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不會重來 ·3月29日疫情日記

關鍵字:專注,持續,習慣


每天都不會重來 ·3月29日疫情日記

今天海外疫情人數四十二萬多,加上中國貢獻的八萬,總人數突破六十萬。在我回復一條短信的時間,又增加了一萬多。這些數字對於當事人可能沒有多大價值,但是在風暴過後來看就另有一番意義。

不知道美國人有沒有麻木,春節期間看到中國感染人數持續增長數日以後,也會逐漸麻木起來。除了惦記那些熟悉的朋友之外。

今天上下班和做飯的空閒時間一直在聽《寫出這樣好故事》,這真是一種替眼睛,利用碎片時間,又可以享受讀書樂趣的好方法。愛讀書朋友可以嘗試,尤其是孩子。唯一缺點就是一旦有嘈雜聲就會出現停頓,而且AI讀書的清晰度,情感飽和度,斷句的節奏都有待提高。

這是一本教人們如何寫小說的書,從素材積累,場景設計,角色選擇,情節構造,情節推動,遣詞造句,標點符號的使用特色都做了詳細的介紹。所以,這也是一本非常好的寫作指導書。我在想,如果我們學校的寫作課可以開成這樣,那該是多麼精彩的事情。

似乎在美國,從低年級開始,學校裡就有專門的寫作課和寫作社團。都有非常專業老師來講述課程,他們是鼓勵孩子用自己的思想和視角去感知和描述世界。所以,美國很多出名的作家都是從小開始寫東西,積累了很多年以後才有成名的作品問世。

相比較而言,中國學生的寫作課是語文老師來講。語文固然是寫作的基本功,但是語文和寫作其實分工又不同。寫作是一種技巧型,應用型的能力,需要反覆訓練才會獲得經驗的積累。沒有一定寫作經驗的老師也很難教好學生。

如果,從小學開始教孩子寫小說應該是一件有意思的事。記得一寶就說他們班有同學自己在寫小說,大家都會向她投去羨慕的眼神。所以,不論學習語文還是數學,關鍵是要孩子產生極大的熱情。如果她喜歡哪種編排故事的感覺,體驗小說中角色的喜怒哀樂,她肯定會愛上寫作,愛上閱讀的。

我總覺得,中國的這種教育體制是很難造就天才的。就像福樓拜對莫泊桑說的,所謂天才就是永不停息的努力。所以,如果你越早找自己的目標,並且向目標靠近,你豈不是越早取得成功。實際上,不論是哪些獲得世界冠軍的體壇明星還是世界級的大藝術家都是很小就開始殘酷的訓練。

在《刻意練習》這本書中,著名心理學家艾利克森在“專業特長科學”領域潛心幾十年,研究了一系列行業或領域中的專家級人物:國際象棋大師、頂尖小提琴家、運動明星、記憶高手、拼字冠軍、傑出醫生等。

他發現,不論在什麼行業或領域,提高技能與能力的最有效方法全都遵循一系列普遍原則,他將這種通用方法命名為“刻意練習”。所有人都以為“傑出”源於“天賦”, “天才”卻說:我的成就源於“正確的練習”!

所以,我一直認為中國是一個過度商業,過度營銷的社會。可能有人會反對,更加商業化的社會應該是歐美國家才對。但是,中國人有一個短板是缺乏批判能力,對於市場奔湧而來的產品是全盤接受的,中國人隨大流的現象更嚴重。

這就造就了,別人家的孩子在跳舞我家孩子必須會跳舞;這個暑假流行打籃球,我們必須去報籃球。甚至,很多興趣項目學了很多年,一直是低水平的重複,完全沒有質量。這既浪費了孩子寶貴的時間,又耗費了家長的時間和金錢。

想想我們自己,在個性方面,我們一生到底改掉了多少。我們要做的肯定不是去改變她的個性。

我一直認為,觀察孩子才是家長更應該做的事情。一定要找到孩子的性格特點,氣質特點,大腦思維方式,興趣愛好。選擇適合她的方向去培養,而且是不斷提高她的水平,不是無效的低水平重複,不是因為家裡沒人帶孩子而去學習。

未來的社會一定是一個分工更精細的社會,我們每個人不必樣樣精通,什麼都會做。每個人做好一件事情就足夠了,反而那種什麼都能做的人可能什麼都不能做到極致。想想美國,就連寫小說這件事都可以做到細分到把小說解剖到每一個細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