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熙鳳的女兒巧姐,真的會像續書那樣,嫁給劉姥姥的外孫嗎?

王熙鳳的女兒巧姐,真的會像續書那樣,嫁給劉姥姥的外孫嗎?

《紅樓夢》因為各種原因,後40回散佚。於是市面上出現了很多版本的續書。就以最有市場的高鶚版本來說,認為賈府最後被抄家,賈璉陪著賈赦去邊州服刑,王熙鳳的女兒巧姐便被舅舅王仁和賈環拐賣,得到劉姥姥的營救,最後嫁給了劉姥姥的外孫板兒。

王熙鳳的女兒巧姐,真的會像續書那樣,嫁給劉姥姥的外孫嗎?

​表面看上去,這是一個英雄救美的故事。而劉姥姥曾經受到賈府的恩惠,和王熙鳳也有不錯的交情,在賈府落難之後出手營救,算是我們傳統文化裡“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的高尚情懷。

但是,這個結果如果仔細分析一下,卻又顯得那麼的突兀。

巧兒作為榮國府嫡出的大小姐,到了這一代,似乎是唯一一個女兒,此外還有賈珠的遺腹子賈蘭。整個榮國府就這麼兩個後裔。而續書裡賈政還是官復原職了。這種情況下,即使巧姐被舅舅王仁拐賣、劉姥姥出手相救這個過程存在,救出來後的巧姐,會以身相許嗎?

王熙鳳的女兒巧姐,真的會像續書那樣,嫁給劉姥姥的外孫嗎?

​從個人情感上來說,巧姐和板兒,充其量也就是很多年前或許見過一面。那時候的板兒,還是隨著劉姥姥進榮國府開眼界混好吃的,甚至根本進不了巧姐這樣的大小姐的視線。

劉姥姥和王熙鳳稍微熟悉一點,甚至巧姐這個名字還出自劉姥姥之手。但我們不能忘記,劉姥姥給巧姐起名,其實只是主動和王熙鳳拉攏關係的結果,並不是非此不得。這種情況下,即使劉姥姥以全副身家相救巧姐,巧姐心裡也只是感激劉姥姥多一些,對這個板兒根本不至於有什麼太多的好感。

就因為劉姥姥將自己從虎口裡救了出來,巧姐就以身相許嫁給救命恩人的窮孫子,這個做法是很難契合封建社會的門第之差的。

王熙鳳的女兒巧姐,真的會像續書那樣,嫁給劉姥姥的外孫嗎?

​世家出身的巧姐,儘管榮國府已經衰敗,但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就這樣看破紅塵,在荒山野店裡陪著板兒男耕女織,巧姐也沒有耕織的經驗啊。

如果巧姐一定要知恩圖報,大可以回榮國府,給劉姥姥更多的財物。畢竟,賈府的那些細軟隨便給一點點給劉姥姥,都是“拔根汗毛都比大腿粗”的。再不濟,巧姐對榮國府失望透頂,更大可能也就是一個人孤苦終老。真要下嫁板兒過上男耕女織的生活,巧姐還不具備那個心理與條件。

當然,我們也必須看到,年紀不大的巧姐,經歷了賈府被抄家衰敗的鉅變,父母反目成仇,母親王熙鳳早早喪命,舅舅王仁不仁不義,堂兄賈環狼心狗肺。對於人性的險惡和醜陋有切膚之痛。這等情況下,偶爾出手的劉姥姥和板兒,就能讓巧姐一霎時放下心理的防線?

王熙鳳的女兒巧姐,真的會像續書那樣,嫁給劉姥姥的外孫嗎?

​最後也是最主要的一點,即使巧姐真的願意留在鄉下過那種悽苦日子,賈府殘存的人會這麼坐視不管、寧國公榮國公的臉面還要不要?還有既是奶奶、又是姑外婆的王夫人還在。王夫人為了寶黛的婚姻尚且費盡心思,自己真正能做主的時候,會放任巧姐這個金絲雀“飛入尋常百姓家”?

所以,當王夫人得知巧姐的遭遇之後,必然會將她接回榮國府——當然,此時或許已經沒有榮國府了,但百足之蟲的賈府,總要好過劉姥姥那種苦哈哈家庭吧。

很多人只記得當時巧姐和板兒有佛手與柚子的交換,便認為這是兩人的定情之舉。但在我看來,這其實只是一種命運的交換而已。

王熙鳳的女兒巧姐,真的會像續書那樣,嫁給劉姥姥的外孫嗎?

​要知道,數千年的封建社會傳承,到巧姐身處的時代,階級地位的劃分是根深蒂固的,也是深入了每一個人的骨髓深處。即使巧姐願意嫁,板兒又敢娶嗎?這顯然又是一個疑問?對於板兒來說,種幾分薄田,守著父母家人,只要一生平安即可。巧姐這樣的大小姐,在板兒心裡何異於天上的女神?

或許因為當年進賈府的記憶還算美好,在劉姥姥得知巧姐遇難而想去搭救時,板兒挺身而出,完全就是在不違背自己的記憶的前提下,遵循老人之意而已。這是我們人文傳統裡非常熟悉的做法,更是大多數普通勞動人民心裡的“潛意識”。至於對巧姐個人而言,在板兒心裡根本沒有太多的例外之處。

王熙鳳的女兒巧姐,真的會像續書那樣,嫁給劉姥姥的外孫嗎?

​當然,續書作者或許也想到了這一層,於是便設計了賈府派人接回巧姐,被巧姐嚴詞拒絕的過程。但越是這麼嚴詞拒絕,也更彰顯了巧姐骨子裡的貴族精神。

古代士大夫有“不飲盜泉之水、不是嗟來之食”的說法,在巧姐這樣的大家閨秀心裡,同樣也有不可觸碰的尊嚴。

比如惜春,為了自證清白,不惜和寧國府上下斷絕關係,不惜將陪伴自己十餘年的入畫逐出大觀園,最後出家為尼。請注意,惜春最後是出家為尼,並沒有提及任何的外嫁之說。

王熙鳳的女兒巧姐,真的會像續書那樣,嫁給劉姥姥的外孫嗎?

​而迎春這樣懦弱之人,在遇到中山狼孫紹祖的丈夫後,也知道回孃家哭訴,控訴孫紹祖的好色無恥,最後受盡委屈而死。要知道,迎春為何為受盡委屈而死?就是因為骨子裡的貴族精神讓她不能卑微地苟活。

至於探春就更不要說了。

總之,在賈府的育人傳承裡,歷來就有重女輕男的做法。賈府四春的遭遇如此,無論是宮中的元春還是家裡的探春,以及嫁了孫紹祖的迎春,骨子裡的貴族精神是抹殺不掉的。都有一種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傾向。

巧姐在這樣的環境里長大,耳聞目染的是這幾個姑姑的言傳身教。就因為舅舅王仁和堂兄賈環的狠毒,便滋生嫁給板兒的想法?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人心的改變,豈是一朝一夕之功?

王熙鳳的女兒巧姐,真的會像續書那樣,嫁給劉姥姥的外孫嗎?

​所以,巧姐最後的結局,更大可能還是出家為尼。至於嫁給劉姥姥的外孫板兒的說法,無非就是為了滿足人們“知恩圖報”的美好願景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