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願聽父母的話?善用“阿倫森效應”,讓孩子更容易接受


導語

每個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夠懂事聽話,但一味批評或不合適的表揚方式,只會事與願違,如果家長能夠懂得“阿倫森效應”,會讓孩子更容易接受家長的建議。

孩子不願聽父母的話?善用“阿倫森效應”,讓孩子更容易接受

案例分析

曉琳是一名小學老師,一天放學,她像以往一樣把孩子們帶到家長那裡,看見學生明明的家長,她打算跟家長表揚一下孩子。“明明最近表現得不錯,上課聽講很認真。”明明之前上課小動作不斷,曉琳跟他聊過之後,進步跟大。

明明媽聽了很高興,表達感謝之後帶著孩子回家了。

第二天,曉琳卻看見明明上課心不在焉的,剛表揚完又回去了?於是,下課後曉琳又去找明明聊。

“媽媽對我說,認真聽講是我應該做的,不應該為這個高興。”原來,那天他們回去以後,明明媽沒有因為老師的肯定就表揚孩子,反而還有點批評的意味。

這樣的回應澆滅了明明的小驕傲,本來在認真聽講這方面已經有進步,現在有點破罐破摔,又變得“不聽話”了。

孩子不願聽父母的話?善用“阿倫森效應”,讓孩子更容易接受

“阿倫森效應”是什麼

心理學家阿倫森做過一個實驗,他將志願者分為四組,讓四組人對同一實驗對象進行不同的評價:第一組始終褒揚,第二組始終貶損,第三組先褒後貶,第四組先貶後褒。

之後阿倫森觀察實驗對象對哪一組志願者更有好感,實驗結果很有意思,絕大部分人對第四組最具好感,最反感第三組。

這個實驗表明,人們普遍喜歡不斷對自己表示喜歡、讚揚和獎勵的人或事,而不喜歡正面鼓勵不斷減少的人或事。

“阿倫森效應”有什麼用途

看過這樣一個故事,一位退休老人喜歡清靜生活,他把家搬到湖邊,剛開始生活的確如自己所期待的那樣安逸閒適。然而,過了幾天,一群玩鬧的孩子打破了老人的清靜,老人沒有用嚴厲的方法制止孩子,他想了一個巧妙的辦法。

孩子不願聽父母的話?善用“阿倫森效應”,讓孩子更容易接受

一天,老人把孩子們叫來,對他們說:“我希望你們經常來玩,只要過來我就給你們每天一元錢。” 孩子們很高興,能玩又有錢當然好了,這樣的日子持續了幾天,老人又對孩子說:“我的錢不夠了,今後只能一天五角錢。”孩子們雖然失望,但也還能接受。

又過了幾天,老人說:“我今後只能付一角錢了。”這下孩子們都不幹了,一角錢能幹什麼?這群孩子不爽地離開了,老人如願過上了安靜的生活。

這個故事就是“阿倫森效應”的一次應用,通過有意識地不斷降低對孩子們的獎勵,使得他們心生反感,放棄了以往的行為,達到了目的。

在家庭教育中,用好“阿倫森效應”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合理使用激勵措施會讓孩子更有動力,反之,不斷降低正向激勵並配合適當的懲罰機制,能幫助孩子戒掉不良行為。

孩子不願聽父母的話?善用“阿倫森效應”,讓孩子更容易接受

怎麼善用“阿倫森效應”

1、 用巧妙的方法激勵孩子進步

善用獎勵的方法可以強化孩子在這件事的注意力,潛移默化中激勵孩子進步,先貶後褒效果更佳,俗話說“打一巴掌給個甜棗”,就是“阿倫森效應”的表現方式。

想讓孩子在某一方面努力進步,可以制定一個完整的獎勵機制,並每隔一段時間適當提升或改變獎勵措施,能夠幫助孩子積極主動地提高自己,更聽父母的話。

2、想要孩子改正缺點可以“曲線救國”

當父母想讓孩子改掉不足之處時,往往使了很大勁,得到的效果卻不盡如人意,其實我們可以採取迂迴戰術,使巧勁讓孩子自覺改正缺點。

父母不想讓孩子做出某一行為,可以採取退休老人的辦法,先對不良行為予以獎勵,之後逐漸減少獎勵的分量,孩子會對不良行為產生負面的感受。

孩子不願聽父母的話?善用“阿倫森效應”,讓孩子更容易接受

比如當孩子不好好吃飯,只愛吃零食時,家長可以在孩子吃零食時對他獎勵讚許,之後慢慢減少獎勵,這樣孩子會無意識地對這件事產生牴觸心理,更容易改正問題。

3、誇獎孩子要注意方法

有人會問,總是誇獎孩子,萬一飄了怎麼辦?

誇獎孩子要注意方法,不要單純誇獎孩子的天賦以及成就本身。比如,你真聰明;考了這麼高的分數真棒等。

因為沒有勤奮支撐的天賦終會消逝,而成就本身只是短暫的榮譽,沒有堅持不懈地付出,終究只是過往的輝煌。

誇獎孩子要著重誇他的努力、策略與選擇,比如,你這次很努力,真的很棒;儘管很難,但你一直沒放棄……良好的意志品質、積極向上的態度、有智慧的選擇才是孩子一生寶貴的財富。

孩子不願聽父母的話?善用“阿倫森效應”,讓孩子更容易接受

總結

“阿倫森效應”的巧妙之處在於能讓孩子對某件事的態度更積極,反向使用也能變得更消極,從而達到激勵進步和改正不良行為的目的。

家長要善於使用“阿倫森效應”,這樣孩子會從心裡認同,並自覺按照你的建議去做,讓我們一起做智慧家長吧!


育兒我們是認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