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道家勸人向善,為何古人還說“不交僧道,便是好人”?

道教是發源於本土的傳統宗教,距今有一千八百餘年的歷史,而佛教雖然不屬於我國本土的宗教,但是它在中國也有近兩千年的時間了。雖然佛教與道教在修行理念等方面有所不同,但是它們的最終教義都是在勸人向善。

佛家、道家勸人向善,為何古人還說“不交僧道,便是好人”?

但是《增廣賢文》中卻有這樣一句話:但行好事,不問前程;不交僧道,便是好人。乍一看這句話,很多人會表示疑惑,佛教、道教不是勸人向善的宗教嗎?為什麼結交僧侶、道士的人就不是好人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

但行好事,不問前程

這句話是勸人向善,同時不要去計較結果。做好事的初衷是為了給別人提供幫助,急人之難是一種高尚的情操,如果其中摻雜了私心的成分,動了希望得到別人回報的念頭,那麼好事就不能稱其為好事,而是變成了一種交易。

佛家、道家勸人向善,為何古人還說“不交僧道,便是好人”?

當自己的私心得不到回報時,心理必然不能得到平衡,就會產生一種怨恨甚至氣憤的情緒。這樣做好事非但沒有為自己帶來快樂反而讓自己情緒低落,這又何苦來哉?

因此,我們的祖先很明智地告訴後代“但行好事,莫問前程”,少一分斤斤計較就多一分怡然自得。

不交僧道,便是好人

這句話看似有偏頗性,對僧侶、道人不友好,其實,從其成書歷史和內容中就可見端倪。

《增廣賢文》中的很多句子都來自經、史、子集等儒家經典,特別是書中強調的尊讀書、重孝義,更是與“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孝義為立身之本”這些正統的儒家思想一脈相承。

佛家、道家勸人向善,為何古人還說“不交僧道,便是好人”?

自漢代起,“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儒家門徒為主體的讀書人認為:除了拜孔、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以外,其他都是旁門左道。

他們認為僧道都是屬於宗教人士,有神論者,怪力亂神經常會蠱惑人心,讓人不切實際,這些與儒家所主張的做人、做學問的思想格格不入。孔子本人從來都是“敬鬼神而遠之”,所謂“子不語怪力亂神”。

佛家、道家勸人向善,為何古人還說“不交僧道,便是好人”?

其實古人,特別是古代讀書人眼中的出家人形象一直都不太好。如果看《三言二拍》之類的古典小說就知道,其中描繪了很多貪婪、狠毒的出家人,代表著古人眼中出家人的一般形象。對於出家人,古人還有很多侮辱性的稱呼,比如管僧人叫賊禿,管道士叫牛鼻子、妖道等等。

所以儒家不希望讀書人結交僧道,整天想著昇仙成佛,貽誤學業,這樣“不交僧道,便是好人”也就說得通了。

佛家、道家勸人向善,為何古人還說“不交僧道,便是好人”?

《增廣賢文》絕大多數句子都來自經史子集、詩詞曲賦、戲劇小說以及文人雜記,其思想觀念都直接或間接地來自儒道經典,從廣義上來說,它是雅俗共賞的“經”的普及本。不需講解就能讀懂,通過讀《增廣賢文》同樣能領會到經文的思想觀念和人生智慧。《增廣賢文》還是諺語的選集。

觀今宜鑑古,無古不成今。用以前聖賢們的言論,來諄諄教誨你。廣泛蒐集押韻的文字彙編成“增廣”,使你見多識廣。應該借鑑古人的經驗教訓,來指導今天的行為,因為今天是古代的延續。

佛家、道家勸人向善,為何古人還說“不交僧道,便是好人”?

《增廣賢文》以有韻的諺語和文獻佳句選編而成,其內容十分廣泛,大致有這樣幾個方面:一是談人及人際關係,二是談命運,三是談如何處世,四是表達對讀書的看法。但中心是講人生哲學、處世之道。

曾有人如此評價:讀了增廣會說話,讀了幼學走天下,也就是說閱讀《增廣賢文》對提高我們為人處世的能力,即我們的情商是大有裨益的。

這本書才46塊錢,也就是一頓飯錢,你就可以瞻仰前人的風采,領悟古人的智慧,是非常不錯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