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寒食,助升阳气,应时而食——「清明团子」

《岁时百问》载:「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既是自然节气,亦是传统节日。

「红藕青团各祭先」

清明节前两天,需禁烟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最初的时候,清明只是廿四节气中一个普通节气,与青团并无瓜葛。

清明寒食,助升阳气,应时而食——「清明团子」

汉代的寒食节,很多地方要禁火一个月,到了唐代,寒食节变成三天,分别叫大寒食、官寒食、小寒食。宋元时期清明节取代寒食节的地位,这不仅表上坟扫墓等仪式多在清明举行,就连寒食节原有的风俗活动如禁火、冷食、蹴鞠等,也都被清明节收归所有了。

后来除了春祭的传统,清明节逐渐中吸收了寒食节的禁火、冷食习俗。在那时候人们的认知中,吃生冷的东西不利于身体健康;但青色的饭食,却有助于人体阳气的生长,抵御寒气侵入人体。

于是一种关于清明的时令风物,由艾叶制作而成的点心——「清明团子」便出现了。


「清明团子」食养价值

热性、温性的中药乃至食物,都能祛除体内寒气。制作清明团子的艾叶和糯米都有提升人体的阳气功效。

清明寒食,助升阳气,应时而食——「清明团子」

【艾草】

《诗经》有云“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这“苹”,说的就是艾草。

《本草纲目》记载: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

艾草口感清香,可以去除身体内湿气和寒邪,提升人体的阳气。

艾草分大叶艾和小叶艾。大叶艾可薰香针灸,驱蚊辟邪;民间常用小叶艾可做青团。

【糯米】

南方称糯米,北方多称江米。糯米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铁、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酸及淀粉等。中医认为,糯米味甘、性温,入脾、胃、肺经,有补中益气、养胃健脾等功效,是一种温和的滋补品。

清明寒食,助升阳气,应时而食——「清明团子」

古人把艾草称为「地之阳」,对人体有着诸多好处,有一种特殊的香味。清明前的艾草,幼苗刚好成长到约摸一个手指长度,很是脆嫩,非常适合制作清明团子。当碧绿的艾草与糯米香混合成一体,鲜嫩软糯,清甜不腻。


手作「清明团子」

清代著名文学家和美食家袁枚在《随园食单》中特别提到:「捣青草为汁,和粉作团,色如碧玉。」

这种「碧玉」,正是艾草的自然颜色。

传统的清明团子,都会从做青开始。

焯艾草,是做青的一个关键步骤。应尽量保持艾草新鲜嫩绿。煮的时间长则太过,短则不够,煮到艾草用手轻轻一捏就能断掉才算合格。而且一定不能盖锅盖,否则艾草会发黄,做出来的可能是“黄绿团”而不是青团了。

锅中水沸后加入少量食盐,然后把艾草焯一下,立马捞出放在冷水里过一下。

挤去苦水后,打成泥糊状后混入糯米粉中揉成面皮,再裹以馅心。放在锅里蒸上大约30分钟就成了一颗颗糯韧绵软,清香扑鼻的清明团子。

清明寒食,助升阳气,应时而食——「清明团子」

春天的所有期待,就由这一颗蒸好后带着青草味儿的清明团子开启吧。


各地「清明团子」

每年临近清明时,南方各地的人们便依不同地域、不同口味,加入不同的馅,做成各种的令人垂涎欲滴的清明团子。

上海和宁波一带,「清明团子」被叫做“青团”;在浙江绍兴称为青麻糍;台州则称为青餣;到了温州人化身“清明饼”;只有在江苏宜兴叫做青团子;粤东及台湾地区,称为艾粄;而闽南和潮汕地区,称为艾粿;粤北及江西地区的客家人,则称之为艾米果;西南地区的贵州人叫做清明粑;而成都人更发挥想象力,将糯米粉换成面粉,裹上艾草,做成艾蒿馍馍,炸着吃,喜欢吃辣的,可以撒辣椒面……

不同的做法使口味也产生了差异,甜的、咸的;蒸的、炸的……


【循草木清香,行健康人生】

  • 虽然外披春绿、内裹香甜,但这清明团子为糯米食品,而糯米所含淀粉为支链淀粉,在肠胃中难以消化。
  • 所以大家在食用时不宜贪多,过食不利消化,要根据自己的胃肠情况细嚼慢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