓏,形狀多樣。

手爐在我國的歷史非常悠久,關於其起源,目前說法尚未一致,但可以明確的一點是,手爐在明清時期最為盛行。當時,制爐工藝尤為完善成熟,湧現出大量的名家巧匠,如名匠胡文明,人稱“胡爐”,擅長鑄造銅爐;如名匠張鳴岐,人稱“張爐”,所造的手爐銅質純淨無暇,精緻細膩。清朝時期,手爐一度成為皇家的御用品。

在沒有空調暖氣的時代,古人是如何取暖的?談談古人取暖的大智慧

清乾隆 掐絲琺琅鎏金團鶴手爐

03 腳爐取暖

腳爐,和手爐一樣,皆為冬日取暖的用具。兩者最大的區別在於,手爐體積比較小,可以放置在袖中,而腳爐的體積比較大,且爐壁也更加的厚實,以供人踩在腳下烘烤取暖。

《紅樓夢》第九回中,描寫寶玉到學堂讀書:“腳爐手爐的炭也交出去了,你可著他們添”。從中可見,手爐、腳爐是大戶人家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

在沒有空調暖氣的時代,古人是如何取暖的?談談古人取暖的大智慧

腳爐

04 “湯婆子”取暖

“湯婆子”(也稱“腳婆”),這類取暖用具和今天我們常用的暖水袋很相似,在“湯婆子”面灌入熱水,可以達到取暖的目的。比如黃庭堅曾在詩中寫道:“千錢買腳婆,夜夜睡天明。”

寒冬夜裡,在被窩底下放一個“腳婆”,就能一夜睡到天亮。這在古代,已經算是非常舒適美好的事情了。

在沒有空調暖氣的時代,古人是如何取暖的?談談古人取暖的大智慧

純銅湯婆子

3.高級版:“地暖系統”取暖

01 火炕取暖

受地理位置影響,中國北方的冬天氣溫普遍比南方冷。每到冬天,南方人姑且還可以穿厚棉襖、蓋厚棉被來抵擋寒氣入侵,而在北方,氣溫可低至零下幾十度,在天寒地凍的環境下,僅靠穿厚棉襖來防禦也難抵寒氣侵襲。為了禦寒保暖,我們的祖先,在很早以前就想到了用火坑來取暖。如今,火炕,依舊是北方人最為熟悉的一種取暖方式。

火坑的結構

傳統的火炕,由爐灶、炕體和煙囪三個部分組成。

  • 爐灶:也就是灶口,是炕產生熱量的最初“原動力”。傳統的火坑,主要是通過燒柴來達到傳輸熱量的目的。
  • 炕體:這是火坑的最核心部位,也是人們取暖、坐臥的地方。由於地區不同,民族習慣和風俗不同,火炕的平面佈置也存在較大的差異,如有
    萬字炕(也稱“轉圈炕”)、順山炕等。從形式上分,有花洞式、直洞式、橫洞式等。
在沒有空調暖氣的時代,古人是如何取暖的?談談古人取暖的大智慧

萬字炕

注:萬字炕是滿族人的一種特色火炕。

  • 煙囪:即炕體的排煙通道。

從整體的結構設計以及作用原理來看,火坑是一種簡而易行、行之有效的取暖方式。也正因如此,火炕在中國北方得到了普遍的應用,最終形成了我們現今看到的“南人習床,北人尚炕”的文化習俗特色。

在沒有空調暖氣的時代,古人是如何取暖的?談談古人取暖的大智慧

火炕的傳統習俗文化

  • 按照中國傳統禮儀習俗,炕的居住,有高低貴賤及長幼尊卑之分
  • 一般來說,西炕為尊,主要用以供祖先和神明,人不能坐;南炕為大,為年長者、位高權重者坐、臥之處,北炕則為晚輩所居住
  • 火炕並不止是中國的“特產”,中國的鄰居韓國也用火炕取暖。不過,在中國,火炕被賦予了更多的內涵意義。比如,在中國,人的一生與炕是緊密相連的,許多人生在炕上,臨終時也睡在炕上。如《駱駝祥子》中的虎妞,在炕上生孩子。中國人認為,炕是熱乎的,溫暖的,孩子生在炕上,能健康成長,這也預示著他未來的人生是紅紅火火的。
  • 另外,我們都知道,床是私人化的東西,一般不可隨便坐,隨意躺。但是,在中國,炕成為了人們招呼客人的一種方式,一句“來,快上炕,炕頭熱乎!”充分地表達了中國人熱情好客的禮儀之道
在沒有空調暖氣的時代,古人是如何取暖的?談談古人取暖的大智慧

02 火牆取暖

火牆由爐膛、火牆體和煙囪三部分構成,其取暖原理和火炕相似,主要是藉助爐灶的煙氣,通過立磚砌成的空心短牆來達到採暖的目的。

火牆牆體為中空結構,和灶爐相互連通,灶爐所產生的熱量,會隨著熱空氣上升,而到達整個牆體,並輻射到整個室內。

和火炕比起來,火牆的供熱效果更加立體,但是,其對牆體的選材以及設計等要求也更高。

在沒有空調暖氣的時代,古人是如何取暖的?談談古人取暖的大智慧

火牆大致結構圖

在古代,人們在修建房屋時,會有意在一些牆上留下通道,將其修成空心狀,以便於在冬日通過燒炭的方式來加熱房屋,從而起到保暖禦寒的效果。比如,

秦朝的咸陽宮,就有這樣的火牆設計

在沒有空調暖氣的時代,古人是如何取暖的?談談古人取暖的大智慧

1.普通百姓:粗麻厚衣、地炕及“灶灰”

古代冬天,普通的老百姓最能做到的防寒保暖方式,就是儘可能多穿粗麻厚衣服。比如靠穿“褐”來防寒。褐是一種粗布或粗布衣服,其美觀性和保暖性都比較差。陶淵明曾在《五柳先生傳》裡寫道“短

褐穿結,簞瓢屢空”,這裡的“短褐”,指的便是用褐這種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富人穿貂皮大衣)。

除了穿粗麻厚衣服,北方的普通老百姓家中,幾乎都會用上火炕來取暖。

另外,稍講究一些的窮苦人家,常用灶灰取暖,條件更稍好一些的家庭,則能夠使用上泥制、陶製的盆來裝“灶灰”取暖。

在沒有空調暖氣的時代,古人是如何取暖的?談談古人取暖的大智慧

不過,總的來說,小老百姓,其取暖的方式比較單一和樸素。

2.富裕人家:手爐、腳爐為冬日不可或缺的取暖用品

在古代,富人、達官貴族,因為家庭富裕,社會地位高,因此在取暖上往往有更多的選擇機會,比如手爐、腳爐為其常見的取暖用具。

手爐、腳爐一般只有富裕家庭的人才能使用上,原因有二:

其一,手爐、腳爐,多為銅製用品,價格比較高。

其二,手爐、腳爐主要是通過藉助炭火來取暖。在古代,木炭卻是一種非常值錢的東西,尤其是在冬日戰爭時期,炭價堪比黃金。唐代著名詩人曾在《賣炭翁》一詩中,形象地描寫了一個燒木炭的老人謀生的困苦: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在沒有空調暖氣的時代,古人是如何取暖的?談談古人取暖的大智慧

《賣炭翁》

在冰天雪地的日子裡,賣炭翁衣服單薄,伐木燒炭,好不容易燒出了一車炭,自己沒捨得燒來取暖,拉到市裡賣,本想以炭易口糧,卻不曾想到被宮裡來的侍衛以低價給強行買了。詩中深刻地揭示了小老百姓生活的不易。

由於木炭昂貴,古代社會,官府曾一度將其當作薪資獎賞,用以發放給官員,這和現代的公務人員每月所領的薪資福利補貼相似(薪水本和“木”有關)

。比如宋代時期,最高級別的宰相,每人在10月份可以領到200秤(一秤相當於20斤)的木炭,作為冬天的“取暖費”

在沒有空調暖氣的時代,古人是如何取暖的?談談古人取暖的大智慧

燒炭取暖

所以,在古代,能用得起木炭取暖的,一般都是有錢人。相傳楊貴妃的堂兄楊國忠,家裡所用的炭,是用炭屑和蜂蜜塑成的,燒炭取暖時,會輔以昂貴的白檀木,使其鋪在爐底,繼而一塵不染,可以說這取暖做法是相當的奢華了。而窮人家買不起炭火,一般用核桃代替燃料取暖。

3.皇宮貴族:“椒房”與溫室殿及火地取暖

今天,我們可以藉助熱力、電力技術來達到大規模集中供暖。而在古代,由於各種條件限制,根本沒有辦法做到如此大規模的集中供暖。為了給皇宮建築供暖,古人想到了以下幾種方式進行取暖:

01 修建“椒房”

花椒,是一種常見的取暖材料,皇后所居住的椒房殿,便是用花椒來取暖的。

《漢書•車千秋傳》記載:"椒房殿名,皇后所居也,以椒和泥塗壁,取其溫而芳也。”

用花椒搗碎和泥一起刷牆,可以使房屋芳香而溫暖。不過,這是一項巨大的工程,需要耗費無數的人力、物力,為此也只有皇宮貴族才能做到,一般百姓無法達及。

在沒有空調暖氣的時代,古人是如何取暖的?談談古人取暖的大智慧

椒房殿

02 修建溫室殿

漢朝時期,宮內修建了一座溫室殿,供皇帝居住所用。《漢書·霍光傳》記載:“(昌邑)王入朝太后還,乘輦欲歸溫室”,這裡提到的“溫室”,指的就是這溫室殿。

溫室殿和“椒房”的建築用材基本相同,也是以花椒為原材料,用以和泥等混合塗於壁上,壁面上掛錦繡,以香桂為主。同時,設烏骨屏風,鴻羽帳,地上再鋪上保暖的毛毯。從溫室殿的設計就足於看出,皇室貴族與眾不同的高貴氣質。

在沒有空調暖氣的時代,古人是如何取暖的?談談古人取暖的大智慧

溫室殿

03 火地取暖

火地取暖,即在地面下鋪砌火道,通過在灶口燒炭的方式,來促使地面發熱,以達到取暖的目的。

古時候,宮廷的建築師會根據建築結構,來設計這樣的地暖系統,比如紫禁城的地暖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宮廷裡的火地取暖設計,其灶口燒炭處設在殿外,其開口度和深度都比較大,類似於一個小型的炕,平時不用時,炕上會被放置木板,用時再打開木板,且由專管點火燒炕的太監燒炭。

在沒有空調暖氣的時代,古人是如何取暖的?談談古人取暖的大智慧

火地通過炭火來提供熱量,炭火熱氣會沿著各個煙道而流到各個煙室、地面,繼而確保各地面受熱均勻,各個房間熱量均衡。

在沒有空調暖氣的時代,古人是如何取暖的?談談古人取暖的大智慧

總而言之,從古至今,人類一直與寒冷作“鬥爭”。為了抵禦寒冬,人類想盡了無數的辦法,回看歷史,無論是原始的薪木取暖,還是貯火器具取暖,亦或者是地暖系統取暖,

從小到手爐、腳爐,大到火炕、火牆等,都充分顯示了古人的思想與智慧

今天,隨著科技的發展,文明的進步,古老的取暖禦寒物件漸漸被取而代之,或是消失殆盡。但是,不管怎樣,這些方法技術永遠具有啟發意義,且這些經歷數百上千年的實踐經驗總結,這些凝聚了中國古人勞動智慧的結晶和文明見證,永遠不會因為時間的流逝而被遺忘。

魏新著,《歷史有魏道》,上海文化出版社



在沒有空調暖氣的時代,古人是如何取暖的?談談古人取暖的大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